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老子是道家还是儒家(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思想)

频道:百科知识 日期: 浏览:123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一句非常古老的名言,也是一句非常拗口,又非常晦涩的警句,不是对道家学派及创始人老子有所了解的人,多半都会对这句话道家名言不知尔尔。

确实,道家学派作为中国历史最古老的学派,其思想理论处处透着神秘色彩,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就好像是一个超脱外物,不在三界,不问六道的神仙人物,也是很神秘的。

其实,道家创始人老子,他仅仅是性情淡泊,为人洒脱,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不理世俗的神仙人物,作为一个凡人,他依然有七情六欲,依然得吃喝拉撒。

而且,老子除了道家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以外,可能还是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个身份,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那么,这个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身份,是怎么落到老子的头上的呢?而这个所谓的国家博物馆,又是什么样一个博物馆呢?

老子本名 李耳

按照春秋时期对饱学之士的尊称“子”,也就是“先生”之意,他应该被称作“李子”。

之所以世称老子,而不是李子,并非“李子”不好听,而是一个字音巧合。

由于春秋时期各国,都是由周室分封的诸侯国演变而来,林林总总,各种方言混淆,所以约定俗成之下,定立了一种官话,这种官话名字叫做“雅言”,雅言其实也是方言的一种。

而在这种官话中,“李”与“老”是同音字,李耳音同老耳,后来老子为了避免误会,便根据自己的名字“耳”引申了一个字,用意义相同的一个字“聃”来代替名字,读作“老聃”。

据《史记》记载,老子出身于春秋末年的楚国苦县,生年不详,他少时读书,好古文,尤其喜欢研究古典哲学。

关于老子,其实历史上是有着许多传说和事迹的,这些传说事迹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多到数不过来,亦真假难辨,这些因素,都加剧了老子身上的神秘色彩。

在这些古代传说中,最经典的当属“老子启蒙孔子”这个说法了。

这个说法起源于春秋末年,别看老子与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又都是学派创始人,而且地位差不多,但是孔子成名时间是晚于老子的,也就是说,抛开其他身份不谈,老子于孔子而言,算是长者。

那么这样一看,孔子有问题,去请教长者问题,也不是不可能了,毕竟儒家言“达者为先”嘛!

那么,孔子向老子请教的问题是什么呢?

原来,孔子向老子请教的问题是“礼”的问题。

“礼”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儒家想要光大,想要进入国家政体,用仁政礼教进行国家统治,但是处处碰壁,各国国王虽然都认可孔子这个大儒,但对于他的治国方针可不赖理睬。

这让孔子很失落。

孔子出身鲁国,年轻时候勤奋好学,遇到困惑就想找人请教,但是孔子是当世一等一的大儒,他的问题别人回答了,如果回答不到点上,孔子是接受不了的。

虽说孔子说请教学问当“不耻下问”,但是答案一定要让他们才行。

怎么办呢?

孔子便想要去请教老子。

老子当时正在周天子手下做官,而且他成名极早,学识丰富且聪慧睿识,对于孔子而言正合适,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到周国去寻找老子。

而对于孔子的问题,老子的回答是“君子如果生的逢时,便会遇到明君,你可以随侍左右,但如果生不逢时,遇不到明君,不过是蓬草一般,随风飘荡罢了。”

“好的商人会把珠玉藏起,不轻易示人,而德行高尚的君子,也该将自己的品性内敛,戒躁戒骄,谦虚行事。”

孔子问的是治国,老子却教他做人,看似驴唇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是老子的说话智慧。

其实,像老子、孔子这种等级的学派名士,很多事都是一眼看得透,老子虽然不是儒家的人,但是对于儒家思想,却是有着深入的见解的。

他一眼就能看到,春秋将尽,乱世将起,大国尚且需要自强图新,富民强国,更何况小邦?

而孔子的仁政、礼教治国理论,已经不适用于时代了,到哪里游说也是无用,志向高远的明君对这些不屑一顾,只有胸无大志的亡国之君,会接纳孔子。

其实这些道理,孔子怎么也能看得明白,他只是实在不甘心,到处求官却处处碰壁,他陷入了自己的囹圄不可自拔,才会到处求人问策。

而老子不便于直接敲碎孔子的幻想,而是旁敲侧击地点醒他,意思呢,就是让他 不要再想那么多政治和治国,余下的人生好好做人,好好做学问就是了。

一番言论,看似不着题,其实处处点题,老聃虽然是一介凡人,但着实是有不凡之处。

孔子去拜访老子的时候,老子就在周天子门下做官,做什么官呢?

文化官,主管国家文化,以及经典著作的编纂整理。

放在后世,这些职责基本都弱化,成了小吏一级不入流的朝廷雇员的工作,但在春秋末期,这个职位还是很重要的,因为那个时候,教育资源很稀缺,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学习读书的。

能有机会识字看书的,都是贵族子弟。

而老子则处于周朝文化者的顶端。

老子在周天子的典籍府库中担任的是藏史官,整理国家档案、整理帝王言行、编纂国家历史等,都是他的工作范围。

而闲暇之时,老子的爱好就是看书。

周朝是当时天下最顶级的国家,虽然经过几百年的分封与分裂,实力早已大不如前了,但是周朝的府库之中收藏丰富,上下五六百年的典籍都能找到,的确是当时华夏大地上最大的国家级图书馆。

长时间遨游书海,所以老子的阅读量可谓极其丰富。

越看得多,他的学问积累就越丰富,渐渐就成了一时大学者,这样的一位文化大拿,当国家图书馆馆长自然是不在话下。

放到现在来看,哪个国家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基本也都得有这样的学问成就才行。

老子的生平,精彩而又没什么精彩的,他一向性情淡泊,与人和气,宁静致远,从事的又是图书管理员一般的闲散活,自然更没什么可多说的。

于是老子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看书做学问,高度专注,这是老子的最大依仗。

从周朝退休以后,老子闲来无事,便开始旅游,到华夏大地上到处看看,路上还曾经拐道秦国,去看秦国的民风民治。

秦国在进入战国时代之前,除了秦穆公时期有过一段高光时刻,其他时候是很落后与贫弱的,而且是越来越弱。

一个贫瘠的国家,就连记录历史,好像都没什么可写的内容。

但是即使是贫瘠到无甚可写的秦国,也还是留下过老子的传说,这就是有名的“老子骑牛入秦”。

传说,老子在年老退休以后,闲来无事,便周游列国,一直走到了最西边,去看看自己从未踏足的秦地风貌。

骑青牛入函谷关,老子受到了秦国君臣的隆重欢迎。

尽管秦国没落,但是对待老子的礼数,秦国没有短上半分,这让老子很满意,要知道,秦国的疲弱天下皆知,就连孔子那样心怀天下的大儒,也看不上秦国。

也只有老子这样的真名士,才会敞开心怀去看待秦国吧。

春秋末年五十年,老子骑青牛入函谷,这是秦部族百年来唯一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