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与本人关系怎么填(档案中与本人关系如何填写)

频道:科普故事 日期: 浏览:1230

张聚恩/文

【说明】 6月20日晚上,受北航河南校友会邀请,与同为北航校友的乔善勋老师,就报考与投身航空进行了一场访谈交流。乔老师热情敬业,他把录制的视频发在了 新华网的新华号 上,读者甚众。又把整理的文字实录发给我。访谈涉及的内容,并不限于报考志愿,还有求学做人等的一些思考与感悟。于是,在进行少量文字修改后,发在这里,请大家分享,也算作我自己的一份心路留痕。



乔: 大家好,我是乔善勋,又到了一年一度报考高考志愿的时候了。每一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南校友会都会邀请校友来分享一下关于报考和投身航空的一些相关知识。这次,我们有幸邀请到老校友张聚恩老师,请他来和大家分享。您好,张老师!


张: 你好,乔老师!


乔: 马上就要填报志愿了。近年来,我们国家的航空成就喜人。20系列的歼20运20直20带给国人喜悦。涡扇新支线客机ARJ21已经交付了66架 (注:现已交付103架,出口1架) ,C919的首架交付机也完成了试飞 (注:现已交付1架,并已开始商业运行 )。可以说,整个航空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能否介绍一下,航空专业的就业前景?


张: 嗯,就像你刚才说的那样,这些年,航空工业本身的发展成绩喜人,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的军机、民机市场需求全面、持久而旺盛,带来良好的就业前景。我自己呢,是一个局内人,就我看到的目前的科研和生产形势,以及我所知道的市场需求,预计未来十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这种势头不会改变。军机方面,由于我们所处的特殊政治军事环境与形势,需求强劲。在民用航空方面,其基本面也持续看好,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市场广阔,C919、ATRJ21和民用无人机的崛起,充分表明这一点。


航空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一生最好的年华都投在航空,超过半个世纪了,在我眼里,现在航空的发展形势是最好的,对此,我非常有信心。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势必也是全面和旺盛的,这就决定了报考航空的学子们,在学成之后的就业形势很好,甚至可以说相当好。


乔: 谢谢您这样分析航空就业形势。最近在您的微信公众号上发了文章,其中谈到了专业和未来职业的选择,也谈到与学生本人爱好的关系,您如何看待这些因素的作用,能否给我们的学生一些建议。


张: 好的,因为也有不少家长,甚至包括一些年轻的朋友们,问我到底如何选专业,如何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职业。所以,我就总结出了那么六个字: 需要、就业、爱好 。我对就业多说了一些话,这是因为,现阶段劳动是谋生的手段,学成后总是要工作的。我把“爱好”放在第三个词的位置,是据我观察,现阶段的考生大部分还谈不上爱好。这三个要素,在我心中的排序也是这样的。


国家的需要,航空大业的发展需要,这是首要的。要把我们的求学就业与事业的需要紧密关联起来,这是一个不能不讲的大道理。然后第二位呢,我认为是“就业”,摆在了“爱好”的前面。为什么呢?就是我刚才说的,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使得高中毕业的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对于事业的真心爱好,还缺乏自我认知与自我判断,所以,“爱好”恐怕不能摆在第二位。


实事求是地说,对于就业的关切关注,是正当的。广大考生以及他们背后的、含辛茹苦培养他们长大的家长们,很自然地会关心当完成学业、走出校门、学成之后的就业前景到底怎么样。近年来,我许多次走进小学、中学和大学,也面对着很多社会公众,依我的观察,在现在这个年龄段,已经有了自己的坚定爱好,有了自己的兴趣和志向的学生比例,还是比较低的。所以,我把三个要素这样排序。


乔: 我理解您的这个说法。


张: 说到专业问题,需要先说说学校。我们国家现在不仅有多所航空类的院校,如北航、西工大等;这些年来一些顶尖的综合大学也在复建和新建航空院系。


乔: 您能否介绍一下有关这些学校的一些情况呢?我们的学子,也面临对于学校的选择。


张: 有些情况我不一定说的很确切,只能说些大致的情况。北航、西工大、南航,这些是传统名校,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南昌航空大学,还有郑航也是航空专门院校。据说郑航正在提升,想把自己的学校办成郑州航空航天大学。还有在天津的民航大学、在绵阳的民航飞行学院等,也是航空的专业院校。不过,西工大是“三航”啊,航空航天航海,他现在的航空名气很大,因为成就突出,出了多位著名的航空总设计师,所以人们都以为西工大是一所航空专业院校。当然我想,西工大是很乐见这种现象的。还有空军工程大学、海军航空大学、陆军航空兵学院等军队航空院校,也都很好。这是一类。


还有一类呢,就是刚才说到的不少综合性大学,有的是复建、有的是新建航空院系。其中我接触比较多的,如清华大学,本来就有航空院系,1952年院系调整、组建北航时,把这部分力量输送过去了。但是他有这种传统,航空情结,于是又重建了航天航空学院,十几年了,发展得很好。像这样的学校还有不少,我脑子里能想出长长的一串名字。比如哈工大,航天为主,也有航空;北理工,以兵器为主,也有航空院系;还有复旦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京交大、国防科大、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都先后开办了航空院系,有的实力还很强。这些学校或航空院系,都可以成为考生们的选择。


当然,学生们的成绩总是有高有低,即使成绩差一些的,如果有志于学航空、干航空,也是有合适的学校可选的,这里就包括越来越火、越来越被重视的航空职业教育学校。航空本来就有几所这样的名校,像湖南大庸、西安航空学院等,我记不准,但是全国大约有10所这样的传统大专类学校。还有一些呢,是新兴的,比如我为他们讲授多年航空概论的沈阳北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他们开办有航空工程系,培养的学生很受欢迎,这几年每年都有多名毕业生被中国商飞招到上海。我的意思是,从事航空有多种选择,职业教育也是不错的选择;大国工匠也是需要的,对于基本技能和知识的要求也很高,而且我们的事业确实非常需要,不可鄙薄。


我觉得,每个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和条件,去选择不同层次的受教育的机会。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们参加到航空事业中来,科学家、工程师、工匠等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我是河南人,深知家乡的高考之难,千军万马独木桥,似乎这个局面仍无改变。河南的考生去上同样学校,分数要比有的省市高出几十分,这种状况是不公平的,但目前还没能改变。在没有改变之前,或者将来即使能有所改变,我觉得我们的年轻人呢,还是需要有比较灵活的选择,不必一定要上名校,不一定非进航空院校不可;与航空相关的学校和专业,一样是好的选择。


未来学成之后事业的需要,也是多层次的。比如说以动手能力为主的一些职业,其实也是很好的。我知道国外的一些工厂里,一些蓝领人的学问并不差,他们很乐意、很惬意自己的职业,每天能看到自己的工作进展,很有成就感,这也是一种人生观念、生活态度。在这里,我想说一句,家乡的孩子们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更豁达的应对,如果考得不够好,竞争太过激烈,但是又想干航空,也还是有现实的多种选择。


乔: 对,张老师,您的话很诚恳。就说咱们的航空专业吧,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需要工程师,也需要蓝领工人。而且,蓝领工人的出路也是广阔的。尤其是我们现在大力提倡大国工匠,国家在提倡,职业类的教育也在大发展。还有,给您汇报一下郑航,原先是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现在正在努力扩展,往郑州航空航天大学去升格,争取给家乡的人才教育提供更大支持。另外,我们省也在不断地向航空领域的科技与经济发展给以资源倾斜,为更多的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张老师,您能分析一下选学校和选专业的关系吗?


张: 这个问题不是太好回答,但我倾向于首先确定是否选择从事工程技术领域的工作。学校很多,高校里边的专业更多,但总的来看是两大类,一类专业偏重于科学性质,主要是在综合大学里;另一类也是大量的专业是偏重于工程技术的,像北航、西工大这样的学校,在传统上是以工科见长。如果一个学校的主要专业本色是工科,所培养出的人的主要去向就是当工程师。


工程师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们常说的设计师,也是工程师。还有,工艺师也是工程师,质量师也是工程师,做软件的、做硬件的、做系统的,大家都是工程师; 工程师的广义特征是大家都在为工程工作,而工程的特点呢,是按照一个预想的目标,把科学和技术的手段综合起来,去达成预定的目标。 比如说,我们要把一个材料,不管这个材料是人造的还是天然的,通过适当的工程技术手段,把它加工成有使用用途的产品,进而如果进入流通变成一个商品,这就是工程和工程师的任务。


我以当一名工程师为荣,我总是很自豪地称自己是一个工程师、一个老航空工程师。科学家跟工程师是有所区别的,科学家是从事面向科学认知的工作,他们通过研究去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去解释一个已经存在的世界。 工程师要去创造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世界,用人类的有组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 。所以, 在某种意义上,科学是无功利的。社会的人才整体结构中,对科学家的需求,尤其是从事基础科学的科学家的需求,在总量上远少于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并无高下之分,不能说科学家就比工程师要高,不是这样的,各有各的使命,各有各的工作方式,也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评价标准,大家共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但就我们能看得见、可以触摸、并直接接受其带来的福祉而言,工程与技术同大家更为息息相关。物质财富,一定是工程与技术创造的,而不是科学成果直接造就的。科学,不负有这种责任,尤其是基础科学。所以,大量的基础科学研究从经费到布局,当然也包括大量的、要花很多钱的科学基础设施,是需要国家下大决心、作大投入的。有一些企业家,看到了本领域的科学问题有可能会对自己带来跟别人不一样的未来,而愿意提前布局、主动投入,把自己的研发向前延伸,这是他们的远见卓识使然。但是作为全社会的正常分工结构,主要应该是国家行为。我在这里说这么一大段话,为的是在客观上回答你说的选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的问题。


科学家和工程师,或者说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不要分什么高下;工程技术人员里边呢,也不要再分出高下,这是一个宏大人群,工程是这一大类人共同投身的大战场。这些年来,有一些鄙薄和矮化工程师的倾向,我深以为虑,千万不要放任这种现象,也不要让自己的头脑中产生这样的糊涂观念。工程师是一个是很神圣的职业,也不是谁都可以随随便便就能当上的,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拥有基本的技能与资质。在欧洲许多国家,没有学历都不能够称自己是工程师,没有必要的条件而自称是工程师是违法的。


我在这里,很自然地想起了王助。王助、巴玉藻他们,中国最早的几位留美航空学子,191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毕业。由于主修航空工程方向,在拿到硕士学位的时候,即拥有工程师资质,社会认可。王助凭着自己这样的一个麻省理工硕士、工程师的身份,就职当时初创的波音公司,成了波音公司第一位也是当时唯一的一位工程师。对!第一位,唯一!


他承担的工作就是设计研发C型水上飞机,且一举成功。他在波音只待了10个月,但却是辉煌的十个月。C型飞机的成功让波音公司赢得了第一桶金,从海军拿到了一份50架水上飞机、57.5万美金的大合同。从波音与王助之间的这桩动人故事,从王助身上,我们就能看到一位杰出工程师的伟大作用。我和大家分享这个故事的用意是,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去读航空相关的专业,去投身航空事业,为这个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乔: 的确很感人。张老师啊,我知道您是1964年入北航、1969年毕业的老学长。现在北航对于新入校的学生实行“书院制”,也就是说第一年不分专业,先在书院学习,一年后再分专业,那您能否介绍一下这种书院制和有关的一些情况。


张: 可以的。我多少知道一点,但不一定说得特别准确。从2017年开始,按照教育部对于工科进行改革、实行新工科教育的部署,北航开始推行“书院制”。这一改革的初衷是面向学生、为学生服务,加强工程通识教育。鉴于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对于专业难以有真切、具体的了解和理解,所以入学的时候就只选大类。如果你选了航空航天大类,就把你编到若干个书院里,大概有四、五所吧。


每一个书院大概有数百人,我知道冯如书院有400多个学生,因为从2017年开始我和他们做过多次面对面的交流。其他学院也大体这个规模。整个一年级,实行以通识课程为主的教学。到一年级结束的时候,再做一次专业选择,主要的方向就是在航空航天大类里所对应、所覆盖的那几个院系,例如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北航学院,包括飞行器设计制作、发动机设计制造等等航空主专业。


学校把一部分相关专业,如我毕业时的电子工程系划到了航空航天大类以外。这个呢,有利有弊,我也跟学校反映过我的一些思考和意见。实际上,航空航天所需要的电子工程,同做其他的电子产品、发展通用、基础性电子工业,是很不一样的。既然在北航,我建议仍然要突出航空航天的特色,把电子技术和航空航天的需要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现在,航空航天大类本身仍然是整个北航全校里最大、学术地位最高的专业类别,我有时会说,如果北航没有航空航天了,或把航空航天弱化了,那就什么也不是了。 与其将目标定为成为比肩清、北的综合性大学,倒莫如以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世界顶尖工科殿堂为榜样。


实行书院制改革的效果还是挺好的,我也在学校的新工科教育中,受邀开了一门通识课《空天工程通识》,在和学生们面对面的交流中,深深体察他们的成才渴望,但我同时告诉他们,首要的是从工程的角度去学科学、学技术、掌握知识、丰富自己。但是一年的时间,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所以我认为选专业这件事,不必看得太重。为什么呢?因为以我个人为例,还有我身边的同学、同事、朋友,以及我们下一代的更大样本来看,所从事职业跟自己在学校学的专业的不对应,简直就是惯例常态。


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是学校的专业设置跟社会上的职业设计,其依据是不一样的。两者不一致,不能完全对应,只能是所接受的训练与可能从事的职业具有一定的、基本的适应性,也只能做到这样。以为我学的专业,就是我要干的职业,可能是不现实的。例如,几所名校设置的工程力学专业,毕业时还真找不到同名的职业,尤其是进入企业、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时,更是如此。前不久,一位工程力学硕士,当面告诉我,她的困惑与奋斗,由此生发的对专业与职业的切身感受。


乔: 您说的很对。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了解专业发展、专业特色,然后逐步把自己的一些兴趣或者特长,跟所学的专业以至于未来的职业尽量好地对接起来,职业生涯才能走得更好。


张: 对!如果有了爱好有了兴趣,然后再把它提升为志向,就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这是很应该提倡的,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这又是一个过程。只不过有人较早地完成了这个提升。比如,我就认识几位优秀者,从小爱航空、爱航模,会动手,爱学习,很厉害,他们就是真正把航空既作为事业,又作为志趣,一心一意学航空,考上航空院校了,有的工作了,成就斐然,有的留校当老师了,又把自己的感悟,传给更年轻的人。这样的人,很令人起敬。这一次,去河南招生的北航工作班子就是以航空学院为主的,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也就是老5系。我说到的优秀者,其中一些就是这个学院的。


乔: 那么,张老师,比方说我作为一个学生,未来想当一个航空工程师,我如何报北航?如果我考上了,在如何深造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呢?


张: 这次去河南招生,就是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航空学院,覆盖的设计制造等专业全都有,那你就报航空航天大类,大类里面的主要方向,集中在这所学院,如果愿意搞飞机设计、搞飞机制造,那就正好,这个门户就对了。可以进一步了解了解。


我还是要说,学子们要设法逐步使自己对自己的潜质有切身的认识。这个认识是个有可能变化的动态过程,但不妨试一试。如果把这个事说的更直白一点,你可以自己对自己发问,同学间可以互问,或者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可以交流发问。比如:你愿意绘图吗?包括手绘或用软件;我们那个年代基本上都是手绘。你喜欢编程吗?那怕是简单的程序编制。你喜欢动手吗?这里的动手是泛在的,包括手工劳动、手工制作,甚至做家务,当然主要还是说是否喜欢搞点小设计,从中可以看出是否能够逐步扩大规模、增加难度,演化为工业产品设计的潜质。你愿意做这些事情吗?还有,你喜欢计算吗?如果压根儿就不喜欢计算,你未来的选择就可以剔除很大一部分工科专业了。


我真的遇见过不少这样的学生,虽说学的是理工科,却既不喜欢计算、编程,也不喜欢绘图、动手。这样,就难以真正品尝到作为一个理工男或理工女的事业乐趣,就会纠结于不安于工程一线工作、总想转入其他岗位的惶惑,就做不出成绩,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事业之爱。我觉得“发问”就是认识自己的一个小技巧,有时候还挺灵验。几个问题发问和回答后,适合做什么就初见端倪。


说这些话并无褒贬之意,什么工作都需要人干,但 大部分工程技术工作需要好的理化基础和计算能力,这是一个基本要求 。按照技术逻辑,逐步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求索和奋斗的过程。毕业后,从底层的技术工作干起,一步步增长才干,在需要时担当起系统级工程师、专业负责人或专业副总师、型号副总师等,逐步成长为技术领军者。这个成长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那种在复杂技术实践中,能够总揽全局,显露出快速、准确把握本质的人,在学校里培养不出来。 学校里过多地提什么培养双领人才,领导者和领军者,并不恰当,至多是着力培养具有双领素养的人才 。而且,人各有志,有的人就是愿意忠于自己的岗位,愿意干具体的技术工作,做出深耕细作、精益求精的贡献,并非双领人才就能打天下。


再回到素质和潜质的自我认知,每个人都可以向自己发问,我刚才问了五六个问题了,你可以再问十个八个,还可以把需要的技能应用场景跟能力要求结合起来。说不定这样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特质、优势和劣势等。有的工科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毕业,成绩看上去也不错,但到了工作岗位时间不长,很快就提出想到机关里搞管理工作。除了小环境不够理想、工作不舒心等外在原因外,内在的并不真心喜欢干工程技术,也是不能不承认的原因。


不是说搞管理不好,而是应该及早认识自己,既然选择学习工科,至少要在工程技术岗位上有所历练,这样在转入管理岗位后,也才会有更好的服务、保障、管理以及需要的部分决策能力。我反复在各种场合说,工科80%的毕业生就是要当一名合格的工程师,进而成为优秀的工程师,进一步成长为掌管一个系统的高级工程师,再进一步成长为专业副总师或型号副总师,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技术领军人物了。而如果担当了专业总师或型号总师,如大家都很尊敬的杨伟、唐长红、孙聪、吴光辉等,成为一种型别或一款飞机研制的技术决策人与领导者,他们便更是杰出的领军人物。


乔: 那张老师,您怎么看西工大的学生里边出了歼20、运20、直20等多位总师的这个现象?或者说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是不是给北航一个鞭策,或是一种启发呢?


张: 其实,西工大在别的领域也出了不少领军人物呢。只不过这些年,航空发展得比较好,加之航空领军人物集中涌现,还有像杨伟、唐长红他们才华横溢,魅力十足,又有同班同宿舍的动人趣事,让全社会、让人们牢牢记住了他们。


对于北航的有些说法不是很公平,我作为一个北航的老校友呢,有时候也觉得有点压力,因为事实的确是,在航空领域北航毕业生的占比在下降,领军者中的北航毕业生也明显偏少。我们当年就业的时候,几个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比较接近。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呢?我想有两个客观上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前些年北航毕业生中留学深造的比例比较高;第二个原因就是相当比例的优秀毕业生进入了航天领域。中国航天得天独厚,航天的几个大研究院都在北京,上海还有一个八院,西安、成都也有,但在北京最多,这些年航天的事业又足够诱人,很大一部分北航毕业生选择了京区的航天大院。航天具有显著的科研型特点,科研任务与生产任务重合度很高,进入这些航天大院的北航毕业生在航天事业里成长为领军人物的比例也就很高。我虽然没有掌握具体数字,但身边这样的案例多多,加之航天领域不断涌现从政的高官,出了多位省长省委书记 (注:还有政治局委员) ,就构成领导者、领军者的群体大观。


反观航空,京区无整机研究院所、无主机大厂,在过去这些年吸引高端人才方面是很吃亏的。所以,我不认为是北航学生学得不好或者本事不够,只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京城的诱惑太多,处在这种环境下北航毕业生的分流可能性更大,还有过去进入外企的也不少,总起来看,学航空而不干航空的学生比例,要比西工大、南航高不少。我不是为北航辩解,而是坦陈这个事实。北航的领导也已经看到这个问题,在努力地做工作,积极倡导同学们,既然选了航空航天大类,就应该更多地投身航空航天,尤其是航空,用人更急切,用人的规模和吸纳能力要比航天强,希望有更多学子投身航空。


我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的第583篇文章里,特意把航空的三大国家级公司的地理分布与业务覆盖情况梳理、罗列出来,就是帮助人们了解这个情况,欢迎更多北航毕业生在学成后能够到分布在各个省市的那些航空研究机构和生产机构去工作,也包括一些航空商贸、工贸公司,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敏感专业留学深造受阻,相当一部分北航学子的出国路被堵住了。有些原来合作密切、关系友好的国家与学校,也是一个不收。我们当然不认为这是好事,但客观上北航在国内航空机构从业者偏少的情况将会有所改变。


但是,我还是要说,西工大在人才培养和为国效力方面,做出的成就确实值得所有人褒奖。长期以来,西工大逐渐沉淀了一种埋头苦干的作风,一种学风,一种文化,一种更务实、踏实的风气,那里的学生们不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大地,朴实做人做事,这也是所以能够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我很赞赏西工大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与声望。


乔: 张老师,您是过来人。您从学生时代走来,在求学过程中一定有些实际感受,可以给现在的孩子们提些什么建议吗?


张: 好的。从步入大学的校门,到完成大学学业,这几年对于一生是非常重要的。它的意义首先在于完成了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这是最基本的。在学习方面,通过如饥似渴的求知,尽量多地吸收知识,使自己打下适应未来工作的初步基础;同时,也是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终生学习、不断学习的能力。这个能力太重要了。因为你不管多么努力,在学校的成绩有多么好,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所学的东西仍然不够用,而且知识本身又在不断出新、爆发,这就提出了挑战,学习能力、思维习惯、批判精神等等,很大程度上是要靠在大学培养的。


这些能力和精神的高下,对于一个人未来的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决定一个工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前景与高度的,主要不是学分多少、成绩好坏,而是数理基础、计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需要时,用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方法,找到和掌握所需知识,并融会贯通、实际应用的能力。 到了工作岗位之后,隔上几年,就可以看出来,在同样环境、同等条件下,哪些人的业务工作干得更好,发展后劲更足,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依我看,大学阶段有两种属性的学习,一种学习是任务驱动式的,安排这么多课,你应该学好,要通过考试考核,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另一种学习,我把它叫做 自主学习,就是能动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并从扩展学习的过程中,去学思维,学认识论、方法论,使自己能够适应终生学习的需要。 很多学生并不理解主动学习,甚至进了大学全面放松自己,这是很失策的,将来是要吃大亏的。


当然,有的学生很优秀,很自励,甚至在中学时就已经具备了这样一种素养,到了大学后随着知识的扩展,更加感到知识的不足和提升能力的迫切性,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这样的学子将来必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在大学阶段的自主学习,要特别重视跨越专业,知识面太窄,将来是不行的。 现在倡导科技创新,而创新的沃土多为交叉、新兴和边缘领域,或者在跨专业的激励碰撞中,产生解决面临的挑战性问题的灵感与创意。


不少大学正在这一方面推进改革,用丰富的教材“超市”,去满足学生们自主学习的需要。我曾参加过一次西工大的教材教育改革研讨会,也在探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高考结束后,走进大学的同学们,一定要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地学习。把学校和老师安排给自己的那些学习任务完成,因为一般说来,这些前人积累下来的资源是后来人创新发展的基础,而后,尽最大努力去自主学习,只有把这两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才能说大学的学习任务真正完成了。那时,你就可以满怀信心地面对新生活,如果你自身在生活态度上积极向上,不向困难和挫折轻易低头,你就一定会有丰满、健全的人生。


我们这一代人遇上了文革,未能规规矩矩地、完整地接受大学教育,到了工作岗位上之后压力特别大。但我们知识基础较好,有独立学习能力,把压力变成动力,快速地追赶式学习。那时,我们每个人都努力自学补课,一同分配到厂的伙伴们还互教互学,又把这些更新后的知识给更年轻的人去开课,那时,我便真切地领悟到, 知识是力量,但学习的学习,才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乔: 咱们北航校友会河南分会今天举办了一场很有意义的活动。张老师给大家作了一个详细、贴心的交流。我们希望在未来通过更多的议题,请张老师和大家分享更多的航空故事和航空知识,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航空。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航空,投身航空正当时。最后,张老师能否给有可能选择航空、将来投身航空的学子门送上几句美好的寄语呢?


张: 当然。我想说,欢迎你们!敞开怀抱,欢迎你们加入航空大军。祝你们好运,祝你们未来的路子走得好!用自己一生的奋斗,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呃,我讲得不一定好、不一定对,讲得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指出。


乔: 谢谢张老师。大家有相关的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在下方留言。我们整理出来,如果有可能,再请张老师就相关内容进行讲解、交流。好,非常辛苦张老师今天晚上的付出啊,希望未来我们再分享更多的航空知识,让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航空事业当中,让我们在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的迈进当中,融进每个人的奋斗。再次谢谢张老师。


张: 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