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透是什么意思(我透是什么意思网络语言)

频道:生活百科 日期: 浏览:1258

想必很多朋友接触过针灸,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中医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针灸治疗的疾病十分广泛,内、外、妇、儿皆有涉猎,且在神经系统疾病和痛症方面疗效显著。

那么怎么扎针灸才能让疗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呢?曾经有一个从事针灸工作50年的老中医告诉我,针灸要想有效就得把穴位扎“透”,刚开始以为他讲的是我们都知道的“透穴”,后来在临证中才明白,是我肤浅了,原来老中医讲的“透”并没有那么简单。

透,字面意思是一个物体穿过另一个物体的内部这一过程,引申义为弄明白、理解完全的意思。那么,扎针扎“透”就好理解了,一是说扎穴位时得贯通穴位,另一方面是说得完全明白针刺穴位这一过程。下面我们来看看是如何把针灸扎“透”的。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基础,是存在于人体的特殊点。对穴位理解的“透”,是说不仅仅认识这个穴位,对其定位、主治功能得熟悉,还得知道如何使用。

比如,足三里穴大家 都知道定位在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缘,主治一切脾胃相关疾病。但是,一定只能是脾胃疾病才能使用足三里吗?或者说足三里只能治疗脾胃疾病?当然不是,在月经病月经量少就可以配足三里生气血,在气血逆上的精神气乱的病证中可以引气血下行。

再比如内关对心率的双向调节,当心率过快时,针刺内关可以降低心率,心率过缓时,针刺内关可以增加心率;申脉配照海调节睡眠,失眠时,泻申脉、补照海,嗜睡时,补申脉、泻照海,等等。

对穴位的理解,主要是根据施针者对穴位的把握,并不存在一概而论,不能限定死某个穴位的治疗原则,因为不同的穴位组合和针刺手法也是可以影响穴位疗效的发挥的。

针刺手法分为进针手法、行针手法、补泻手法和出针手法。进针手法和出针手法就是字面意思,没必要搞的太复杂和太玄乎,进针手法讲究无痛进针就行,出针除了涉及开阖补泻,其余就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也就是注意减少患者疼痛感和预防出血、血肿等情况的发生。

针刺入穴位之后,接下来就得将针送入一定的深度,不同的穴位深度不同,不同的疾病进针深度不同,不同的季节进针深度不同,这都是有讲究的,且在《黄帝内经》中均有记载,这里不做赘述。

这里得注意,针的长短是固定的,但是进针深度是因人、因病、因时而不同的,讲究将穴位扎“透”:对于痛症,一定得针刺至骨面,所谓输刺“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对于初病,病邪还未深入,这时候不必深刺,刺至病所就行,同理,病程日久,需要深刺至病所;清瘦的人、不耐受针灸的人、头面五官疾病等的扎“透”也不尽相同,这点得施针者认真把握。

该扎“透”不扎“透”不仅不能治病,而且会扰动邪气伤及正气,从而影响疾病的疗效。曾经有一个患者肩膀疼痛了10天,找了一个医生治疗,医生开了一大堆口服药,也给他扎了针灸,但是扎的很浅,且扎的穴位只有3个,疼痛是缓解了一些,但是关节的活动度越来越小了,最后换了一个医生之后,医生采用了长针,刺透了关节腔,松解了肩关节,治疗1周就解决了他的痛苦。

这说明对穴位该扎透还是得扎透,畏手畏脚会影响疾病的疗效,甚至耽误病情,假设这个患者继续这样治疗,最终肩关节固定,失去活动度直至失用,后期康复会走更多弯路的,甚至永远无法恢复。

这就是讲对疾病的理解得有自己的理解,虽然是辨证论治,法则固定不变,就像现代医学有临床指南一样,但是每个人对每种疾病的认识不同。早在明清时期,对于温病,叶天士采用卫气营血辩证,吴鞠通采用三焦辨证,同样的疾病,一样的表现,但是认知方法不同,疗效却都十分有效,最终形成不同的学派,这说明每一个疾病医者可以以自己的方法去理解透彻。

比如对于面神经炎,很多医生都建议初期针灸不能干预,甚至有很多医生认为整个治疗过程针灸都不能参与,但是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来看,针灸越早干预疗效越好,后遗症越少。因为面神经炎是神经疾病,就像脑血管意外也是神经系统疾病一样,目前临床一致认为对于脑血管意外针灸康复这些治疗越早干预后遗症状越少,对于面神经炎也是同理,只是针刺的方式得有区别而已,对于面神经炎初期少针、轻刺激,中期中刺激、多针、深刺,后期少针、轻刺,这是原则不能忘。

做到以上三“透”,使用针灸来治疗疾病才会得心应手,做到下针有数,针下有神,才会出现指哪打哪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欢迎关注“针灸龙哥”,欢迎评论、转发。

大家有问题可以评论区语文交流,或者点击以下链接。

#针灸#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