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闪电部队在前进(纳粹阅兵闪电部队在前进)

频道:百科知识 日期: 浏览:1270

       #头条创作挑战赛#

“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这是在中国楹联界,流传最广的,一副嵌入人名、地名的绝妙对联。

下联中的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农村,原名范希天,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1937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中国记协的前身)成立,他是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这一天被确定为现在的中国记者节。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长江韬奋奖”的前身之一“范长江新闻奖”,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937年,在延安凤凰山下的毛泽东

范长江早年曾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起义后,因与部队失去联系,流落广东汕头一带,历尽贫病坎坷。1928年秋他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乡村行政系。“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他愤而脱离该校。1932年秋辗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在这期间,他多次参加学生抗日救亡活动,并刻苦攻读,潜心研究西北问题以及中共领导的江西苏区和红军问题。从1933年下半年开始,他向平津报纸投写教育、文化方面的新闻稿件。1934年年底,他首次用“长江”笔名,在《北平晨报》署名发稿,并担任该报特约通讯员,从此开始他的记者生涯。因 他的文笔精练、视角独特,引起了天津《大公报》社的注意。《大公报》社总经理 胡政之 亲自出马,说服他撰稿。报纸的知名度和范长江的独犀见解的结合,更是使都提高了知名度。

1935年秋冬,范长江怀着对红军的神秘“探寻”和崇敬,从成都出发,寻踪前行,他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采访。穿过原始森林,越上雪山草地,跋山涉水,行程四千余里。虽未遇到红军,但他在沿途上的所见、所闻、所得,充实了他的采访内容。他从获得第一手材料中,准确判断并得出极为正确的论:红军不是“流寇”,红军是战略转移,红军此行的目的是“北上抗日”。

范长江将他的见闻与认知,进行铺排,接连以“长江”的署名,直述描写,报道红军长征:《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从瑞金到陕边》《松潘战争之前后》《红军之分裂》《陕北共魁刘志丹之生平》《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形势》《徐海东果为萧克第二乎?》等,这些多达近两万字的报道,是世界上公开报道红军长征最早的篇章。随后,这些文章汇编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此书发行后,曾风靡一时,震动全国!

《大公报》记者范长江

这是范长江在国民党统治区,在合法出版的报纸书籍中,首次向全国广大读者公开公正报道工农红军,由此他成为在国民党统治区报道红军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与他广博的知识、精辟的分析、惊人的判断力,与他瑰丽的文笔进行结合,使这些报道引起了毛泽东、周恩来和红军将领的极大注意。

1937年2月,西安城里发生了“二·二事变”。何为“二·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后被扣。而东北军中下层军官强烈要求张学良回陕,否则,坚决与中央军作战。东北军高级将领和杨虎城对战如何摇摆不定。2月2日,苗剑秋、孙铭九、应德田等以抗日同志会名义召开会议,一致决定发动政变,除去东北军上层的妥协派,彻底改造东北军领导核心,改变一切妥协决定。这就是“二·二事变”。

就在事变的当天,范长江脱掉平时出入于国民党官场时,必穿的特制的狐皮大氅和金貂礼帽,换上一身破旧的棉袄,扮作当地农民的模样,机智地混进了戒备森严的西安城内。随后,又上身穿上时髦的黑皮茄克,脚上穿上短统皮靴,“寻找”到周恩来。

日理万机、异常繁忙的周恩来,热情地接待了这位来自绥远前线,冒着生命危险撞进西安,当时年仅27岁的《大公报》战地记者。

周恩来紧握着这位谈风锐利,有着浓厚传奇色彩的年青人炽热的手,亲切和蔼地说:“你在红军长征路上写的文章,我们沿途都看到了,红军干部对你的名字都很熟悉。”爱才、惜才的周恩来,对这位满面春风、有胆有识、倚马千言的记者,给予特别的赞赏和表扬。

第二天,周恩来特意安排时间,和范长江谈到西安事变,谈张学良,谈到共产党的政策与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谈话中,周恩来不时地解答了范长江提出的一些疑难问题。

一席谈话,在温暖中开始,在温暖中结束。这次谈话,待解的谜团全部解开,范长江彻底明白了中国只有、也必须朝着国共合作,才能团结抗日,才能取得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胜利!

“我要去延安,当面请教毛泽东主席。”这是一个大胆的请求。

周恩来急电延安,请示,是否可以?

第二天延安复电,极简两字:“同意。”

2月6日,经中共中央批准进入苏区的第一个国统区记者范长江,在博古、罗瑞卿的陪同下,由西安前往延安。

延安凤凰山下毛泽东旧居

2月9日傍晚,毛泽东出席为欢迎到达延安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举行的宴会。晚十点,在延安凤凰岭下毛泽东的窑洞内,44岁的毛泽东和27岁的范长江,作竟夜长谈。

谈战略问题时,毛泽东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不应当搞广昌大决战,不应同陈诚指挥的主力硬拚。应当暂时放弃苏区,分红军为四路,猛出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四点,施以佯攻,以诱动江西兵力,然后择弱点一战,胜而后回江西,再突破弱的方面,则苏区可以保全。

谈到共产党现时要求时,毛泽东说:希望中国走上宪政民主之路,以民主求统一求和平。和平统一之后,始可以言抗日。故为实现民主政治,共产党可放弃土地革命和苏维埃、红军的名义。有人反对共产党谈爱国主义,这是不彻底懂得马列主义。马列主义是反帝国主义的,在半殖民地的国家提倡爱国主义,本质上就是反帝国主义的。

毛泽东的这一番宏论,让范长江心明眼亮、茅塞顿开。他不仅弄清了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任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更重要的是,使范长江的思想发生了一个飞跃,认识到只有毛泽东、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才能挽救中国的命运。

范长江有了更深一步地对毛泽东的崇敬,对毛泽东远见卓识的敬佩!

范长江在延安虽仅仅只一天时间,但这一天,让他感受到了延安火热的革命激情,更加坚定、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并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办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在这种充撞内心的巨大的感受中,他向毛泽东提出不走了,就留在延安,就留在陕北。要在陕北,一边学习,一边收集材料,然后写一部长篇著作,介绍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主张。

毛泽东听到范长江的请求后,立即起身,对范长江说:“不要在这停留,要立即赶回上海。切记,一定要赶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赶回上海。回到上海后,要充分利用《大公报》在舆论界的重要地位,尽快把共产党的主张,向全国进行宣传,以动员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这是一个重任,这是须臾不能停留,马上启程,快速落实的重任。

这个重任,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红军统帅毛泽东亲自下达的。

此时已是2月10日,离国民党三中全会的召开只有4天时间了。延安到上海,有千里之远,有万山阻隔,但此时,已受领任务的范长江,坚定从容,开始义无反顾,日夜兼程。他巧妙地利用各种矛盾,打破了国民党长年的新闻封锁,于2月15日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了振撼人心的《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一文。

《中国西北角》

这篇文章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并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一时轰动全国。

因为范长江如实地揭穿了蒋之所谈纯属虚假,这使得蒋介石大发雷霆,教训了《大公报》的总编。但此时的范长江,以一个记者的良心和职业操守,又接着发表了从绥远经宁夏、兰州进入西安的长篇通讯《西北近影》和采访陕北的长篇通讯《陕北之行》,不久将以上报道汇编成《塞上行》一书。

《塞上行》

范长江这些通讯,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使长期处在国民党的严密封锁和歪曲宣传中的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得到鼓舞和力量。

范长江圆满地完成了毛泽东交给的任务,于是,又引出了毛泽东从延安写信给范长江的故事来,我们下一篇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