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火炕的砌筑示意图(地暖炕的做法图片)

频道:生活百科 日期: 浏览:1252

前几天看了一个网上视频,是介绍韩国人如何取暖的。其中有一个设施就是暖墙,和我小时候所用的几乎一样,于是写点文字回忆一下土炕和炉灶等设施,以作留念。

土炕起源不可考,它是北方人民为应对寒冷环境所建造的特有设施。介休民间有“九层火火十层炕”的说法,也就是说灶火一般为九层砖的高度,炕是十层高。按照旧砖厚度计算,炕一般要高出地面二尺左右(65厘米),比现在的床高点。门窗在炕的同一面,进门是地面,炕则在左或右侧,一边临窗,另两边靠旁边的墙和后墙。前面砌上砖,俗称“炕沿”。

炕沿最上层一般是齐整的大砖或者宽厚的木板,高出炕面约两三厘米。木板一般为枣木或杏木等硬杂木,两端要固定在前后墙内,中间有两个地方要固定在炕下方墙中,这样既光滑耐磨,又稳固可靠。在炕外端角上,会留一个深三十厘米、宽二十五厘米的洞,用作放溺具(小便)之用。炕深一般约两米左右,能容人躺下还有一定的长度余量,加上炕沿有的能达到两米一二,当然这也是看房间的大小而定。一般的房间里,炕占五分之二的面积,余下的是地面和炉灶。

修炕时要将炕的底下用砖做成空格子,里面垫五十厘米左右厚的土,将土摊平整,用砖铺成平面,再用砖横立起来砌成烟道,从灶的烟道入口开始,迂回曲折,使炕的各个地方都遍布,最后和烟道入口的斜对角的墙里预留的烟道相通。烟道的数量是有讲究的,一般为双数,比如四条六条。在灶火到墙内烟道间会设计一条捷径烟道,方便用灶火时选择。将砌好的烟道上盖上大号的砖,将烟道形成孔洞,使炕上的烟道密闭。

砌砖所用的泥是早就准备好粘结度高的黄泥,里面加适量压扁的麦秆,以增加泥的柔韧性,这样做和现代混凝土中加上钢筋原理相同,干后不会龟裂。炕洞做好后,用加有麦壳的泥抹平,干后再铺上芦席,高度要比炕沿略低点,睡觉时如果铺上毛毡棉褥子之类,高度与炕沿正好持平。

将灶火生着,烟气就会沿着烟道进入炕里,再经过屋子墙壁中预留的烟道排到室外。在屋顶的烟道上需砌烟囱。烟囱的高度一般为一米二三,横列做成向上的四方孔洞,加上屋子的高度可以达到五米以上。由于大气压差大抽风力增强,灶火就容易点燃。这也是我们祖先早期利用大气压的典型案例吧!

墙内预留的烟道在室外会留下孔,平常用砖堵着,隔年会打开清除烟道里的煤烟,防止堵塞。

冬天时人们会在灶台进炕的烟突口处装上活动闸板。闸板是铁片做成,灶台与炕的相交处留一条窄缝插入闸板,这样就可以在捷径烟道和全部通过的烟道里进行选择。如果灶火熄灭或者做饭的时候,人们会选择走捷径烟道,晚上则全部通过炕的烟道,这样既方便又节约能量。

炕的周围,在窗户台下面的部分,很多人家会用油漆绘上图案,有山水有人物有传说故事,五颜六色煞是好看,既美观污染了又便于擦拭,这就是“炕围”。

俗话说:“家暖一条炕”。灶火烧起满室温暖,起初睡觉还感觉舒适,但很多人睡久了会感到燥热难耐。特别是靠近灶火的炕上,人称“炕头起”,这儿温度最高,有的甚至会烧焦被子枕头。因此很多人家会在此处放一块板子,人躺在板子上睡觉温度适宜很多。炕的末端略冷一些,叫“烟头起”,家里的女主人睡迟起早,为了不影响家人,一般睡在这个位置。

灶台一般比炕低一砖高,约七厘米左右。小的时候见过烧伤的小孩,是从炕头不小心摔倒灶头锅里所致。为了防止意外发生,我的父亲就在相连处做一个木头栅栏以防不测。

灶的形式为前小后大,也就是后面可以坐大锅,前面为小口,介休人称“歇灶火”。火口边缘为铸铁做的火圈,形如葫芦,人称“葫芦(音:郭镂)火圈”。

砌灶时,修四层砖高加炉条,炉条俗称镣梓,为条状长方形,铸铁材质。炉体外侧立面留出一砖宽(约30厘米)的“灶门”,为灶内进空气所用。灶门需做一木头门板堵住,防止灰尘荡入影响屋内卫生,灶门板中间会留一宽二厘米、长十三四厘米的条状孔,方便“火柱”从炉膛下方松散灶火,让更多的空气进入使燃烧更好。火柱是一根形如古代钩镰刀似的兵器,前呈弯刀状,后有手柄,用起来很是方便。

灶火再修五层即灶面,称“锅头”。灶宽度为三砖,约九十厘米;长度为三砖半,约一米。外面的小圈为整个灶火的炉体,也是燃料填充燃烧的炉膛。炉膛呈葫芦形,中间为略粗,直径约二十厘米左右,上面口收回,约十六七厘米。内侧用胶泥抹平至光滑。

在砌灶火的同时会在靠近炕的位置做一个长方形洞,用作烤制馒头或者红薯等食物,俗称“熄干粮窑窑”,洞口会做一个精美且实用的砖雕,方便开启闭合。儿时上学是早晨五六点,父母就会提前在里面放切好的高粱面馒头片,让我们姐弟拿上垫补肚子。紧靠炉身里也会砌个小水缸,后来也用铁制的小罐,叫作“温罐”,可随时供应热水。

炉膛内抹的胶泥是需要长时间的搅拌,使之胶黏有力,干后不易破碎。胶泥内需配剪碎的人的头发,以增强其韧性。抹时要用力将泥摔在炉膛内,使之紧密贴附,用手抹平后,再蘸水用手一点点压实平整,这样做出了的炉膛就可以使用两三年。每年秋季,父亲就会依上步骤将家中灶火维修一番,除去手上沾有泥外,身上皆一尘不染,至今还会想起他弯腰蹲坐加工胶泥的样子。

歇灶火的最大特点后面的大灶,这里主要是利用灶火的烟气热量进行饭菜的加工。介休村里是一日两餐,早饭一般是馒头花卷稀饭,下午饭是面条。早晨做早饭时,大部分人家都是后面大灶蒸馒头熬稀饭,前面小灶炒菜。待到饭点,全家人围坐在炕桌四周,盘坐在炕上,享受着热熔熔的温度,吃着香喷喷的饭菜,至今还余味绕梁。

以上文字均为采访村中泥瓦匠并结合自己回忆,其中肯定有不完善之处,还请诸先生提出以便改正。


刘平 ,1951年生人,退休前曾任汾西矿业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汾西矿报副总编。喜好画画写字作文章。


陈全 ,1972年生人,供职于介休市体育运动中心,介休作协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