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经济和金融的区别(金融需要考的几个证书)

频道:百科问答 日期: 浏览:1241

      

       【学习目标】

       1.理解货币的本质

       2.掌握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我国的货币制度

       3.熟悉货币制度及其形成

       4.了解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形式及其发展

       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货币不可或缺。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认识货币、了解货币。因此,在本章中,我们将首先从讨论货币产生与发展入手,探究货币的本质,阐述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演变历程以及我国的货币制度的构成。

       货币是金融业务的最基本要素。试观当今世界多国,不论其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或思想体系有何巨大的差异和分歧,但都毫无例外地采用着一定形式的货币制度。这意味着货币必然具有重要的功能,这些功能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要了解金融,就必须从了解研究货币的产生、功能及其运动形态开始。

       人类社会自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便有了剩余产品,开始出现了物物交易。经济学上称为简单的商品交换。顾名思义,物物交换是一种直接交易。为了完成这种交易,交易者要不断寻找机会,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甚至要经过迂回曲折的交易过程,才能达到目的。公元前9世纪时的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Homet)在他的《伊利亚特》 [1] 史诗第七卷中曾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从兰诺斯岛来了一大批

       载着酒的船队……

       其他的希腊人急忙前去购买,

       有的用黄铜,有的用发光的铁,

       有的用兽皮、牲畜或奴隶。

       这段描述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物物交换的“画卷”。然而,物物交换则是一种缓慢的又累赘不便的交易方式。它显然有两大缺点:第一,买方可能没有卖方在交换中想要的东西;第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讨价还价以决定不同物品相对价值。在交换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需要选定某个或某些东西充当价值标准。人们接受它(们)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用于再交换,这样商品交易就会方便得多。

       在没有真正的货币形成之前,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曾充当过价值标准如牲畜、盐、茶叶、皮革、酒、铜、铁、贝壳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中国货币的悠久历史,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货币文化,而且同其他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相互影响。

       有些国家,如巴比伦和埃及,其文化是比中国早,可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远古的货币。近些年来,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考古学家,曾不断在那些地域挖掘,把各种各样的古物都挖出来了,盗取了出土的古物,并运回他们本国,在不列颠博物馆和鲁佛博物馆陈列出来,只是没有挖到远古的货币,更没有挖到公元前第八世纪以前的钱币。 [2]

       中国货币的起源,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管子》说:汤以莊山之金铸币,禹以历山之金铸币。司马迁说:高辛氏以前就有龟具金钱刀布。班固说:神农氏的时候,就有金、刀、龟贝…… [3]

       至于中国的钱币学,是相当发达的。它的产生早于欧洲差不多一千年,而且历代都有人研究,没有间断。 [4]

       由上可见,中华民族的货币发展史,货币研究的文化史一直处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也是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形成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

       货币在人类历史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长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无数学者都想揭开“货币之谜”,然而,“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均未得到什么结果……。”后来只有马克思在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之后,系统而完备的货币理论才得以建立,从而货币的产生问题(即“货币之谜”)得到科学的回答。

       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古今中外有多种。如中国古代的先王制币说、交换起源说;西方国家的创造发明说、便于交换说、保存财富说,等等。它们或认为货币是圣贤的创造,或认为货币是保存财富的手段,一些法学家甚至说货币是法律的产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归纳起来,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学说如下。

       (1)亚里士多德的货币国定论。早在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货币国定论的观点,他认为货币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根据协议或者国家的法律来确定的,法律可以规定货币的价值,也可以废除货币。

       (2)重商主义的货币金属论和货币数量论。15世纪,重商主义开始盛行,人们把金银看作货币,并将一切经济活动的重心都放在把金银吸引到国内上。16世纪,法国重商主义者让·巴蒂斯特·柯尔贝尔针对欧洲大陆的物价高涨现象提出了货币的价值与商品的价格都是由货币的数量决定的观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的价值与货币数量的变动成反比。

       (3)巴本的货币名目论。由于重商主义的兴起使得国内货币数量增加、商品匮乏、物价飞涨,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货币名目论的代表人物巴本认为,货币是国家制造的,由于国家的权威才赋予铸币价值,只要有君主的印鉴,任何金属都可以有价值,可以充当货币。

       (4)古典学派的货币商品论。古典学派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1723—1790)认为货币是聪明人为了克服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协商出来的。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如果对方不具有自己需要的商品,则交换不能成功。各时代有思想的人就想象一种可以和任何人的生产交换的物品,而这种物品就是货币。所以亚当·斯密认为货币不能由国家任意规定与取消,而是在交换过程中自发产生的。

       以上这些学说,均未能科学地说明货币的真正起源及其发展的路径。

       唯有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科学地揭示了“货币”如何从商品交换中逐渐分离出来而成为一种特殊商品(即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历程。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商品交换中,人们必须衡量商品的价值,一种商品价值必须由另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现。马克思正是从分析商品生产和交换入手,通过研究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来揭示货币来源。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但这时并没有专门为了交换而生产。在这种交换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所以商品价值的表现是不完善、不成熟、不充分的。

       (2)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商品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一种商品的价值不是偶然地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许多商品上,但是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商品的表现不完整,不统一,缺少共同的单位来表现商品价值。

       (3)一般价值形式。在一般价值形式中,一切商品的价值在某一种商品上得到表现,这种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具有完全的排他性,任何一种商品只要与之交换成功,该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会转化为价值;具体劳动便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也获得了社会的承认,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但是担任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可能不固定。

       (4)货币形式。当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固定地由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时,货币的价值形式就出现了,它执行着货币的职能,成为表现、衡量和实现价值的工具。

       从马克思所分析的货币产生过程看,货币是交换发展和与之伴随的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历史角度看,交换发展的过程可以浓缩为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价值形成经历了从“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历史沿革。从这一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第一,货币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是随着商品和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的;第二,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发明、协商或法律规定的结果;第三,货币是交换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矛盾发展的结果。

       从货币的产生,我们可以观察到货币的本质属性,那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首先,货币是商品,它同商品世界的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且能在交换中为人们所接受,并能作为一般等价物在交换中使用。

       其次,货币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特殊的商品,这集中表现在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这一点上。它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与其他一切商品相对立,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与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这使货币成为特殊商品。

       最后,货币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可反映商品依照社会需求按比例生产的关系,不符合社会需求的商品将被积压,交换不到货币,故货币也被戏称为“社会的选票”。同时,它也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分配关系。

       货币形态亦称货币形式,是指以什么货币材料(即币材)来充当货币。不同的货币形态适应了不同的人类社会生产阶段和历史时期的需要。纵观货币的发展历史,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等阶段。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又称商品货币,是指以一种特定的物品来充当货币。任何货币,如果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则统称为实物货币,又称“足值货币(full-bodied money)”。它是货币形态发展的最原始形式。

       在一般价值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后,有一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形式占主导的时期。贝壳、龟甲、布帛、牛羊等,都充当过货币。据古籍记载,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在我国的文字中也可看出作为货币长期存在的事实:很多与财富有联系的字其偏旁都为“贝”,如货、财、贸、贱、贷、贫等。但实物货币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体积笨重、不便携带;或质地不均匀、难以分割;或容易腐烂、不易储存;或大小不一,难以比较。因此最终还是逐渐被金属货币所替代。但是,实物货币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每当铸币缺乏或大幅度贬值时,实物货币又可能重新出现。

       2.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如铜、金、银等)为币材的货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作为货币的理想材料应具有如下特性:第一,易于标准化;第二,必须可分割;第三,应携带方便;第四,必须不易变质。金银等贵金属基本能满足以上要求,因此世界各国均不约而同地先后选择金银作为货币的材料。

       最初,金属货币都是直接以原始的条、块形状流通,因而每次交易时都要检验成色,称重量,很不方便。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富有的商人开始在金属条块上打上自己的印记,以自己的信用来保证金属条块的成色、重量,这就是初期的私人铸币。当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之后,私人铸币就表现出其局限性,需要由更具权威性的机构来铸造货币,货币就开始由国家来集中铸造,从而产生了国家铸币。

       早期铸币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国历史上曾流行贝形、铲形、刀形和圆形钱币。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据考古分析,最初铜贝与贝币是同时流通的,铜贝发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现了新的货币形式——包金铜贝,它是在普通铜币的外表包一层薄金,既华贵又耐磨。铜贝不仅是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1953年在安阳大司空村商墓中就曾发现有三枚铜贝。 [5]

       3.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是指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代表实体货币的纸质货币。尽管其自身价值低于货币价值,是一种不足值的货币,但由于有十足的贵金属做保证,可以随时兑换,因而代用货币能在市场上广泛流通。英国曾于16世纪发行代用货币,这些代用货币源于伦敦的金匠为顾客保管金银时,给顾客开具的可以兑换金银的收据。后来,英国的银行发行这种可以随时兑换金属货币的纸币,称为银行券。美国在1900年建立金本位制度后,为减少公众持有大量黄金或金币的麻烦,发行了黄金券凭单,以这种凭单来代表存于财政部金库中的足值铸币及等值的黄金。代用货币具有携带便利、避免磨损、节省金银等优点,这也是它后来能够取代金属货币的主要原因。

       4.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行使货币的各种职能的货币。它是使用货币符号等信用工具作为货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本身价值低于货币价值,且不代表任何金属货币。作为一种信用凭证,它全依靠国家信用和银行信用流通,信用货币实质是一种货币符号,赋予持有者获取商品和服务的权利。早期的商业票据、纸币、银行券都是信用货币。存款货币也是一种重要的信用货币。存款货币是指可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户可以随时开出支票在市场上转移或流通,充当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由于支票可以装订成书本形状,因此人们又把支票称为“账本货币”。又由于存款货币以在银行活期存款为基础,并通过支票的签发,将银行账上所记存户的债权加以转移,因此存款货币还被称为“银行货币”。存款货币在现代工商业发达的国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部分交易都是以这种货币为交易媒介进行的。

       信用货币出现满足了商品交换扩大的需要,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信用货币完全依靠国家信用或银行信用流通,因此政府有可能不受约束地任意扩大货币发行,由此给经济运行带来潜在的风险。亚当·斯密认为:“以纸币代金银,说得过头一点,就好比架空为轨,经济通过纸币的飞翼飘然空中,比起用金银铺成的脚踏实地的通衢大道,要危险得多。” [6] 可以说,当代经济和金融危机的交替频繁发生与信用货币制度带来的货币过量发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知识链接

       电子货币——信用货币的新发展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IT技术的推动下,支付体系日益沿着电子化的方向发展,但在普通大众和国际学术及官方监管层面上,人们对电子货币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别。在普通大众看来,凡是以电子网络化形式存在和支付使用的都属于电子货币,这显然强调的是这种货币形式的物质载体属性,而国际学术界和国际清算银行支付结算委员会(CPSS)以及欧洲中央银行(ECB)对电子货币的定义,则强调的是其不依赖于传统银行体系的支付属性。CPSS和ECB先后在1996年和1998年发布了有关电子货币问题的报告,综合起来看,他们所称的电子货币(e-money),指的是在预付(prepa)基础上形成的多用途零售电子支付储值(electronically stored monetary value)。根据储值的介质不同,电子货币可以分为卡基电子货币(car d based e-money)和网基电子货币(worknet based e-money)。电子货币的创新在于其支付过程与传统的银行支付平台无直接关联,使用时无需银行介入。例如,对于公交系统发行的多用途智能卡基电子货币而言,持卡人无论出行乘车还是商店购物,均通过POS点读卡器与智能卡之间的瞬时信息交换直接完成支付,支付过程与银行无关。而目前在世界上普遍使用的银行信用卡、借记卡、直接借记(direct debt)、贷记转账(credit transfer)属访问型电子支付产品(access product),并不是国际学术界和监管机构认可的电子货币,这类电子支付产品只是向人们提供了一个通过电子网络技术获得银行信用或者转移银行账户资金的方法而已,支付过程完全实施或延时依赖银行系统支持。

       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电子货币具有私人货币的属性,理论上它完全可以采取不同于现有货币体系的货币名称和货币单位(即货币本位),因此,它的发展对建立在现有中央银行垄断发行基础上的货币制度形成了根本挑战和威胁,而访问型的电子支付手段无论如何发展,始终不具备类似的影响,它至多是现有的货币体系更加电子化而已,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国际学术界和官方监管机构要严格区分电子货币和访问型电子支付产品。

       从整个货币发展的历史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并逐步趋于数字化的虚拟化。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种货币形态能被另一种货币形态所替代,是由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性质、社会生产的发展、各种币材的优劣以及科学技术进步所决定的,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货币的本质规定性决定了货币的职能,货币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一般地说,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个职能。

       价值尺度,即货币具有表现商品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作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就像衡量长度的尺子本身也具有长度一样。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特点是,只需要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存在,即商品在流通之前,要先定价格,对商品进行标明货币数量的标价工作。这只是观念上的准备,并不是商品转化为货币。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作为交换的媒介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其特点是:①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因为必须用现实的货币进行交换,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②流通手段起的是媒介作用,是转瞬即逝的过程,完全可以用不足值的或没有价值量的符号代替。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货币作为偿还债务或单方面的支付时的手段。货币充当支付手段最初是由赊购方式引起的,即在买卖行为完成后,经过一段时间购买者才支付货币,买卖关系成为债权债务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形成了货币借贷关系,货币本身成了商品,货币商品的借贷之间成了两个独立的行为,货币的借入者在借款到期后必须偿还本息,货币的偿还债务手段更为明显。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是:①等值的商品和货币不是同时进行交换,货币不再是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补充交换行为的一个环节,是价值单方面的转移;②商品的价格是订立支付契约时就已确定的,买者必须按契约规定的金额清偿债务,这是一种信用形式。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后,被人们保存、收藏起来,成为储蓄的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具有价值的金币或银币,所以朴素的货币贮藏的典型形式是金银窖藏。在金属货币与纸币同时流通的条件下,贮藏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采取了流通手段准备金、支付手段准备金和世界货币准备金的形式。在经济发达的社会中,储蓄已成为家庭、企业和政府的一种普通的形式。但纸币的贮藏手段职能要能正常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即货币的币值较为稳定,贮藏货币可以带来稳定的收益。

       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作为世界货币必须具有内在的价值,如黄金;或币值相对稳定的国际间广泛使用的货币,如美元。世界货币职能的主要内容是作为国际间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国际的一般购买手段,一国单方面购买另一国商品,货币商品直接同另一国的一般商品相交换以及社会财富的转移,如资本转移、对外授助等,货币作为转移手段发挥作用。

       知识链接

       国际清算银行2013年4月发布全球外汇市场成交量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首次超过瑞典克朗、港币,进入全球十大交易最频繁货币榜单,成为世界第九大外汇交易货币,日均交易额占全球交易总额的2.2%。国际清算银行认为,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飙升符合中国货币国际化的努力。自2009年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9月,人民币结算的贸易额占中国全部贸易额的比重已经超过13%。全球支付服务公司——美国西联商务解决方案公司的调查显示,2013年上半年,美国公司的人民币支付量较上年同期增长近90%,人民币目前在美国对华支付中占到12%。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它是一国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一的货币制度,一般由四个要素组成。

       (一)货币材料

       作为货币的理想材料应具有以下特性:第一,容易标准化;第二,做货币的材料必须是可分割的;第三,做货币的材料应携带方便;第四,做货币的材料必须稳定,不容易变质。由于金银等贵金属基本能满足以上要求,所以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选择金银作为充当货币的材料。不同的货币金属,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制度,如用金、银或金银并用,就分别称为金本位制、银本位制和金银复本位制。确定货币金属是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但是货币金属的确定也不是随意的,要受客观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货币金属由贱金属向贵金属过渡,国家在制定货币制度时,往往将货币单位与某种特定的金属保持固定的关系,并将其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

       思考与讨论

       战俘营中的货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纳粹的战俘集中营中流通着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香烟。当时的红十字会设法向战俘营提供各种人道主义物品,如食物、衣服、香烟等。由于数量有限,这些物品只能根据某种平均主义的原则在战俘之间进行分配,而无法顾及到每个战俘的特定偏好。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偏好显然是会有所不同的,有人喜欢巧克力,有人喜欢奶酪,还有人则可能更想得到一包香烟。因此这种分配显然是缺乏效率的,战俘们有进行交换的需要。但是,即便在战俘营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物物交换也显得非常不方便,因为它要求交易双方恰巧都想要对方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需求的双重巧合。为了使交换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需要有一种充当交易媒介的商品,即货币。那么,在战俘营中,究竟哪一种物品适合做交易媒介呢?许多战俘营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香烟来扮演这一角色。战俘们用香烟来进行计价和交易,如一根香肠值10根香烟,一件衬衣值80根香烟,替别人洗一件衣服则可以换得两根香烟。有了这样一种记账单位和交易媒介之后,战俘之间的交换就方便多了。

       思考:

       (1)为什么战俘选择香烟充当货币?

       (2)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充当货币?

       (二)货币单位

       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所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如我国在1914年的《国币条例》中规定,货币单位为“圆”,每圆含纯银为库平0.648两(合23.977克)。英国的货币单位定名为“英镑”,1816年5月的金币本位法案规定,1英镑含成色为11/12的黄金123.274 47格令(合7.97克)。

       (三)货币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通货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包括金属货币、纸币、各种信用货币和银行券、支票、商业票据等。货币制度对这些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都做出了规定。

       1.金属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金属货币分为主币和辅币。主币又称本位币,其特征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金属和货币单位而铸造的铸币,是该国法定作为价格标准的基本通货,如英镑、美元、马克、法郎、比索等。主币是以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为基本特点的一种足值的货币,通常用贵金属铸造。对主币一般有以下三项规定。

       第一,主币可以自由铸造。通常实行金属货币制度的国家,主币由国家垄断铸造,但是其法律规定公民有权把货币金属块送到国家造币厂请求铸造成主币,不受数量限制,造币厂免费代铸,或仅收取少量的制造费。

       第二,主币具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主币是一国计价结算的唯一合法的货币单位和基本通货,各国法律规定,在商品交易和一切经济交往中,每次支付的金额无论大小,用主币支付,收款人都不能拒绝接受,使主币具有无限的法偿效力。

       第三,规定磨损公差。为避免重量不足的铸币自由流通而导致主币贬值,各国的货币制度中,一般都规定了每枚铸币磨损后实际重量与法定重量之间的差额,即磨损差额不能超过规定的最大限度。这种法律允许的磨损程度即为磨损公差。

       辅币的特征是:它是主币以下的,供零星小额交易的通货,辅币通常是用铜、镍等贱金属铸造的不足值的铸币,其名义价值(面值)高于实际价值。辅币也有以下三项规定。

       第一,辅币限制铸造。一方面由于辅币的实际价值低于其名义价值,由国家用国库的金属铸造,以保证铸造辅币的收入由国家垄断;另一方面限制铸造可以防止实际价值较低的辅币把实际价值较高的主币排挤出市场。辅币若可以自由铸造,不足值的辅币就会充斥流通界,而足值的主币则会被排除于流通界之外,所以辅币不能自由铸造。

       第二,辅币是有限的法偿币,法律规定它有限的支付能力。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规定辅币支付的最高金额,如超过这一金额,对方有权拒绝接受。这种限制是为了防止价值较低的辅币把价值较高的主币排挤出流通界,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携带收付的不便。但如果是向国家纳税和向银行兑换时,则无此限制。

       第三,与主币自由兑换。辅币通过法律形式与主币建立固定的兑换比例,并可以自由兑换主币,从而保证辅币可以按它的名义价值进行流通。如美国的辅币是分,1美元等于100分;1972年以前,英国的辅币是先令、便士、法新,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1便士等于4法新。

       2.信用货币的发行和流通程序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增长超过了贵金属存量的增长,金属货币日益不能满足商品流通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需要,于是便出现了纸币和银行券等信用货币。

       纸币是国家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来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银行券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由银行开出的用来贴现商业汇票的一种银行票据,具有兑换的性质,即持有者随时可用它向发行的银行兑换金属货币。银行券最初由商业银行发行,后为保证它的信用度,改由中央银行集中发行。由国家发行的纸币和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是法定的支付手段,不能拒绝接受。其他如非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商业票据、支票等,都不是法定的支付手段,可以拒绝接受。

       (四)准备制度

       为稳定货币,各国都建立准备制度,主要是建立金准备制度,或称黄金储备,集中于国家金库或中央银行。金准备主要有三方面的用途:一是作为国际支付(或世界货币)的准备金,二是作为国内金属货币流通规模变化的准备金,三是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同时,在强化国际支付的准备金中,各国还建立了外汇储备,如以美元、英镑等作为准备金。

       目前,各国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虽然不能再兑换黄金,但仍然保留着发行准备制度。各国准备制度不同,但归纳起来,作为发行准备金的有黄金、国家债券、商业票据、外汇等。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制度是金属货币制度,如今则大量流行的是纸质的货币符号。金属货币可分为单金属本位和双金属本位。单金属本位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用具有一定重量、成色和形状的金或银为单一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双金属本位是指法律规定同时用金和银两种金属为本位币的货币本位制度。

       (一)银单本位制

       银单本位制是一种以银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简称银本位制。在货币制度萌芽的中世纪,许多国家采用这种制度。银本位制的缺点是白银的价格不很稳定,使得货币单位价值不能相对固定,银本位制就不能满足货币制度稳定性的要求,到20世纪初,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这种制度,改用金银复本位制或金单本位制。

       (二)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本位币的材料。其特点表现为:金、银币都可以自由铸造;金、银币都有无限法偿力;金银都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国境。金银复本位制在16—18世纪流行于西欧各国。一方面,在封建社会,货币材料主要是白银,当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了较大的发展,小额交易日益增加,对白银的需要量相应增加;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大工业和批发商业迅速发展,对价值较高的黄金货币需要也有增长,这就客观上产生了建立金银复本位制的要求。同时在16—17世纪,墨西哥、秘鲁的银矿和巴西的金矿先后被发现并开采,金银产量大增,并从美洲大量流向欧洲,也为金银复本位制的实行创造了条件。

       知识链接

       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又称格雷欣法则,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金银复本位曾经被18—19世纪的英国、美国、法国长期采用。由于金币和银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是政府经由法律定下的,所以会长期稳定不变,但市场上的金银之间的相对价格却会因为供需法则而波动。若当黄金实际价值超过法定兑换率时,人们就会将手中价值较大的金币(良币)熔成金块,再将这些黄金卖掉换成银币(劣币)使用。经过这种程序之后,就可比直接用金币换银币换得更多的银币。有时人们甚至会重复这样的过程许多次,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日益被熔化而减少,劣币则会充斥市场并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此处的“良币”并非指单价高的货币,而是指相对于兑换率而言,较有优势的货币。假设金币兑银币的法定兑换率是1∶10,若1个金币熔化之后能换取超过10个银币,则金币为良币;若10个银币熔化之后能换取超过1个金币,则银币为良币。)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的贾谊曾指出“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事实,这里的“奸钱”指的就是劣币,“正钱”指的是良币。

       进入了纸币流通的时代,货币的不足值性更加明显,国家也必须有更加有力的手段保障其法偿性。也正是在这时,格雷欣法则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事实上,没有良币出现,或者有强有力的政府禁止良币的使用,劣币也不能一直使用下去。

       一个十分明显的例子,在国民党政府执政末期,法币贬值,物价飞涨,民间开始使用银元,拒收劣币。此时的国民政府虽说对付解放军不行,禁止人民使用银元进而没收银元发行银元券还是可以的。但是人民并不因此就接受银元券了,许多私人机构开始以大米为薪金,社会交换退化到了物物交换时代。

       格雷欣法则实现要具备如下条件:劣币和良币同时都为法定货币,两种货币有一定法定比率,两种货币的总和必须超过社会所需的货币量。

       (三)金单本位制

       金单本位制又称金本位制。在金本位条件下,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除了金币外,往往也有银币,但此时银币或是不能自由铸造,或是既不能自由铸造也不具有无限法偿力,实际上已变为金币的符号。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但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货币金属,实行金币流通的一种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的特点表现为:

       (1)金铸币为本位货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其作用是:可以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保证金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相一致,使物价较为稳定,保证黄金在货币制度中的主导地位,克服了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银频繁交替地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混乱现象。

       (2)辅币、银行券和金币同时流通,辅币和银行券可按面值自由兑换金币。其作用是:保证了价值符号能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防止价值符号的贬值。

       (3)黄金和金币可以自由地输出、输入国境。在金币本位制国家之间,各国本位币法定含金量的比例一般称为“金平价”或“铸币平价”,它是确定外汇行市的基础,外汇行市波动幅度仅限于“黄金输送点”,即铸币平价加减黄金的输送费用,外汇行市一旦突破这个幅度,就会引起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而使外汇行市回到这个幅度内。黄金自由输出、输入的作用是:保证了世界黄金市场的统一和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

       2.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参战国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恢复金币本位制可望而不可即。1924—1928年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出现了企图恢复金币本位制的呼声,但实行金币本位制的条件仍不具备,只能实行变通的金本位,或者说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是指国内不铸造也不流通金币,只发行和流通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或纸币,银行券或纸币不能自由兑换黄金或金币,只能按一定条件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块。这种制度又称生金本位制。在货币制度史上,英国于1925年5月率先实行,然后,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步其后尘。

       金汇兑本位制是指国家仍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但国内不铸造也不使用金币,而是流通银币或银行券等,银币或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然后用外汇可在国外兑换黄金。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的通货与某一实行金币(块)本位制的国家的主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外汇或黄金作为外汇基金,而在国内则通过无限制供应外汇来稳定外汇行市和本国货币的币值。这种制度又称虚金本位制。在货币制度史上,最早实行的是荷兰殖民地爪哇(1877)、印度(1893),后来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墨西哥等国也相继实行。

       3.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都出现了剧烈的通货膨胀。战后,欧洲各国因受战争破坏,生产设备短缺,物资匮乏,为恢复和发展国内经济,只得从美国进口商品。美国在扩大其商品输出的同时,又乘机限制商品输入,形成大量贸易顺差。因此,美国的黄金储备迅速增长,约占当时资本主义各国黄金储备的四分之三。西欧各国为弥补巨额贸易逆差需要大量美元,出现了“美元荒”。国际收支大额逆差和黄金外汇储备不足,导致多数国家加强了外汇管制。显然,这种情况对美国的对外扩张是个严重障碍。美国力图使西欧各国货币恢复自由兑换,并为此寻求有效措施。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由44国参加的“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这个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是指,美国政府保证以1934年1月规定的35美元等于一盎司的黄金官价兑付其他国家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是指,根据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价格确立美元的含金量,其他国家也以法律形式规定各自的含金量,而后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各国货币与美元的兑换比例。

       (2)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1%(1971年12月17—18日后调整为2.25%)的幅度内浮动,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外汇行市的稳定。只有在一国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才允许贬值或升值,但必须经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实际上,在平价10%以下的变动可自行决定,在10%~20%间须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在72小时内做出决定,更大变动则不受时间限制。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预先安排的资金融通措施,保证向会员国提供辅助性储备供应。会员国份额的25%以黄金或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缴纳,其余75%以本国货币缴纳。会员国认缴的份额越多,所得贷款越多。贷款只限于为会员国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4)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性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这个货币体系实际上是美元-黄金本位制,也是一个变相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首先,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等同于黄金,起着黄金的补充作用,弥补了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其次,固定汇率制使汇率保持相对的稳定,为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投资和信贷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和建立多边关系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会员国提供各种贷款,以暂缓会员国国际收支困难,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种种缺陷也渐渐暴露出来。1974年4月1日起,国际协定上正式解除货币与黄金的固定关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四)纸币制度

       纸币是在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只是交换的媒介,人们真正需要的是购买的商品,而不是货币本身,只要关心自己的商品卖出去,换成的货币能买回与货币面额相等的商品就行了,货币只是转瞬即逝的,并不需要关心币材本身有多少价值,货币就变成象征性的了。但是货币符号代替真实货币是有条件的:一是必须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可,不是任何个人发行的货币都能取得社会公认的,先是靠有社会信誉的商人,然后是靠国家的强制力,使它获得国内公众的认可;二是纸币的广泛流通必须有地区市场的存在,广泛的地区市场是吸纳货币符号的场所。我国北宋的商业比较发达,形成了统一的地区市场,是交子代替铁钱流通的条件。

       银行券原是一种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货币,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对货币的需要量增多,但金属货币的增加受产量的限制难以相应增加而不能满足流通对货币的需要。同时,在商品交易中,经常出现赊账,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买卖行为转化为信用行为,出售商品后换得的是写明金额的、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凭证——汇票。在汇票流通的基础上,本票、支票等各种形式的信用流通工具相继出现。当商业票据的持有者在票据到期前急需现金时,可持票向银行请求贴现,银行可支付现金,也可开出随时向银行兑换现金的票据,这种由银行开出的票据就是银行券。银行券的发行基础是商业票据,它的流通与商品流通的扩大或收缩是同步的,同时它又能兑换金属币,所以,银行券不会发生贬值。

       纸币与银行券同是货币符号,但它们也是有区别的。

       (1)纸币是在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基础上产生,是价值符号的完成形式;银行券是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基础上产生的,其基础是信用关系。

       (2)纸币是由政府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发行并流通的,往往成为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银行券是银行通过贴现商业票据而发行的,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

       (3)纸币是不能兑现的;而典型的银行券是能随时兑换金属货币的。

       (4)纸币发行过多,就会发生贬值;银行券是适应商品流通的,不会发生贬值。

       当今社会金本位制已垮台,金银不再流通,银行券的兑现条件已不存在,因此商业银行已丧失银行券的发行权,由中央银行集中发行。

       人民币是我国长期以来唯一的法定货币,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人民币执行货币的基本职能。人民币作为现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人民币是一般等价物,作为不兑现的纸制信用货币,本身并没有价值,之所以能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就在于它是一种价值符号。人民币是通过银行信贷程序发行的信用货币,是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的,而现金和存款都是银行的负债,因此是一种债务货币。人民币是我国大陆地区唯一的法定货币,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发行或变相发行其他形式的货币,任何单位和个人也不能拒收人民币。

       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我国的货币制度改为实行一个主权国家两种社会制度下的两种货币、两种货币制度共存的货币制度。在内地仍然实行人民币制度,在香港实行独立的港币制度,在货币发行、流通与管理等方面分别自成体系,人民币和港币分别作为内地和香港的法定货币在两地流通。由于香港仍然实行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按照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规定,港币仍然属于外汇范围,港币在内地以外币对待,同样,人民币在香港也以外币对待。

       知识链接

       人民币国际化

       一般来说,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要经历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投资及储备货币等的过程。

       2008年12月25日,国务院决定,将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国家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此外,中国已与包括蒙古、越南、缅甸等在内的周边八国签订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大步加快。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等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走出了关键一步。

       2010年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6部门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试点范围扩大到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业务范围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不再限制境外地域,企业可按市场原则选择使用人民币结算。

       2011年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明确河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企业可以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吉林、黑龙江、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企业开展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范围,从毗邻国家扩展到境外所有国家和地区。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3)》指出,截至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已经达到0.87,相较于2011年的0.58增长了49%。报告称,虽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处在高速增长阶段,但在国际使用方面人民币仍处在起步阶段,国际使用水平和国际化进程还将面临障碍,未来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2013年9月6日,国际清算银行在公布的基准三年期外汇交易额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的人民币已经飙升至交易最频繁的十大货币行列,这也是人民币历史上首次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货币之一。

       本章小结

       1.马克思依据货币根源于商品的理论,运用抽象的逻辑分析和具体的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货币起源之谜。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证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它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2.货币的本质体现在,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并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3.货币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职能的表现也注入了不少新的内容。而货币的作用则是货币职能实现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总结历史经验,充分认识货币的重要性,使货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

       4.货币制度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所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

       5.货币制度自产生以来,从存在形态看,经历过单金属本位、双金属本位、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等类型。货币制度的演变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货币制度由金属货币制度演变为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揭示了许多深刻的金融学奥秘,因而了解货币制度的演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货币本质的理解。

       6.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是在一个主权国家里允许香港和内地同时并行不同的两种货币和货币制度。

       课后练习

       一、填空题

       1.从货币本质出发,货币是固定充当____的特殊商品;从价值规律的角度看,货币是核算____的工具。

       2.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看到了货币的起源与____的联系。

       3.银行券是随着____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用纸印制的货币。

       4.铸币的发展有一个从足值到____铸币的过程。

       5.用纸印制的货币产生于货币的____职能。

       6.典型的金本位制是____。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一般而言,要求作为货币的商品具有如下特征( )。

       A.价值比较高 B.金属的一种 C.易于分割

       D.易于保存 E.便于携带

       2.中国最古老的铜铸币的三种形制是( )。

       A.五铢 B.布 C.刀

       D.元宝 E.铜贝

       3.实物货币是指( )。

       A.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

       B.不能分割的货币

       C.专指贵金属货币

       D.作为货币其价值与其作为普通商品价值相等的货币

       E.价值高昂的货币

       4.纸币可以是( )。

       A.信用货币 B.代用货币 C.国家纸币

       D.铸币 E.基础货币

       5.信用货币包括( )。

       A.银行券 B.支票 C.活期存款

       D.商业票据 E.定期存款

       6.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

       A.使商品交易双方的价值的相向运动有一个时间间隔

       B.加剧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C.使进入流通的商品增加时,流通所需的货币可能不会增加D.克服了现款交易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限制

       E.使商品买卖变成了两个独立的行为

       7.货币支付职能发挥作用的场所有( )。

       A.赋税 B.各种劳动报酬 C.国家财政

       D.银行信用 E.地租

       8.世界货币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发挥( )的货币。

       A.价值尺度 B.外汇储备 C.支付手段

       D.价值贮藏 E.流通手段

       9.本位货币是( )。

       A.一个国家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 B.本国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

       C.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 D.可以与黄金兑换的货币

       E.纸币

       10.对本位币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 B.本位币具有有限法偿

       C.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 D.本位币的最小规格是一个货币单位E.本位币具有排他性

       11.金银复本位制是( )。

       A.金银比价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决定的金银两本位制

       B.金银的比价由市场决定的金银两本位制

       C.金银的比价由政府规定的金银两本位制

       D.金银的比价由银行决定的金银两本位制

       E.以上都不对

       12.相对于银本位制,金银两本位制有( )等优点。

       A.有利于金银币币值稳定 B.货币的发行准备更充分

       C.货币币材更为充分 D.可节约金币的使用

       E.可根据不同交易数额选择支付,便于交易

       13.劣币是指实际价值( )的货币。

       A.等于零 B.等于名义价值 C.高于名义价值

       D.低于名义价值 E.都不是

       14.金本位制包括( )。

       A.复本位制 B.金块本位制 C.金汇兑本位制

       D.跛行本位制 E.金币本位制

       15.货币制度的内容包括( )。

       A.确定本位货币和辅币的材料 B.确定本位货币的单位

       C.确定不同种类的货币铸造、发行和流通方法 D.确定货币的价值

       E.确定本国货币的发行准备和对外关系

       三、判断分析题

       1.最早的货币形式是金属铸币。( )

       2.金铸币本位制在金属货币制度中是最稳定的货币制度。( )

       3.劣币驱逐良币律产生于信用货币制度的不可兑换性。( )

       4.纸币之所以能成为流通手段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价值。( )

       5.信用货币制度下金银储备成为货币发行的准备。( )

       6.作为价值尺度,货币解决了在商品和劳务之间进行价值比较的难题。( )

       7.信用货币价值稳定的基础是中央银行提供给社会公众的信用。( )

       8.信用货币自身没有价值,所以不是财富的组成部分。( )

       四、名词解释

       实物货币 货币职能 金银复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 银行券

       五、简答题

       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起源的?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3.货币具有哪些职能与作用?

       4.货币制度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5.典型的金本位制有哪些特点?

       6.为什么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7. 什么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其构建与瓦解说明了什么问题?

       8.纸币与银行券有何共同特点与不同点?

       9.人民币作为信用货币有何特征?

       六、论述题

       如何才能保证信用货币的稳定?

       七、阅读思考题

       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当时有人用“中本聪”的化名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了比特币的模式。2009年,不受央行和任何金融机构控制的比特币诞生。比特币是一种“电子货币”,由计算机生成的一串串复杂代码组成,新比特币通过预设的程序制造,随着比特币总量的增加,新币制造的速度减慢,直到2140年达到2100万个的总量上限。和法定货币相比,比特币没有一个集中的发行方,而是由网络节点的计算生成,谁都有可能参与制造比特币,而且可以全世界流通,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上买卖,不管身处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购买、出售或收取比特币,并且在交易过程中外人无法辨认用户身份信息。

       许多面向科技玩家的网站,已经开始接受比特币交易。包括Mtgox,BTCChina之类的网站,以及淘宝某些商店,甚至能接受比特币兑换美元、欧元等服务。毫无疑问,比特币已经成为真正的流通货币,而非腾讯Q币那样的虚拟货币。国外已经有专门的比特币第三方支付公司,类似国内的支付宝,可以提供API接口服务。在刚刚出现的时候,1美元平均能够买到1309.03个比特币,但截至2014年4月,1比特币的价值相当于上百美元。

       问题:你会购买比特币吗?你认为未来比特币的走势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