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二战航母(公认二战最强航母)

频道:科普故事 日期: 浏览:1226

1941年12月,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致使美国坚定了参加二战的决心。

当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传到英国首相丘吉尔耳中时,他在首相官邸里点燃一根雪茄,瘫坐在椅子上,仿佛从来都没有那么放松过。

“结束了,美国参战了,战争机器打开了。”

丘吉尔的判断很快就得到了印证。 美国在参战后,一共生产了140余艘航空母舰,其中光在1943年就生产了50艘航母,平均每个星期就有一艘航母下水。

这样的产能放到今天都是非常离谱的,更何况是80年以前的美国。

这不禁让人怀疑:美国的工业实力真的有那么恐怖吗?是怎么做到一星期造一艘航母的?

今天就花几分钟时间,来好好聊一聊美国工业与航空母舰的故事。

1776年到1777年,第二次大陆会议孕育出了《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正式独立,不再是英国的殖民地。后来美国人将英国人赶出了北美,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新纪元。

美国的成立在历史上存在特殊性,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世界文明的发展集中在亚欧大陆,而美洲在涌入欧洲人后,北美地区在客观上成为了欧洲人“最理想”的地区。

首先,北美有合适的纬度与中部广袤的平原,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弥补了欧洲农业用地匮乏的问题。其次,十八到二十世纪航海技术并不算太发达,美国本土不会被亚欧大陆频繁侵扰。

如果将美国历史与欧洲历史相对比,不难发现:

在欧洲大陆上,各君主国纷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美国就通过改革与南北战争统一了国家资产阶级领导的性质;

在欧洲大陆群雄并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候,美国还在一心搞经济。

所以美国顺利踏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风口。在生产技术更新迭代的时候,即使美国南方种植园依然奉行农奴制,也没有根深蒂固的封建政权阻碍、没有落后的政权制度干预。

如果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模型比较理想,那么,美国就是最贴近理论模型的国家。

因为美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只能用惊人来形容: 从1800年到1900年这一百年的时间里,美国GDP从27亿美元激增到600亿美元,这还不算美元不断升值的情况。

如此陡峭的经济增长速度,让美国在20世纪初就有了工业大国的底子。

可进步如此之大,也没有超过当时欧洲的老牌强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才正式进行了“弯道超车”。

1917年,美国参加一战,这时的一战进程已经接近了尾声。

在欧洲大陆上,英法等协约国虽然获得了胜利的前奏,但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日德兰海战让英国皇家海军元气大伤,凡尔登让法国人品尝到“绞肉机”的滋味。

东欧的沙俄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不到一年又变成无产阶级革命。奥匈帝国解体,德意志第二帝国战败沦为阶下囚,欧洲的几个强国全部因为战争变得残破,唯有美国坐享其成。

美国在一战中本土没有遭到威胁,加上英国也向美国递交了军舰生产订单,这让美国实际上成为了世界工业的头号强国。论工业生产速度,美国敢说第二,没有国家敢说第一。

就连后来上台的希特勒都明白,惹谁都不要惹美国,德国鲁尔工业区再先进,也只不过是美国东海岸的一个城市。而美国的东海岸,几乎都是工业区。

历史发展让美国的工业历史没有被战争破坏,欧洲偶尔在开倒车,而美国一直在前进,这就是美国的工业基础。

但彼时,从庞大的工业国到量产航母的战争机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从1940年开始,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就开始利用狼群战术大量摧毁英国商船。德军的潜艇神出鬼没让英国非常头疼,无奈之下,丘吉尔只能拜托美国海军为英国商船护航。当时德国与美国并未宣战,所以美国的军舰邓尼茨是不敢动的。

但由于潜艇的隐蔽性与高机动性,即使有美军护航,舰队内部的商船也会被潜艇打击。

于是,美国开始尝试运用航空母舰进行护航任务。

虽然航母上的舰载机不能直接对德军潜艇造成打击,但飞机可以变成侦察机,在预定航线海域提前进行侦查,一是看有没有德国军舰,二是看有没有德军潜艇。当时的U型潜艇在执行任务前都会浮在海面上,所以比较容易发现。

自从航母加入护航舰队后,德军的狼群战术遭到了限制。 英国商船在得到航母发出来的潜艇位置情报后,可以临时改变航线,经常让德军的潜艇扑空。这也让美军开始重视航母的战略地位。

到1942年美国正式参战后,各种船舰如同“下饺子”一般驶向大西洋和太平洋,其中航母就是重要的版图,航母集侦查、空中打击余一体,构成了更立体的海战体系。

在美国参战后,美国的工业生产马力全开,全国七成以上的工厂开始生产兵器,并采用流水线模式,平均每半小时生产一辆坦克,每十分钟生产一架飞机。

美国造船厂也用流水线生产模式将船舰快速组装,生产效率是德国的十一倍,日本的二十三倍。 短短一年的时间,美国的军事实力就足以与轴心国匹敌。

但此时,尚未达到文章开头提出的一周生产一艘航母的速度。

难道美军在生产航母方面有什么秘诀吗?

1942年初,美国参战不久,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在国会中发表了美国参战后的策略。

为了对付太平洋猖狂的日本联合舰队、及北大西洋的德国海军,罗斯福制定了“多造航空母舰”多战略方针。

提到航母,人们率先想到的是在太平洋战场上大展神威的“企业号”航空母舰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但航母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并不是所有航母都像“企业号”那样巨大,美国一周生产一艘的航母,其实是卡萨布兰卡级小型航母。

卡萨布兰卡级航空母舰,是美国波特兰Oregon.S.B公司研发的护航航空母舰,能搭载60架小型海盗式舰载战斗机。其主要目的是用于执行护航任务,通过航空侦察以保证舰队的航行安全,总排水量1.6万吨到1.8万吨,是不折不扣的小型航母。

卡萨布兰卡级航母问世后,既弥补英国商船护卫任务航母的不足,也成为德军潜艇的克星。

该系列航母上还配备了当时英国广泛使用的海底雷达技术,能对方圆内700米以内的潜艇进行精准检测。同时,舰载机上装配了鱼雷弹,可以对德军的潜艇战斗群进行空中打击。

到了1944年,德军潜艇数量锐减,其中就离不开卡萨布兰卡级航母的功劳。

虽然用途很大,但相比于排水量动则5-6万吨的大型航母而言,还是小巫见大巫了。航母的吨位不同,作战用途也不同。诸如在著名的中途岛海战、大西洋海战中,卡萨布兰卡级航母的表现虽不是特别突出,但却成为了美国“耍成绩”的良药。

当然,美军生产卡萨布兰卡级航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当时二战的需要,因此战争结束以后,卡萨布兰卡级航母的战略地位就没那么重要了。

所以,美国二战时期的工业水平并没有到一周生产一艘大型航空母舰的水平,生产的航母只不过是过渡时期凑合使用的小型航母罢了。

这是什么概念呢?按照中国目前的造船速度,卡萨布兰卡级航母一周能生产4艘。但是生产这么多小型航母,除非是在发生一次世界大战,否则真的没有必要。

到了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共服役146艘航母,其中有120余艘都是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在战争结束后,这些航母也随之迎来了退役。

那么,这些一周生产的“批发货”,在战争结束后都去哪里了呢?

从美国的军费支出来看,航空母舰的支出从二战后开始减少,航母的质量从“多”转向了“精”。到了2020年,美国服役的航空母舰已经缩减到10艘,而这10艘重型航母,足够支撑美国“世界警察”的身份。

但美国毕竟是商人的国度,做买卖的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美国并没有将这些航母当作宝贝,而是当作“便宜货”在战后清仓大甩卖了。比如,卡萨布兰卡级航母就当作战略军用物资卖给了许多小国家,其中大部分是拉美国家与东南亚国家。

小国要卡萨布兰卡级航母也不是为了打仗,只不过象征性地买一艘,用于威慑罢了。

截止到1960年,世界上绝大部分卡萨布兰卡级航母都退役了。

不过,卖出去的航母还是在少数,大部分卡萨布兰卡级别的航母,最后的归途都变成了“靶船”,用于美军的海战与导弹试射演练。进入21世纪,导弹成为了远程打击的主角,航母不再是人类的“终极兵器”,只能成为导弹的“炮灰”了。

所以,美国的工业实力虽然不可小觑,但并没有传说中那样深化。所谓“一周下水一艘航母”的说法,不过是一个文字游戏而已。更值得在意的,是航母在海战中的战略地位与不断更新迭代的海战思想。

曾经以皇家舰队为骄傲的英国海军,被神出鬼没的德军潜艇所克制;让邓尼茨元帅沾沾自喜的U型潜艇,最后还是被美国“下饺子”式的航母海所吞没。到如今的战争中,航母很重要,但没有那么重要,航母的地位开始逐渐被导弹所取代,也就不需要那么多了。

回顾历史,预见未来,未来的海战到底会发生什么样变化,谁也说不清楚。卡萨布兰卡级航空母舰注定是世界战争历史的一位过客,曾经的不可一世不代表在未来也同样适用。现代工业强国众多,但也不会像美国二战时期那样搞“航母批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