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红岩每章内容概括(红岩读后感)

频道:科普知识 日期: 浏览:1253




1、《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春秋史 左传》的全称是《左氏春秋传》,《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其叙事特点是纲目式记载,文句极简短,用词极其简练、严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事件的“春秋笔法”

(4)艺术特色:一是善于叙事、二是善写战争、 三是善写人物、四是善写辞令


第一段:霸王别姬环境:严峻、危急歌谣:悲壮、苍凉细节:勇猛、多情

第二段:东城快战环境:日暮途穷突围:大将风度风格:冲锋陷阵气势:所向无敌语言:恃勇自负

第三段:乌江自刎愧见父老——知耻良知,赐马亭长——知恩图报,赠送头颅——知情重义

层次结构与作者思想:

1)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一是诀别虞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另外加上 “太史公曰”的一段评述(2)在“垓下之围”,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财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3)《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4)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扼要而中肯


第六课宋词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第一部分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第二部分写窦娥告别婆婆;第三部分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第八课明清小说


第十三讲 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

一. 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文学

(一)文艺复兴及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是从14世纪至17世纪初先在意大利产生、然后在欧洲其他许多国家相继发展起来的一次中世后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受到重视,因而有“文艺复兴”之名。但“文艺复兴”不是古代文化简单的复兴,而是标志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主要内容: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其中人本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人文主义是人本精神与基督教精神的结合。但也有其局限性:如反对封建思想而不反封建王权;反教会腐败、愚弄而不反对宗教本身。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成就

在文艺复兴时期各地的作家都开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语进行文学创作,带动了大众文学,替各种语言注入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民谣和戏剧等。

1.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是资本主义关系最早出现的地方,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因而人文主义的新文学也出现得最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出现了 “文坛三杰”。

但丁 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

彼特拉克 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是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号召的人,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彼特拉克主要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诗诗集《歌集》。

薄伽丘 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著有长篇传奇、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短篇故事集、论文等,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2.德国文学

这一时期的德国仍处于分裂状态,资本主义发展迟缓,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在罗马天主教、神圣罗马帝国和封建诸侯的三种压迫下,农民和城市平民,甚至下层贵族都对现存制度不满,尖锐的社会矛盾导致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发生。这一时期,德国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是 埃拉斯慕斯 的著名讽刺作品 《愚蠢颂》 乌利希·冯·胡登 《蒙昧者》 书简第二部。前者通过“愚蠢”这个人物的自白,揭露僧侣的虚伪和迷信,抨击诸侯之间的内战,后者则尖锐地批判了整个教会。

民族文学 在德国也相当的繁荣,其中以 《梯尔·厄伦史皮格尔》 《浮士德博士传》 为代表。后者叙述了浮士德和魔鬼订约,把身心卖给魔鬼,魔鬼为他服务二十四年,满足他任何愿望,上天入地追求人生乐事。浮士德的一生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追求知识和人世欢乐的进取精神。

3.法国文学

在法国,文艺复兴运动明显地形成两派, 一是以“七星社”为代表的贵族派,二是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派。 “七星社”以龙沙和杜·贝雷为代表,在语言和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然而,他们排斥民间诗歌,只为少数贵族服务。

蒙田 是16世纪下半叶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三卷。他对同时代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培根以及17和18世纪法国文学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拉伯雷 是继薄伽丘之后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是法国文艺复兴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时间创作的《巨人传》是一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欧洲文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顶峰。在英国,代表人物有 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 。托马斯·莫尔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作品。

16世纪后期,英国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高潮,人文主义文学空前发达。诗歌、小说、戏剧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发展。诗歌以 斯宾塞 的成就最高,他的代表作 《仙后》 描写了仙后罗丽亚娜派遣12位骑士去解除灾难的冒险事迹。

16世纪英国文学最大的成就是戏剧。 莎士比亚 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同 荷马、但丁、歌德 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 四大作家 。他的作品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丰富精炼,人物个性突出,集中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5.西班牙文学

16世纪中叶,西班牙城市发达,产生了新型的小说,即流浪汉小说,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并通过城市平民的眼光对各阶层人物加以讽刺。最早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大癞子》。

在西班牙,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 塞万提斯和维加 。塞万提斯是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其中以长篇讽刺小说 《堂·吉诃德》 最著名,它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维加 是戏剧家、小说家和诗人,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 “西班牙戏剧之父”。 他是世界上罕见的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两千多个剧本,留传至今的有600多个,有宗教剧、历史剧、神话剧、牧歌剧等多种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最杰出的代表作是 《羊泉村》。

二.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一) 莎士比亚简介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的商人之家。14岁时因家道中落而辍学。大约21岁时,莎士比亚到了伦敦。最初在剧院当杂役,替观众看马。后来进入剧团扮演跑龙套的角色。1590年开始编剧。1599年,他成了“环球剧团”的股东。1613年,莎士比亚离开伦敦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在家乡病逝,终年52岁。

在诗歌方面, 莎士比亚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主要表现友谊、爱情的主题,对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予了歌颂。

莎士比亚的戏剧成就最高, 他本人既是演员又是剧作家,一生写了37部剧本。他博采众长而又自有创造,在 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 各方面都写出了杰作,他的9个历史剧包括了从约翰王到亨利五世(亦即从13世纪初到15世纪末)之间连续300年的英国历史,场面之大实属空前,而作者也写得波澜壮阔,反封建,反内战,热情地歌颂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他的喜剧活泼多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 《仲夏夜之梦》 (1596)和 《皆大欢喜》 (1600)又充满浪漫诗情,令人神驰; 《威尼斯商人》 (1597)用生动的法庭对抗的场景提出了海外贸易和犹太人放高利贷等经济问题;而结构完整、语言锋利则又数揭露清教徒虚伪的 《第十二夜》 (1601)。

他写悲剧的天才首先见于《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这个歌颂自由恋爱的剧本像朝露一样新鲜,而一对纯真青年的死又对封建门第的残酷作了有力的控诉,为后来的西欧乃至世界的文学艺术提供了又一个长远吸引力的主题。 1600年后,他的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老练,创作了一系列卓有成就的悲剧, 其中 《哈姆雷特》 (1601)写一个年轻的人文主义者面对邪恶势力,在怀疑、犹豫之后终于为“重整乾坤”而献出生命; 《奥瑟罗》 (1604)写一个威尼斯的黑人大将虽然武功盖世,却仍然受到邪恶势力的捉弄,以至亲手杀了无辜的爱妻; 《李尔王》 (1605)写一个国王在老年做了极不合情理的事,因此也受到极不合情理的对待,终于流落在民间,而在这过程中反而悟到了真理; 《麦克白》 (1605)则深入探索了野心的毁灭性,在充满迷信和恐怖的气氛里,作者却让他笔下的罪人不时剖析内心,沉思和反省给了这个悲剧以更大的深度。 《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被称之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这一时期的作品标志着莎士比亚达到了他的戏剧艺术的顶点。以后他转入传奇剧的写作,以宽恕和解为主题,其中《暴风雨》(1611)仍是具有魅力的佳作。

(二)《哈姆雷特》赏析

2.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

(1)总体特征

哈姆莱特崇尚人的智慧和理性,他对封建等级观念表示出了不满。他学识渊博,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尽管处于险恶的环境之中,他始终充满了改革社会的伟大理想。正如他的情人奥菲利娅所说:“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嘱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哈姆莱特无疑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巨人。

(2)阶级特征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强调智慧和理性。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3)性格特征:(既有忧郁的一面,又有延宕的一面)

忧郁: 哈的性格特征究竟是什么?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一半清醒一半疯,有人说是聪慧,有人说是坚强,也有人说是忧郁,甚至也有人说是软弱,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我认为哈姆雷特最基本的特征是忧郁。但忧郁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忧郁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剧本的帷幕一拉开,他给人的第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忧郁。父死、叔夺权、母改嫁,使他的精神倍受到打击。阴谋,大臣的奉承,使他看到了现实的罪恶。正是这两种现实,使他对世界和人类失去了信心。重振乾坤的艰难,复仇计划无法实现,使他根本对自己的信念产生怀疑与动摇,从而陷入了忧郁的状态。

延宕: 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也就是在“做什么”的问题上,哈姆雷特是明确的,只是“怎样做”的问题上感到茫然。这就是他行动犹豫、延宕的原因所在。正如黑格尔所说:“他所犹豫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样做”。 (主观)

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客观)

哈姆莱特的 悲剧实质问题 主、客观的原因 ,造成了哈姆莱特的悲剧。弗洛伊德认为哈的悲剧的真正原因是源自于其 恋母情结

第十四讲 浪漫主义与普希金

一.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1.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转折时期,而且也是文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浪漫主义得到了辉煌的发展,它席卷全欧,并且在一些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文艺运动。

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是由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法国革命后的现实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在广大社会阶层中引起一种普遍的失望情绪,浪漫主义正是这种失望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也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产生了影响。另外,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个时期流传甚广,他们的思想对浪漫主义思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浪漫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以前文学的一些经验。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卢梭对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的宣扬,对想象的崇尚,以及返回自然的主张,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浪漫主义是在对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泥古倾向和理性教条的束缚,强调创作自由,强调情感和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作为一个有着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基础的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如浪漫主义作家强烈地不满现实,对庸俗丑陋的现实极为反感,而对一些非凡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他们一般不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而偏爱表现主观的理想。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枯燥而冰冷的“理性”,而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他们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在内容上,有抒发对大自然的强烈的爱,也有对民间文学的重视;在体裁上,经常采用的是那些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如抒情诗、抒情叙事诗、以神话为题材的戏剧和历史剧等。

二.普希金和他的诗歌

普希金(1799-1837)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杰出代表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者。俄国文学之始祖,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在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


三.普希金诗歌代表作赏析(配乐诗朗诵)

1.《致大海》: 1824年完成于监禁地米哈依洛夫斯克村。诗歌渗透着一种忧郁的基调,贯穿着一种强烈的追求自由的精神。

2.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写于1825年 是给其远亲三山村女地主奥西波娃的二女儿的纪念册上题的一首诗歌。诗歌展示了诗人乐观自信、不屈不扰的情怀,意境雄阔、明朗、清新、自然。

3. 《致凯恩》: 1819年,普希金20岁时,第一次在彼得堡艺术学院院长奥列宁的家中见到凯恩,那时她才19岁,却已成了一位52岁的将军的妻子。6年后,诗人在流放地再次见到她, 离别时诗人写下这首被誉为“爱情诗卓绝的典范”的作品相赠。

诗的第一段,极力写诗人当年遇见凯恩时的美妙情景。“幻影”、“天仙”,美得让人目眩神迷,美得几乎如坠梦境。这种美好的记忆一直如不熄的火炬,使诗人即使在“无望的忧愁”与“喧闹的困扰”中,也能在心底保有生命的亮色。

许多年过去了,“在流放的阴暗生活中”,诗人失掉了“灵感”,失掉了“眼泪”乃至“生命”,以为那火炬已然熄灭。这时,“我的眼前又重新出现了你”,凯恩——诗人灵魂深处的火炬依然闪耀着迷人的光辉。诗人借爱情写苦难,又借苦难写爱情,让优美的诗意透着忧伤,又让忧伤散发着优美的诗意。

艺术特色:

(1)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乐感极强。

诗人先以“昙花一现的幻影”、“纯洁美丽的天仙”写凯恩的绝伦之美,节奏显舒缓;再写离别后无望的愁思、寂寞和空虚,节奏显低沉;最后写重逢时重新出现“昙花一现的幻影”、“纯洁美丽的天仙”以及空前未有的喜悦,节奏显奔放。这种回环往复、起伏交替的结构使诗歌的形象和情感显得格外多彩和丰满。

(2)巧妙运用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并未直接描写凯恩的外貌之美,但读来却感到美得无法言表。诗人巧妙运用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以“昙花一现的幻影”、“纯洁美丽的天仙”、“温柔的声音”、“天仙似的倩影”来勾勒凯恩的整体美,塑造了一个高度理想化的情人形象。

4.《我曾经爱过你》: 写于1829年,诗中主人公“我”虽然得不到对方“你”的爱,但并没有因此而怨恨“你”,而是真诚的祝福“你”。这首诗阐释了人世间美好爱情的真谛:爱情首先是爱人,而不是自恋;不是期望从对方得到一切,而是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即使“你”并不爱“爱”我,但“我”也能真诚地为你祝福。这就是纯净的爱情、美好的爱情。

第十五讲:现实主义与巴尔扎克

一. 现实主义文学运动

1.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在19世纪30年代之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取代浪漫主义,成为文学主流。批判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确立、发展时期的产物。

19世纪中期,随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在西欧开始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即法国的工人诗歌,英国的宪章派文学和德国的革命诗歌。同时浪漫主义作家还在继续创作,但成为这一时期文学主潮并不断发展的则是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一词出现,指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这一名词在欧洲影响不大,同时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等等称呼。20世纪高尔基发明“批判现实主义”一词。

现实主义文学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理性王国”的破灭,社会矛盾的深刻化、明朗化,使得“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浪漫主义文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代之而起的是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刻揭示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从狂想转入冷静,从积极呐喊转为深沉思索。人们希望看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作品中小人物增多,普通人受到关注,决定了欧洲小说越来越贴近现实。同时,欧洲叙事传统为它奠定了基础,客观性、分析性、唯物性增多,主观性引退,总体上是叙事文学。这股文学潮流,由于它对现存秩序的鲜明、强烈的揭露和批判,而被后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不平衡,以1871年巴黎公社斗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法国是发源地,是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许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曾经经历过浪漫主义创作时期。《欧那尼》和《红与黑》都在1830年出版,其中《红与黑》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19世纪40年代达到高潮。50-60年代以福楼拜为主的创作已经略逊一筹。

英国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已经开始出现劳资矛盾。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较浓。狄更斯、萨克雷等作家的创作具有劝善、道德说教、温情脉脉的特点,但同时他们也关注下层人民、小人物。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在19世纪20-30年代萌芽,独特的主题是批判农奴制。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搅在一起,叫做“自然派”。作家大多是贵族出身。人物也多是贵族。作品挥之不去的是哀愁,具有沉重感、历史感,气势庞大的特点,巴黎公社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逐渐占主导地位。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社会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1)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露具有相当的深度。

(2)着力于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

(3)具有人道主义的新特点,既反对封建贵族,也反对大资产阶级,具有博爱特征,同情下层人民。

(4)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5)长篇小说空前繁荣,使之成为文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类型。


二. 巴尔扎克和《高老头》

1.作者简介

巴尔扎克(1799-1850)是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多产著称于世。

他十分擅长写金钱的主题。在巴黎各界的奔波碰撞,和巴黎各种人物的接触交往,更使他亲身领略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万能和万恶的力量,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关系。这些,为他成功地创作《人间喜剧》奠定了生活基础。


2.巴尔扎克的作品和《高老头》赏析

(1)《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全部作品的总目,共90 多部,包括长、中、短篇小说,分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风俗研究》,包括六个场景。《人间喜剧》共写了二千四百多个人物,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风俗史。它真实地再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史,揭露了资产阶级肮脏的发家史,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本质特征。恩格斯曾指出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2)《高老头》赏析

A.主要内容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收在《人间喜剧·风俗研究·私人生活场景》中。小说由两条情节主线交织而成,一条写高老头在大革命时期发了财,由于妻子早死,他非常疼爱两个女儿,将全部财产作为女儿的陪嫁,两个女儿则过着挥霍奢移的生活,从不关心他,并且常常来榨取他最后的一点积蓄,等到高老头把钱花光,女儿女婿便立即抛弃了他。高老头最后死在公寓楼上一间阴冷的房子中,临死前女儿也没有来见他一面,直到最后他才明白女儿爱的是他的钱。小说的另一条线是写出身没落贵族家庭的拉斯蒂涅本想到巴黎刻苦读书以求得一个好的前程,但经不起上流社会的引诱,在逃犯伏脱冷的教唆下逐渐走上了不顾一切向上爬的道路,最后形成了野心家的性格。高老头的故事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拉斯蒂涅的故事反映了金钱的腐蚀毒害作用,整个小说揭露了复辟王朝时期法国社会金钱统治一切的罪恶及贵族被资产阶级战胜的历史趋势。


B.人物形象

a. 高利奥(高老头)


被金钱毁灭了的父爱的典型形象。

金钱是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标记,而父爱是过了时的宗法制残留感情,这两者构成高老头的矛盾性格。在社会上,高老头是个资产者,顺应时代,追逐金钱。可是,在家庭内,却是个时代的落伍者,他还保留着对亡妻和女儿的一片痴情,达到了病态的、疯狂的地步,他把血亲之爱摆到高于金钱的地位上,因而钱尽情绝。高老头的矛盾性格,是社会由宗法制向资本主义急剧转变时代的产物,他的惨死,正是金钱毁灭人性,败坏良心,破坏家庭的明证,他的实质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战胜的悲剧。


b. 拉斯蒂涅

贵族子弟蜕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由贵族到资产阶级是他阶级属性的改变,由纯朴的外省青年变成寡廉鲜耻的野心家是他道德品质的坠落。他出生于外省破落的贵族家庭,是个涉世未深、未被污染的好青年。刚到巴黎就掉进了大染缸,产生了找女人作靠山向上爬的邪念。在他向上爬、找女人过程中,遇到两个老师。 第一个老师是他的远房表姐,上流社会的社交皇后鲍赛昂子爵夫人。她以温文尔雅的语言教导他用不见血的合法手段"利己拜金"。不久他遇到了第二个老师,下层社会被追捕的苦役犯伏特冷,他用赤裸裸的强盗语言开导拉斯蒂涅,用非法的流血手段"利已拜金"。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接受了“人生三课”。

第一课:鲍赛昂夫人的隐退,证明"高贵的门弟"、"真挚的爱情"斗不过金钱,使他目睹了即便在情人之间也在奉行利己拜金原则的冷酷现实,否则将会大难临头。

第二课:伏特冷被捕,证明超群的"胆略与智谋"斗不过金钱,再次让他验证了普通人之间的奉行的利己拜金原则。

第三课:高老头的惨死,证明"崇高的父爱"斗不过金钱,使他深深的知道了利己拜金的原则不仅流行于整个社会,而且渗透到家庭的至亲骨肉之间。 拉斯蒂涅埋葬了高老头,也随之埋葬了他年轻人的最后一滴眼泪,完成了人生三堂大课的教育。他良心泯灭,欲火炎炎地投向利己拜金的赌场,由贵族青年蜕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拉斯蒂涅的蜕变,是金钱毁灭人性`败坏良心明证。同时,表现出时代的变迁,即贵族子弟经不起金钱的引诱,投入了资产者怀抱,这正是贵族衰亡的一个途径。


c. 鲍赛昂

没落贵夫人的形象。鲍赛昂子爵夫人是巴尔扎克为贵族阶级唱的一曲无尽的挽歌,她出身名门贵族,是巴黎社交界的皇后,只因缺乏金钱而被情人抛弃,被迫退出巴黎上流社会,高贵的门第再也敌不过金钱的势力,她在后来的小说中因为同样的原因又一次被金钱出卖。她的遭遇告诉人们,贵族阶级除了失败之外不可能有更好的命运,金钱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d. 伏脱冷

是资产阶级个人野心最突出的典型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了个人野心的一切罪恶;他以愤世嫉俗的面貌出现,猛烈攻击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法律,实际上却在传播这种道德和法律。拉斯蒂涅便是在他指引下利欲熏心,爬进了统治集团。


C.艺术特色

艺术上很严谨,作者设置了典型环境,让典型人物活动于其中,使人与人的金钱关系与环境相契合。

a.书中交织着四条情节线索。两条主线:高老头的遭遇、拉斯蒂涅的经历;两条副线:鲍赛昂夫人的命运、伏脱冷的故事。从人物关系看,四条线索都与拉斯蒂涅相关;从小说主题看,四条线索都与金钱问题相系。所以情节线索虽然多,却不散乱,脉胳分明;和声部虽然有几重,却统一于一支主旋律。四条情节线索以拉斯蒂涅的堕落为主线,其它几条起辅助作用,纵横交错;

b.典型人物的刻画是巴尔扎克的最大特色,不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心理刻画,甚至一个细节,如高老头每吃一块面包都要放在鼻下嗅一嗅,都使人物更鲜明生动;

c.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作者一大功力,如贵族沙龙中的语言与逃犯的语言绝不一样。


第十六讲:现代主义与卡夫卡

一. 现代主义文学运动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内涵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又译现代派文学),是对思想上具有强烈反传统倾向,艺术形式上追求实验、创新的20世纪西方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主要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等重要文学流派。它是西方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欧美文学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1.在传统价值观念上

早在19世纪末就受到怀疑的以决定论和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西方传统价值观念,到20世纪进一步动摇衰落。西方世界的现实,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土壤。

2.在哲学思想上

流行于20世纪的西方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以及现代心理学,如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为其提供了从世界观到创作方法的理论依据。20世纪的西方社会,为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也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容上看

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是“现代人的困惑”,即揭示周围世界的荒诞、冷漠、不可理解,以及人置身于其中的孤独、陌生、焦虑、痛苦的情绪。

2.从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看

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锐意创新的文学,它反对文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传统美学观,强调表现人对世界的主观感受,热衷于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活动。

3.从艺术手法上看

现代主义文学反对传统的表现技巧,用荒诞的情节来取代故事的逻辑性、用虚化的、富有象征性的空间,场景和人物来取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用时序跳跃、交错的心理时间来取代时序递进的物理时间,用隐晦、暗示性的语言取代语言的鲜明性。

二.卡夫卡和他的小说

(一)卡夫卡的生平简介

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是最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西方自20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卡夫卡热”至今未衰。卡夫卡的创作不仅深刻地反映出“现代人的困惑”,反映出他们的异化、恐惧、危机、孤独的切身感受,而且以其精湛的艺术,对现代西方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他被尊奉为“现代主义文学之父”。

世界文坛上的许多著名作家的创作生涯和成长发展,与个人身世、性格气质有很大关系,卡夫卡就属于此类。他出身犹太商人家庭,父亲专横狂暴,卡夫卡常成为父亲施暴的对象。这造成他性格上的缺陷:懦弱、隐蔽、羞怯、内向,许多事情常常会猝然中止,缺乏事业心和进取心。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卡夫卡从小爱好文学,中学时开始读斯宾诺莎、达尔文、尼采的著作和易卜生的戏剧。大学时期开始文学创作,与同学马克斯·布洛德结为至交后,两人参加一些文学活动,从1909-1912年曾几度结伴去巴黎、苏黎士、米兰、魏玛等地参观游历。这时,德国作家黑贝尔和托马斯·曼、法国作家福楼拜、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卡夫卡很有吸引力。以后,他对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著作产生兴趣,也开始研究中国的老庄哲学。以上这些作家、思想家对卡夫卡的人生观和创作思想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二)卡夫卡的小说

(1)小说概况

卡夫卡进行文学创作,完全是利用业余时间,而且主要是在夜间进行的。为了使自己的创作不落入窠臼,不去走别人已经走过的创作道路,他在很大程度上把对他有影响的东西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形成了自己创作上的特殊风格。这就是他在作品中通过个人身世的感受,把奇特和神秘的东西在解释性的结构中进行真实细腻的描绘,这种结构和描绘是由简单的叙述性句子组成的。这种独特的象征的艺术手法,确实为现代派文学开创了先河。卡夫卡创作了78篇中短篇小说,其中最有名的首推《变形记》,而三部未完稿的长篇小说《美国》、《诉讼》(又译《审判》)、《城堡》则是具有“卡夫卡”特色的作品。此外,还有一些短篇小说也未完稿。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从主题思想上看,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A.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非理性、人的自我存在的痛苦和原罪感。

B.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重压迫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以致“异化”的现象。(《变形记》)

C.描写资本主义社会里,中、小资产阶级人物(许多是所谓的小人物)找不到出路的孤独、苦闷情绪和无能为力的恐惧感。

D. 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反对异族侵略,在某些方面还反映了对祖国、民族的失望情绪。

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更突出地反映社会批判的主题。

A.《美国》成书于1912-1914年间,原名《失踪的人》,写一个虚构的普遍化了的资本主义世界。

B.《诉讼》成书于1914-1919年间,它是“卡夫卡式”(表达一种任人摆布、无法自主、错综复杂、似真似幻的处境)小说形成的标志,被公认为卡夫卡最优秀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问题。

C.《城堡》成书于1922年。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如社会等级森严,官僚腐化荒淫、机构庞杂无度等等。


(2)《变形记》赏析

《变形记》是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重压迫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以致“异化”这一主题的重要代表作。

A.主要内容

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挣钱养活家人。一天早晨,他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感到十分恐慌,担心失去工作,也无法见人。他的父母和妹妹见到这个情景,大为震惊。父亲不理他,母亲很悲伤,妹妹开始时怜悯他,给他送食物和打扫卫生,但后来她也感厌倦了,格里高尔的饮食就没有保证,房间也越来越肮脏。由于少了格里高尔的工资收入,家里人只能另找门路谋生,他们出租房屋,以增加收入。一天,格里高尔被妹妹的小提琴声吸引出来,暴露在房客面前,全家大乱,房客吵者要退租,妹妹表示无法忍受,要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就在当晚悄然死去,全家人仿佛卸掉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B.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及变形后的遭遇及悲惨结局,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异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而且典型的现象。卡夫卡描写的格里高尔在生活重担的压迫下从“人”变成一只大甲虫,表面上看,似乎是荒诞无稽的。但是通过变形这个象征的手法,却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所创造的物,例如金钱、机器、生产方式等,作为异己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着人,把人变成了奴隶,并最终把人变成了“非人”。卡夫卡通过受压抑的小职员变成一只甲虫后的思想和活动,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这种别具一格的描写使《变形记》成为一篇独特的文学作品。

C.格里高尔形象分析

a. 格里高尔是个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因受社会的重重压迫变成一只大甲虫,最终被亲人抛弃。他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b. 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格里高尔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c. 格里高尔的变形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隐喻着小资产阶级及其普通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经济畸形发展中失去人形后仍保留着人的感情、思维,但早已被异化为非人,一台创造价值的机器和赚钱养家的工具,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D. 艺术特色

“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怪诞;象征;浓烈的自传色彩。

a. 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由人变成甲虫,情节荒诞,但其父亲、母亲、妹妹对他的一种态度以及世人对他的一种反应却很真实。父亲用脚踩他、妹妹一心要把他弄走等细节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甚至是亲人之间的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显得非常真实。

b. 怪诞。《变形记》中描写人变成“非人”——一只大甲虫本来就很荒诞。

c. 象征。《变形记》中甲虫与人之间的关系,象征着揭开外衣的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d. 浓烈的自传色彩。卡夫卡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压抑,性格孤独忧郁,《变形记》中的主人公从性格和遭遇上都能看到作者的某些影子,带有浓烈的自传色彩。


(三)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成就

卡夫卡的小说,不论是短篇还是长篇,思想内容怪诞离奇,艺术形式新颖别致,具有象征性、荒谬性、冷漠性和意识流。大框架荒诞而细节真实,这正是卡夫卡作品与纯粹荒诞的作品的一个基本区别点。

此外,卡夫卡的作品没有前因后果的交代,它是在历史时间与地理空间之外展开的。他的小说所描述的故事,没有具体的时间,也没有确定的地点,更没有鲜明的背景,因此包容了相当宽广的历史范畴,既具有寓言的色彩,又带有“先知式”预言的内容。正因为这样,现代派中的许多流派,如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黑色幽默等,都可以视卡夫卡为自己行列中的一员。小说创作拓宽了现代小说艺术的途径,使他成为时代的巨匠,现代主义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