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小背篓简谱(小背篓歌曲原唱简谱)

频道:百科知识 日期: 浏览:1240

今年是慈母李志文百岁诞辰,有关母亲的点滴往事突然涌上心间。


记得十几年前,我在一个会议上演讲,曾讲到母亲对我的影响,讲了关键词“乐观与坚强”。母亲这一代人他们身上独具一种韧性,无论是家庭或政治风波或经济打击,他们似乎都能够从容面对,从磨难中一路趟过。

我还在念小学3年级时,父亲去上海出差,积劳成疾,因工殉职,母亲便独自去了上海,那时通信并不发达,一直杳无音信,中途似乎能感觉到父亲单位同事隐约传递出不太好的信息,也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终于,在一个阴霾天的傍晚,母亲回来了,一个人,也不记得母亲是怎么跟我们说的,只记得空气凝重,从母亲悲痛的脸上读出了父亲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日子得继续向前,母亲带着我们兄弟姐妹五个未成年子女坚定地踏上了顽强独立的生活之路。



父亲因工殉职,仅有的一点抚恤金勉强维持家中运转,记得母亲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天天记账,哪怕几分钱的小菜购物都会明明白白的记下,以把握家里的开支。小账本上,母亲的阿拉伯数字写得非常秀美,那一代人的节俭持家与辛劳,可想而知。本来就很少的抚恤金,到了文革,母亲一夜之间被打成了“军统特务+反革命”,抚恤金大大减少,本来拮据的生活更没有着落,母亲没有呼天抢地怨天尤人,带领我们几个未成年子女全家开始了劳动。纺麻纱,放牛,打零工,做肉包子去叫卖,河坝里去捡石头经人工锤打成碎石,到闲置的荒地去开荒种菜,维持贴补家用,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独立生存,母亲带领我们在生活的磨难中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件物品,我们三兄弟自懂事起,就没有在外面去理发,母亲买了一个绿色的手推理发剪,给我们兄弟仨轮流剃头,用了多年以后,那个理发剪也不怎么快了,常常把头发裹夹住,叫苦不迭,母亲往往调试一下螺丝,滴点煤油之类继续使用。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自力更生,不怕困难,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便融入了我们的血液,这是时代赋予了母亲的伟大,亦或是生活给予我们的一种礼遇。

母亲的手特别巧,兄弟姐妹都穿过母亲打的毛衣,我们也因此常常坐在母亲的对面协助她拆毛衣。一年四季,都会看到母亲灯下给我们纳鞋底,缝了一双双布鞋又做合脚的新棉鞋。记得邻居家里有一台老式缝纫机,母亲经常借用来改做衣服,她把父亲一套略旧的西服,巧妙的改装成大哥的背心,穿上身别有味道。因常年劳动,母亲的手不如同龄人那般细腻,粗糙的纹路满手茧巴,若拍成特写,子女内心将是怎样的震撼?母亲那双劳动的手似乎已经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




文革前、外婆做点针线类的小百货摊生意,通常在街边摆两根高板櫈再搭上三四个铺板,母亲从成都去进货,当时温江到和盛都靠步行,背个扁背篼尽闯天下。外婆去世时,母亲哭声里多了一份凄苦。后来母亲说,当时觉得从此就没有妈了,虽然外婆因病每天只能睡在床上,还总是有个主心骨。母亲似乎觉得生活的担子又重了几分。

记得母亲被打成“反革命”之后,被分配去劳动,她要去挑水种蔬菜,母亲没有因为被打成反革命而显得委靡不振,她总是把衣服收拾得整整洁洁出门,回家给我们照常做饭,照常给我们讲述人生道理。那个年代在一个小镇上,像母亲这样中专毕业的人屈指可数,所以,好多人喜欢到我们家来听母亲讲做人的道理,教我们识简谱教我们唱歌,教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不要赌博,要走正道。母亲总是用赏识和夸奖,让我们在被欣赏中长大,母亲以她一贯知书达理的方式,塑造了我们兄弟姐妹善良包容的性格,她以年复一年的爱心营造着家的温暖,深沉地牵挂着每一个孩子。




几个孩子中哪一天没有按常规回来,母亲总是要担心,不会出现什么意外吧?记得有年春节前夕,我弟弟参加红卫兵活动去温江返回和盛的路上,大卡车翻车到旁边的河里,被好心人拉了上来还用自行车载他回到和盛,正值年三十,母亲看到了弟弟落汤鸡的样子,赶紧烧水驱寒。糟糕的事情总是接踵而至,我从成都和大哥相约走路回家,我中途去攀爬一辆货车,摔至昏迷,轻微脑震荡,见到返家时头上包满纱布的我,母亲该是如何的揪心!记忆中儿时的意外伤害总是难免,记得大哥单手肘关节摔成骨折,还没有痊愈,又把另一只手摔骨折了,这样的事也不知当年是怎么折磨母亲的?似乎不像今天见到那么多脆弱不堪的家长。

还记得后来我“知青”下乡了,脑海中有个画面很难忘,每当农忙,我还在田里做工时,母亲已经做好了中午饭背上一个扁扁小背篓,从和盛街上出发送到我下乡劳动的家里,端出热腾腾的饭菜,那个送餐的扁扁的爱心小背篓,成了我至今永远的怀念。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好像从来没有大喜大悲,大发脾气,面对五个子女,从来不打不骂,那时的孩子读书学习似乎没有让母亲特别操心,回家作业很少,更多的时间是我去图书馆借书阅读并记下我的阅读书目。小学时我喜欢踢足球,一双胶鞋没踢多久就露出了脚趾,母亲从不干涉,也没有什么补习班,喜欢啥就去干啥,只要不干坏事,品德好,学习方面也从没有家长签字或听写生字,学习任务在校轻松完成。

母亲从小告诉我哪些食物中富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哪些菜营养丰富,所以我们从不挑食,那个年代好像也没什么可挑的。母亲弄的家常饭菜我们兄弟姐妹都很喜欢,以至于我们每个兄弟姐妹弄的饭菜,口味都有母亲的影子,母亲的凉拌菜号称吃不出咸吃不出酸,只需细品蔬菜的本味,这凉拌菜堪称一绝,传承至今。

论母亲年少时的学业,今天的话来讲,应是个学霸,她自幼天资聪明,在解放前兵荒马乱的年代,一直勤奋顺利读书,直到中专毕业后便参加工作了……母亲写一手娟秀流畅的钢笔字,和盛镇的街坊邻里要写个什么应用文,都会找她代笔,在那个疯狂的文革年代过去后,正本清源,历史还母亲公道,她被推选为镇人民代表。记得母亲进入八十高龄后,历来生活自理,每到下午同街坊邻里打麻将,母亲的牌品同样受人尊重。




细想母亲平凡坎坷的一生,令母亲骄傲的当是什么呢?应该就是我们五姊妹健康长大,自食其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母亲始终热爱生活的价值观亦传承于绵绵的血脉之中!母亲留给吾辈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是什么呢?答案仍然是融入生命体验的“乐观与坚强”,那乐观中的韧性,坚强中的豁达,如日月般闪耀。

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13年了,即将送别不容易的“2022”,往事一幕幕浮现,仅以此文,献给母亲百岁华诞,献给慈祥敬爱的母亲。

2022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