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频道:科普知识 日期: 浏览:1228

或许是儒家意识形态的缘故,墨子——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学者,等到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只用寥寥二十四字一笔带过,但这并不影响墨子及其创建的墨家学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闪耀独特的光芒,并终于在晚清民国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重新焕发生机,进而形成新墨家以延续其衣钵,在当代再次受到众多国人的喜爱。

然而对于墨子其人其事,却有诸多语焉不详的地方,就连其生卒年月,早在司马迁所在的西汉,就有些说不清道不明了。“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这是司马迁给出的结论,而东汉的班固则说墨子在孔子之后,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考证,终于达成共识,墨子是在孔子之后的。

墨子不仅生活在孔子之后,而且还学习过孔子的学问,这在《淮南子·要略》中有明确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只是墨子很可能不是当面向孔子请教,而是向孔子的某位传人学习。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学习的结果,却是墨子走向了批判儒家的道路,“节葬”、“非乐”乃至“非儒”,墨子几乎把儒家的几个重要观念批判得体无完肤,而这也为儒墨两家的斗争埋下了伏笔。

虽然在墨家势力庞大成一时显学之际,这些批判儒家的行为无足轻重,但是一旦墨家失势,而其批判的对象儒家得势,墨家的命运就非常堪忧了,而历史事实给出的答案恰恰是墨家险些微绝于世。

只是,为什么墨子会走向批判儒家的道路?这得从墨子的价值观说起,而要论及墨子的价值观,又不得不去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一般认为,墨子是没落的贵族之后,他出生时,家世应该已经没落,否则他不会自称“贱人”,但是他始终怀抱着一颗“士”之雄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成为他的终极理想。

也许,墨子正是因为怀抱着这个崇高的理想,所以才勤奋好学,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研究各种工匠技能,从他阅读过的书目和发明的物品来看,墨子定然是个极其聪明的人,而他也因其卓越的才识品行,常被后人与孔子并举为圣贤。

“士”的理想和贫贱的现实,给墨子的思想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他的事迹明白地验证了这一点。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因素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难免会碰撞出异样的火花,所以墨子给世人的印象往往是:一方面他积极救世,一方面他勤俭好学。

止楚攻宋事件是墨子积极救世的著名表现。这是一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战争案例,事情的起因是楚惠王蓄谋已久地想要攻灭宋国,还请来了当时闻名遐迩的巧匠鲁班,鲁班果然不负所望,制造了各种攻城器械,楚惠王以为稳操胜券,便着手派兵遣将,准备一战而灭宋,兵临城下之际,却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个人就是墨子。

除了墨子要践行自己“非攻”的理念这个原因之外,也许墨子真的是宋国公子目夷的后代,他对宋国饱含深情,所以才会步行十天十夜赶赴楚国都城郢(yǐng),以莫大的勇气要求与楚惠王面谈。而与此同时,墨子已经安排禽子等三百优秀弟子,筹备守城工事,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这种独闯龙潭、只身犯险的英雄主义行为,若非英雄决难做得出来,从这个角度讲,墨子岂非英雄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这一点,墨子是十分清楚的,他非常有针对性地对鲁班设计的各种攻城战术都做了充分的预案,经过十轮沙盘演练,墨子总能棋高一着,终于让鲁班无计可施。当着楚惠王的面,黔驴技穷的鲁班只能无奈地祭出最后的杀招,那就是杀了墨子,一了百了。

只是很可惜,墨子显然预判了鲁班的预判,他对禽子等三百弟子的安排这时候起到了作用,便义正严词地对鲁班说:“杀了一个我,还有千千万万个我,我不怕!”

楚惠王当然是收到了探兵的汇报,事实胜于雄辩,墨子的话语语确凿。楚惠王作为一个有并国扩土之心的君主,当然不想这么快被打脸,更不想让自己谋算已久的战略规划半途而废,矛盾心情纠缠着他。

但是面对胸有成竹的墨子,楚惠王的脑海里不禁久久回荡着墨子跟鲁班的沙盘演练,他思来想去,却只得到此战必败的惨淡后果,终于长叹一口气,送给了墨子一个顺水人情,罢兵而归。

谁都没能想到,墨子居然仅凭一己之力,就劝退了楚国已然剑拔弩张的雄师,以至于当墨子回到宋国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个人意识到,是眼前的这个男人阻止了一场灾难级别的战争,也让所有宋人避免了被灭国的命运。

这不禁让我想起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扁鹊作为神医名满天下,却认为自己是三兄弟中医术最差的人,原因何在呢?扁鹊的回答是:“ 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所以大家都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天下。

墨子止楚攻宋之功,跟扁鹊的大哥何其相似,虽然历史并没有记载更多的墨子止战的事迹,但是很有理由相信,他一定还做了许多类似的事情,只是都跟扁鹊的大哥那样,不为人所知罢了。

众所周知的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对于楚国攻宋这种违背其理念的行为,墨子坚决用实际行动去阻止,可谓是深刻体现了他知行合一的高贵品质。

此外,墨子特别能吃苦,特别爱学习。在止楚攻宋事件中,他不就步行了十天十夜吗?这在先秦时代豺狼虎豹等猛兽众多的自然环境下,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不仅彰显了墨子胸怀不屈不挠的信念,更难能可贵地突出了他的吃苦精神,或许还反衬出墨子身怀极高的武艺。

而他为了对付鲁班所琢磨出的各种守城战备,难道是突然间凭空冒出来的吗?可以想见的是,那些守城器械的制造技艺以及守城的战术安排都是墨子通过不断学习、反复钻研、积累经验才最终实现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止楚攻宋一事中,体现了墨子既是军事家又是发明家的一面,而他更为人所熟知的一面是著名的思想家。

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在墨子十论等思想光辉的照耀下,人们往往忘记了墨子这个至今值得学习的勤俭好学精神。

虽然古籍中明确记载墨子勤劳好学的语句不多,但总能让人不由得深信,墨子既勤劳又好学。

从《墨子》一书看,墨子所阐释了诸如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命、非乐等十论观点,他若非饱读诗书之人,哪里能提出这些富有独创性又极其深刻的道理?拿现在打比,一个学者若能在其研究领域独创一种新理论或者发明一种新产品是何其艰难,更何况墨子是在诸多领域都很有成就。

墨子除了上述墨子十论这些思想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在匠艺技能领域或者说类似现代所说的自然科学领域也实现了当时难以企及的突破,如果说有,就数鲁班了,然而已经被证明略逊于墨子。

我们读《墨经》就能发现,这部两千多年前的墨家著作,就已经 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力学、光学、几何学、工程技术知识和现代物理学、数学的基本要素,而大多都是墨家后学对墨子知识的总结或复述。这既是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后才对墨学不传生出的深痛惋惜,也是晚清民国诸多学者积极复兴墨学的动机所在,如果中国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们有哪怕一小部分继承了墨学衣钵,也不至于使近代中国深陷在自然科学方面被西方碾压的窘境,只是历史没有如果。

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杨向奎先生就曾高度评价道:“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

一个人既富有极高的学养,又熟习诸般工艺技能,即便其人先天已经足够聪明,但是缺少了后天的勤奋好学,亦然不可能有所成就。幸运的是我们有墨子。

至于墨子的勤俭方面,其实从他的“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中就能看出,他是一个推崇节俭的人,而《墨子》一书几乎通篇都在为民请命,很大篇幅都在劝导统治者不要过度贪图物质享乐,而置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施行不义之政的暴王之道,必然遭受“天志”“鬼神”的惩罚,落得跟桀纣一样的悲惨命运。墨子的期望是:“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在《墨子·公孟》篇则记载了墨子跟公孟子关于服装的辩论,公孟子作为儒者,穿戴讲究的儒服来见墨子,质问道:“君子服然后行乎?其行然后服乎?”墨子则很爽快地回道:“行不在服。”墨子随后举了一系列圣贤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显然,在这一点上,墨子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就像一个人修养如何跟一个人是否有钱无关,“行”和“服”是不同层面的事物,不能混为一谈。

我们从这里可以得知,既然墨子反对儒者华服,自然是对穿着不甚讲究的人,所以经常会有一幅墨子身穿短衣、脚着草鞋的画面映现脑海。而这种形象大概是出于《庄子·天下》吧!其文云 :“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屐蹻(jué)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裘褐”指粗陋衣服,而“屐蹻”正是指草鞋。

尽管庄子说的是“后世之墨者”,但无疑是指继承墨子衣钵的徒弟,若非墨子这个高大榜样在先,他们又怎会如此简陋在后?也着实仰赖庄子的这段记录,墨子才确乎以一个不讲究物质享受、非常吃苦耐劳的形象展现给后人。

《墨子·备梯》篇也留下了相关的证据,其文云:“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他的徒弟禽子都折磨成这副模样了,难道还不能证明墨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吗?

再者,这在《淮南子·修务训》中也有所体现,其文云:“墨子无暖席”,可见墨子的生活条件是多么令人唏嘘。而墨子之所以如此身体力行地过着简朴的生活,正是他“固本节用”主张的实践体现。

而墨子向来被人所忽视,却在近现代被屡屡提及并非常重视的,是他缜密而高超的逻辑体系,即墨辩。他的墨辩和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已经被认为是并称世界的三大逻辑学,连毛主席都夸赞墨子是“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大家”,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

综上所述,墨子既有自己的理念,即“知”,又积极将之付诸实践,即“行”,终其一生,墨子都把这两方面结合得很好,并通过广收门徒而将墨学发扬光大,称墨子为知行合一的楷模可谓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