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洛神赋的作者(洛神赋是天下第一赋吗)

频道:科普知识 日期: 浏览:1240

魏晋南北朝时期,时局动荡,朝代的更迭非常频繁,但当时的学术思想却格外活跃。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士大夫阶层为代表的专业画家,其中最突出的是顾恺之。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叫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顾恺之出身士族高门,少年时便当上了大将军桓温的参军,后任散骑常侍。时人称之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喜欢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顾恺之的画,意在传神,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后来绘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有个叫裴楷的名士,脸颊上长有三根长长的汗毛,别人为他画像时,都不画出来,顾恺之却把这三根汗毛画得特别突出,以此来强调他的特征。有一次,顾恺之为谢鲲画像,把他画在山岩中间,人家问他是什么道理,他说,谢鲲喜欢游山玩水,所以把他画在山岩之间。由此可见,顾恺之很善于用环境衬托人物的个性特征。这些都表现了顾恺之的绘画天才。

东晋兴宁年间,建康(今南京)城中的瓦官寺刚刚建成,僧人们住了进去,设置法会,同时请朝中的官员、社会上的人捐款赞助。当时的官员文人,捐款没有超过10万钱的。唯有顾恺之一下子提出要捐100万钱。顾家清贫,哪来的100万钱?大家以为他只是说大话而已。后来法会上宣布了众人捐款的数目,顾恺之对僧人说:“请贵寺准备一面空白的墙壁,我自有用处。我去那里以后,关好门窗,不许别人进去。”僧人一边答应,一边不免感到奇怪。

顾恺之在寺里住了一个月,在空白的一面墙壁上画了一幅巨大的维摩像,将要点眼睛的时候,他对僧人说:“这幅画画好以后,第一天来观看的人,请他捐10万;第二天来观看的人,请他捐5万;第三天来观看的人,随意捐多少是多少。”开门的那天,来观看的人挤得水泄不通。一会儿的功夫,就收到了100万钱的施舍。僧人们高兴得不得了。

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唐代《贞观公私画史》一书共著录了17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著录了29件,一共37幅。由此可见,在唐代,顾恺之的作品就已经保存得不太多,到现在就更为鲜见。传世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列女仁智图》卷,但都不是顾恺之的原画。经专家们鉴定,也只是唐宋人的摹本,因为这些画保留了六朝画风的遗韵,所以今人仍把它们作为顾恺之的真迹来研究。

经考证,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27.8厘米。这幅画现有三个版本,一为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经考证为宋摹本;二为故宫博物院所藏,也是宋摹本;三为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所藏。

据文献记载,《洛神赋图》是根据三国魏王曹操的儿子曹植所著《洛神赋》(原名《感甄赋》)而创作。《洛神赋》被收入《文选》,《文选》的宋人尤袤刻本,在《洛神赋》的注释中所引《感甄记》,其中提到有关《洛神赋》的传说:曹魏的时候,东阿王曹植想聘娶甄逸的女儿,未能如愿。父王曹操却把甄女给了曹植的哥哥五官中郎将曹丕。曹植心里很不平衡,日思夜想,废寝忘食。

曹丕后来代汉登基,成了魏文帝。甄女成了文帝的皇后。有一次,曹植进京,朝见文帝。当时文帝听了郭后的谗言,已经将甄后处死。文帝将甄后的一个玉镂金带枕赠送给曹植。曹植睹物思人,不觉伤心哭泣。

不久,曹植便起程,回自己的封地。途中经过洛水,晚上做梦,梦见甄后,表情凄惨,对曹植说:“我本想托身于东阿王您,想不到未能如愿。这个玉枕是我的嫁妆,今天送给东阿王您。我死以后,被那郭后用糠塞嘴,这样披头散发的样子,也不好意思见人。”曹植正要安慰甄后几句,忽然惊醒,甄后不见了,竟是南柯一梦。曹植又悲又喜,于是就写了一篇《感甄赋》。后来,魏明帝看了,改题作《洛神赋》。魏明帝是甄后的儿子。

因为尤袤的《文选》刻本的李贤注里有这样的记载,所以后来便有人说,《洛神赋》是曹植思念甄后而作。

图卷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逐步展开故事情节。《洛神赋图》描述了作者途经洛水的时候,同神话传说中的洛水女神相会的情景。顾恺之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相逢又相别的情节,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描绘了赋中的意境。

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画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画中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怅望,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了关切、迟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

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画家注重对人物情态的刻画,山石、树木都富有装饰性,形成了中国绘画艺术史上第一个高峰,被尊为“画祖”“画圣”。这一作品,与同一时期的敦煌壁画有相近的风格,并对后世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