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电影(红与黑电影免费完整版韩国)
电影《红与黑》(1954)海报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今,大陆港台华语世界里,已经有了三十来部不同的中文译本。此书出版于1830年,一共分为两卷,全称为《红与黑:十九世纪纪事》,副标题又作《1830年纪事》。
在司汤达之前的法国小说,人物性格的塑造大多通过对话、情节和“全知”的叙事手段,而司汤达在这部小说里,却通过大量的细节和日常琐事来描摹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甚至使用了内心独白,开了日后“心理小说”以至“意识流小说”的先河。
这部小说里有很多不同因素的混合,它的问世被视作法国文学史上自浪漫主义至现实主义的重大转折点,因为其中既有前者对激情的描述,又有后者的“反讽”手法和冷静分析。作品一方面沿袭了流浪汉体小说的传统,让主人公于连在地理、社会层面上周游,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其中见到“教育成长小说”的踪迹:在一连串的生活事件中,于连不断对自己和社会有崭新的认识。
司汤达自己曾经预言,“到1880年前后,我将获得成功。”上个世纪初的法国小说家纪德也认为《红与黑》具有一种超前的时代感,是为二十世纪的读者写的。纪德将司汤达视为法国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不过他声称自己在考虑再三之后,将另一部小说《帕尔玛修道院》定为压卷之作,置诸《红与黑》之上。
不过即使在司汤达生前,他对同辈的作家已经有相当影响,在巴尔扎克和梅里美的作品里都可以窥见。此外,就风格而论,司汤达与同辈的法国作家如雨果等人迥然不同,他的文字重归十八世纪启蒙时期法国散文那种沉着、均衡、收敛、低调的优雅。作家曾声称,拿破仑亲自主持、参与而制定的所谓《拿破仑法典》,是他的文体典范。这部小说里常常出现一种欲言又止、支离突兀的断句,纪德指出这种语言具有“垂直地表达事实或理念”的效果。凡此种种,在文字上是很大的挑战,所以中英文译本里,真正成功者都不是很多。
这部小说曾被多次搬上大小银幕。比较有意思的是,最早根据小说改编的,是默片时代1928年的德国电影,随后是1947年的意大利黑白片;1976年,苏联著名导演格拉西莫夫(1906-1985)也执导过一部。法国人自己到1954年总算拍了一部,由著名演员钱拉·菲利浦主演,获得许多奖项,曾经在中国上映。此后,英国广播公司(BBC)曾经在1965年和1993年两度将之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播出。
这帧插图,是法国画家努埃尔(Pierre No?l, 1903-1981)为这部小说1946年巴黎出版的一部两卷大开本所作的八十幅木刻画之一,限量发行,一共只印了七百部。努埃尔从小喜欢绘画,年甫弱冠,离家去巴黎美术学院习艺,后来一度投笔从戎,二战初期曾经参战,日后曾被册封为法国海军的专职画家。他是位多面手,素描、油画、木刻、封面设计、装饰艺术均有所涉猎,不过他主要以文学插图为业,一生曾为一百多部文学作品作画,其中包括巴尔扎克和福楼拜的小说。
作者:叶 扬编辑:舒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