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山水诗派(山水诗词)

频道:生活百科 日期: 浏览:1227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人对山水的喜爱是由来已久的,文人墨客经常借助诗画作品来抒发自己的山水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借着描绘壮丽河山来寄托作者本人的情感。

以山为静,以水为动,置身在青山绿水中,使人们能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山水画既是中国古人的情思中最厚重的沉淀积累,也是我们祖先思想的完美展现,古人认为山水画中的青山绿水应该展现最真实的状态,人也应该追求本真。

这些都与佛道思想的清谈无为,回归本真的思想不谋而合。

其实山水画早在战国以前就出现了,只是发展至汉代才见雏形,经过东晋的滋养,南北朝逐渐形成体系,发展至隋唐达到高峰。

这其中佛道思想贯彻始终 左右山水画的发展走势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佛道思想对山水画的发展具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中国人为什么会喜爱山水画?针对这个问题,多数人认为主要应该从下面两方面原因入手来说明。

       一方面, 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悠久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提出者,将山与仁者、水与智者相结合。

足见古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由来已久。我们不仅可以从春秋时期的《论语》中看出山水这些元素,虽然这些元素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但是此时山水作为元素仍然装饰在其它的艺术作品中,并没有单独形成一个派系, 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才形成了一个单独的派别。

中国人喜爱山水画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山水画作品重视精巧的构思,追求形象和神韵,也注重主客观和谐统一。

书画作品中的青山秀水可以不拘泥小节,作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以求清谈和本真为主的佛道思想。

作者在绘画的时候不仅可以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更可以借助绘画技巧和精妙的构思来展现自己的性格。

也可以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山水画作品中去, 中国人把自己的思想通过山水画作来展示的历史至少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且流传至今。

山水画起源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化受到了推崇,汉族士人的地位相对较高,他们对汉文化及山水画发展的推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个时期汉人把佛道思想与山水书画作品紧密结合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汉族士人是如何推动山水画发展的?

说到佛道思想对山水画的发展走势的影响,我们就不得不谈到一个群体,这就是士族群体,因为他们对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的早期出现“士”这个词的时候,指的是古代的成年男子, “士”是封建社会中贵族阶级中地位最低的,也是中坚力量

到了春秋晚期的时候,士族纷纷著书发表自己的思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时期,大量的士人入朝为官。

他们的才能在政治舞台上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这个时期也是知识文化阶层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焚书坑儒”,此时士的主导文化——儒学文化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秦灭亡,西汉政权建立。

董仲舒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 他对汉武帝建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重新受到重视,士仍然是朝廷的中坚力量,这就是魏晋南北朝之前“士”的发展状况。

魏晋时期鲜卑族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汉人,拓跋珪和拓跋宏等统治者对汉族士人极其重视,这些人也广受重用。

士的团体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且呈现家族化的发展态势,一代士基本都是些仁人志士,但是到了二代、三代的士族子弟就多是一些纨绔子弟了。

由于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对汉族文化持有极其友好的态度,汉文化得到大力推广,所以这个时期汉化教育是非常到位的。

但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崇尚武力, 这与东晋的“禅让式”政权的更替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宋书恩倖传》中有云:“…,主威独运,官至百司,权不外假”,这句话就说明汉族士人的群体在这一时期受到了打压,这令很多士人对政治活动的热情骤减。

转而把热情都投到了诗画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去了,这也对山水画的独立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绘画,老子和庄子等诸位思想家为此也曾探讨过,并且留下了相关著作,指明春秋时期壁画就已经存在。

但因年代久远画迹早已消失难以考证, 老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贵族骄奢淫逸的年代,所以老子对绘画有着更为独到的见解

老子认为绘画可以“明镜察形”般讽刺罪恶弘扬真善美,与此同时也是重要的政治宣传手段 ,此时期的绘画主要以“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为主要色彩。

老子生活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提倡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不是感官上的享乐,这为以后的山水理论提供了思想支撑。

另一位生活在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庄子也认可类似的思想主张,《庄子田子方》为庄子所著。

我们通过阅读可以观察到通篇著作内容虽然杂, 但是通过主要的故事还是可以总结出庄子提倡的是虚怀无为、顺应自然、不应被外界所束缚的思想。

通过上文老子和庄子二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提倡的思想,我们不难看出虽未涉及山水画这一体系。

但是顺应自然和保持本真的大局思想已确立,这在当时起到了主导作用 ,这为后续山水理论中的道家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博学多才,尤擅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同时,他还是绘画理论家。

他的佛画被唐朝著名画家张彦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可见顾恺之在佛画方面的艺术造诣, 可以说顾恺之为山水理论中融入佛家思想做出了杰出贡献

南北朝时期,绘画理论达到了小高峰,此时涌现出很多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画山水序》、《叙画》、《续画品录》、《古画品录》。

其中前两部是专门介绍山水类绘画理论的,后两部则侧重于品鉴,而《画山水序》的作者宗炳更是提出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论。

这就是典型的借助了儒学思想来传达了佛道的躲避俗世的思想追求。

西汉的“尊儒”思想只不过是西汉统治者的牵强附会,儒家本质已经不复存在,彼时盛行的是由经学衍生出来的谶纬之学。

之后是与神仙方术等相结合的道家思想, 发展至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又兴盛了起来,所以此时很多作品都融入了佛道思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传入我国有200余年,但此前一直遭受冷遇,至后来随着士人们开始遭受统治者的冷遇,使他们在政治的舞台上失去了发展空间。

而二代、三代的士族又多是纨绔子弟,虽然有的士族子弟满腹经纶, 但却不愿重返政治舞台,所以他们致力向着诗画方面发展。

这个时期玄学也得到了发展,王弼的《易经》开玄学之先河,许多文人士族将研究《易经》和《老子》的著作思想视为风尚。

甚至一些学者还认为儒学过于肤浅,不够深奥而不屑讨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们研究老易变成了普遍的趋势。

山水画发展的同时,在南朝时期山水诗的创作也达到了鼎盛 ,山水画和山水诗都融入了山水理论,即佛道思想。

这个时期诞生一大批优秀的士族文人,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杰出的画作和诗歌作品,这其中就包括谢灵运、谢朓、鲍照等人,谢灵运更被视为山水诗中的领军人物。

不仅白居易给予了谢灵运极高的评价,张彦远和刘勰都给予谢灵运很高的评价,谢灵运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成年后参军,做过官。

对佛学和史学都很精通,擅长吟诗作画,尤擅山水诗, 后世认为谢灵运是山水诗派鼻祖,他的山水理论在他的诗画作品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魏晋南北朝之所以涌现出了大批擅长山水诗画的士族文人,这主要是诗人通过诗歌语言模拟山水,借助山水意象来表达情感。

这在某种程度与山水画的创作形式是相通的, 在佛道思想成熟的基础上,山水理论融入到诗画作品中也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并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汉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族士人在这个时期呈现家族式的发展,并且在南朝时期大量士人在政治舞台上没有了用武之地。

这为他们产生避世思想奠定了政治基础,也为山水画和山水诗派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加之佛道思想在此时已经成熟。

在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山水理论逐渐形成,山水画和山水诗在此时自成一派 。虽然表面上看是文人墨客的避世思想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画的发展。

但是在更深的层次上, 我们不难发现在避世思想的躯壳下,人们追求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思想,人们更希望得到心灵和精神上的净化,而不是被现实中物质所左右。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 关注 ”,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文献

《论语》

《宋书恩倖传》

彭定求,等辑.全唐诗

吴孟复.中国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