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中国出了4个诺贝尔奖的人)

频道:百科问答 日期: 浏览:1253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宏

       中国科学院官网的相关新闻截图

       浙江籍科学家再获大奖!

       昨天(8月21日),2022未来科学大奖揭晓,李文辉、杨学明、莫毅明3位科学家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这其中,杨学明是浙江德清人。

       什么是未来科学大奖?

       这个奖设立于2016年,每年一届,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它是我国首个世界级民间科学大奖,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旨在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

       未来科学大奖借鉴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茨奖等著名科学奖项的评选机制,采取提名邀约制和国际同行评议制,不接受个人申请与机构推荐,以最大程度摒弃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它最初设“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大奖项,奖金各为100万美元。2017年设“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这一奖项。

       想要获得这一奖项,必须同时具备这些条件: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主要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完成。

       在此之前,共有哪些人获过这个奖项?

       2016年首次颁奖到今年,总共有26位科学家获奖,中间有不少大家熟悉的人。

       像在2017年,因为“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施一公获得了“生命科学奖”。

       RNA剪接的异常可导致多种人类疾病,在施一公的研究之前,剪接体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没有得到阐明。

       同年,因为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浙江籍科学家潘建伟获得“物质科学奖”。潘建伟是第一位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的浙江籍科学家。

       当时的相关报道称,潘建伟的工作使得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的团队首先于2009年在合肥、2012年在济南使用光纤实现了城市量子通信网络。在2016年,他们使用光纤在北京和上海间建设了世界上最长的量子链路,并通过十几个可信中继站来克服脆弱量子信号的衰减。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由三名科学家共同获得:袁隆平、张启发和李家洋,以表彰他们通过水稻基因组学及杂种优势和杂种不育性分子机制的研究提高水稻产量的重大贡献。

       其中,袁隆平开创性地培育出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使杂交水稻成为可能,并得以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极为显著地提升了水稻的产量;继袁隆平之后,张启发和李家洋开拓性地将现代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水稻育种中。

       聊到这里,对什么是未来科学大奖,大家应该有个大致的印象了。

       总之就是:这个奖项的层次非常高。

       再来看杨学明这次因何而获奖。

       杨学明之所以获得这一奖项,是因为他研发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量子态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共振现象和几何相位效应。

       相关报道称:他开发了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发展了量子态分辨的后向散射谱学技术,还发展了高分辨的交叉分子束反应成像技术,首次在实验上发现了化学反应中的几何相位效应以及自旋-轨道共振分波之间的量子干涉现象。

       相关报道还称:杨学明的科学研究和他研发的新一代分子束科学仪器为反应动力学领域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他的新发现将化学动力学领域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杨学明不但潜心科研,还努力帮助家乡发展。“浙江民政”微信公号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德清乡贤杨学明一直心系家乡,通过乡贤参事会这一平台,大连化物所国家技术转移(德清)中心、德扬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先后落户德清,并获得南太湖精英计划A+类项目600万元资金支持,为德清发展高端制造业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