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泸州在哪里(泸州分为哪四县三区)

频道:家有妙招 日期: 浏览:1239

       江阳沽酒客按:本文是沽酒客原创作品,欢迎喜欢地方民俗文化历史的朋友点赞收藏留言转发,也请关注,有需要转载请征得本人同意授权,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写作不易。

       泸州,一个四川南部的四线临江之城,一直以来的因为泸州老窖而被大家熟知,如同金庸《鹿鼎记》描写韦小宝的一个片段,韦小宝被下放到闻名天下的少林寺,时间久了,山门上少林寺三个字他也认识了,但是韦小宝毕竟是个文盲,所以当这三个字被分拆开了以后,饶是机灵健华如韦小宝,也无法辨认。

       而泸州离开泸州老窖,很多人就无法联想到这个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别的记忆。说白了就是它实在乏善可陈。

      

       那么是不是泸州真的是马尾巴串豆腐——不值一提呐?这个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作为一下永远空棺材上山——目中无人的人,你跟他说任何都不屑一顾。而对于那些吃肉骂娘,永远觉得被世界亏欠的人,即便是生养他的地方,他也嗤之以鼻。至于那些玻璃心和有嫉妒与优越感的人,也不适合。

       我想大约这些人就忽略吧,他们自己也会过滤的。但是对于希望了解的朋友,想要探寻地方过往的民俗历史文化的人来说,这个又值得拿出来说一说。

       虽然在秦始皇嬴政的祖辈还是秦国的时代,他的先祖就已经把巴蜀收归到了秦朝里面。而泸州旧称是江阳,那个时候的泸州人,多为最原始的巴国土著。这些剽悍勇猛的巴人,在周王朝的开国之初是建立了大功勋的。

      

       由于当年的巴蜀两个地域不同,生活习惯影响性格,巴人则比蜀人更加勇猛。如果说蜀人头脑精明,那么巴人就是四肢发达。当然这里并不是贬义,巴人的脑袋也不是木头,只是他们没有那么多弯弯绕。

       周武王看中了巴人的战斗力,伐纣期间,命令巴人为急先锋,打头阵,也算姬发和姜尚的谋略了。首先用点远点的人,也保留实力,不过巴人也争气,没有撂挑子。

       数千年后的宋朝,已经是四川的重庆和泸州,这里其实不再是巴人的后裔,也经过多次换血,但是山水基因和巴地遗风犹存,并且在泸州的神臂城和重庆合川的钓鱼城再次彰显了他的勇猛和民族气节。合川让蒙古帝国大汗蒙哥魂断钓鱼城。

      

       而泸州神臂城则当时泸州军民依靠神臂城坚固的工事抵抗蒙古大军35年之久,期间要塞曾5次易手,战况惨烈可见一斑。

       神臂城保卫战对延缓南宋王朝的灭亡起到关键作用,有人说宋朝亡于崖山之战,即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彻底战败,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跳海而亡,南宋覆灭。

       但是江阳沽酒客并不这么看,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蒙军大举进攻西川,夺取成都,战况紧急。1242年兵部侍郎余玠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以重庆为营,主持全川防务,以"依山为垒,设险守蜀"的战略,建立"山城防务体系",视其神臂城绝佳的地理优势,在此筑垒为营。到1277年的三十多年间,泸州军民在此坚持抗元,使神臂城饱经战火的硝烟。其间五易五守,终铸保卫华夏的壮丽史诗,被后世誉为"铁打的泸州",史有"铁泸城"的美称。

      

       史载守城35年5度易手,最后弹尽粮绝人相食,残军全部战死,城陷于南宋末代朝廷崖山灭亡的第二年,也就是1280年,都说“崖山之后无中国“,应该是“神臂城之后无汉人”(当然沽酒客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其实蒙元军队在中原从达鲁花赤(由成吉思汗设立,广泛通行于大蒙古国和元朝。一作"达噜噶齐",是蒙古语,原意为"掌印者",是大蒙古国历史上一种职官称谓。)到士兵,大部分都是投降宋军,崖山之战灭宋的也是张弘范带的降元水军,数典忘祖,“外战外行,内战内行”。

       倒是这个神臂城,延续着宋王朝最后的尊严。

       也许有人要说,那老泸州最后还不是被攻陷了啊。如果你要看这一点,到今天哪个朝代没有瓦解消失呢?

       其实,当年南宋时期,经济政治中心南移,泸州虽然地处川南,却成就了一番难得辉煌,虽然最后我以我血荐轩辕般的全部殉国,但是它实实在在地铸就了当年保卫中原,反抗入侵的壮丽史诗,被人誉以"铁打的泸州",那是当之无愧。

      

       而正是到了南宋,泸州的经济和军事地位一度跃居前茅,虽然往事不可追,好汉不提当年勇,但是了解历史,又不是拿来炫耀和躺在上面睡大觉,而给今人以底气和激励,再造一个属于泸州人自己的辉煌年代,泸州人从不自大,但是沽酒客绝不希望看到过于自卑。

       据泸州地方志记载,南宋时,京城临安的供给保障线,主要依靠长江水运,泸州地域控三巴连滇、黔,粮、油、盐、茶、糖、酒、山货、木材、铜铅等物资源源不断运往长江下游地区,朝廷官员,商家巨贾来往频繁,也是的泸州的经济,在明清之前,达到了第一个顶峰。

       而且当时宋代的泸州,城内城外不仅糟房户多,而建在市街、码头驿道的大小酒肆、酒楼更是无数。有专门为官家提供登临畅饮的南定楼、会江楼;有为商贾聚会、交易的“皇华馆”、“通津馆”、“留春馆”“骑鲸馆”还有分散设立在全城大街小巷里的小酒店、小酒馆。

      

       故而,有“万户赤酒流霞”之誉。因为迎接宴请日益增加,赏乐雅聚就促进了地方酒家的修建。城中还有四大酒家应运而生。

       位于西门城头、会津垣,大小河街口处的“皇华馆”,因紧靠县衙一侧而生意兴隆。据史载,该馆建于嘉泰元年,屋架二十楹,其规模不算小。馆下是长江、沱江会津处,也是资中粮船、内江的糖船、自贡、富顺盐船停靠处,官盐在这儿验货中转,糖、米在这儿上岸交易批发,皇华馆成为宴请之所。

       进士唐庚的“万户赤酒流霞”就题于城楼壁上。明代太史公杨慎有“皇华亭头望弥弥,来舟争抢的流水”可见,登上皇华馆,长沱二水尽收眼底,好一处大酒家。可惜今天不仅仅没有了,我估计很多泸州人压根不晓得就这样的事情,挖掘历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我们把过去值得保留和传承的东西,找到合适的时机再重新呈现,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们的意义在哪里。

       治平寺是泸州城的标志建筑,寺下是白塔,街上有大酒家一一通津馆。据考究,这座建在城中闹市区的酒家,大约就是今天泸州饭店的位置。

      

       历史上有许多巧合之事,八百年前,因东门口大码头,竹架子下茶叶、烟叶、桐油、匹头、山货交易,西南边少数民族商队马帮年年入泸,必往治平寺烧香拜佛,朝贡、市街交易兴、寺中香火旺,人来客往,使通津馆生意兴隆达三江。

       而城中北门的留春馆,在府衙一侧,今大约是泸州大酒店址。

       为曹叔远建,有门屋三间,左右有亭,一曰酣红,因亭下有荔枝;一曰凝翠。有花径、柳园、小径掩映于绿丝中,为之“馆景”。

      

       这座留春馆是专门供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宴会的地方。按今天的话说是政务用餐的场所。

       南门营沟,因龙泉井酿出美酒,酒经水巷子下耳城上船,运往渝万、荆湖。每天停靠在耳城、铜码头、澄溪口的木船百艘,搬运货的力行上千人,可谓车水马龙、人山人海。著名的“骑鲸馆”大酒家就建在这儿。

       你听听宋朝泸州这四大酒家:“皇华馆”、“通津馆”、“留春馆”、“骑鲸馆”光听名字就能感受当年的霸气和规模。就凭借这些是不是能相见宋代泸州的繁华。

       然而俱往矣,一切都如云烟,历史的天空下我们回头再看有几人。

       沽酒客觉得不要紧,谈古论今,继往开来,多了解地方的过去,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还有再复苏的那一天,只是呈现出来的是新时代的面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