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淅淅沥沥的意思(大雨滂沱是指什么)

频道:科普故事 日期: 浏览:1230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三样东西,分别是水、空气和语言。水和空气代表了自然,语言则代表了人类文明。任何人都拥有语言。即使是有语言障碍的人,其内心深处也拥有丰富的语言。人类无法想象没有语言的日子。无论电子传媒如何发达,也无法代替语言。那么,这么重要的语言,人类是如何掌握的呢?

如果问一个人,“是谁教会了你说话”,几乎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愣,不知道如何回答。学校里从来没教过说话呀。实际上,人并非上学之后开始学会说话的,从幼儿开始,不,确切地说,从婴儿开始就能发出类似语言的声音了。语言是从母亲或者其他养育者那里来的。语言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别人对你说话的声音传到耳朵里,不知不觉中被你记住,再从嘴里说出来。与其说是记住,不如说就像含着母亲的乳头喝奶一样,把流到耳朵里的充满关爱的言语吸吮进了体内。

语言是从母亲那里获得的,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时,接着便会意识到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我们从母亲那里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生命——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同时还得到了承载生命的容器——身体,接着接收到了支持生命的力量——语言,再进一步,又获得了用以代表自己的语言——名字。

我们往往忽略了去告诉孩子生命的意义和本源,而是过多地去关注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有这样一本杰出的绘本,它用浅显的语言,科学地诠释了生命孕育的过程,并让人感受到新生命的美好与欢欣。这本书就是玛丽.荷.艾斯(Marie Hall Ets)于1939年在美国出版的《宝宝的故事》(The Story of A Baby)。希望这本书能经由妈妈的声音,传递给孩子。这是一本启发孩子发现自我的科学绘本。不同于那些教育孩子们要孝顺父母之类的旧式说教型图书,这本书以求知为核心,让人去思考“人是什么”“我是谁”“活着是怎么一回事”等问题。可惜的是,大多数人都缺乏对这类人生命题的思考。

思考这些会让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一句古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我们身体的一毫一发都是父母给的。尽孝道首先就要做到不伤害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心你的安全。这段话出自中国古典著作《孝经》,在文言文课上都有学到。不可思议的是,到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还能清晰地记得这句话。能记住它,与其说是靠记忆力,还不如说是靠语言对心灵的触动和语言本身所蕴涵的力量。我想,能听到、读到如此富有生命力、饱含生命力的语言,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成年人的生活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只把语言看作知识,采用解释、灌输的方法,语言就会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尽量用心来轻松地叙述,让听者在不经意间领悟,这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试图去让孩子了解语言具体的意思,只是让他们去感觉、去体验。然而,现代育儿生活中往往缺乏这一点。从孩子地婴儿期到小学毕业,大人必须要做的是,用自己的声音、之间的语言和孩子说话,给孩子唱摇篮曲、念童谣、都绘本、讲民间故事、朗读叙事型诗歌等。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首先要有用耳朵听语言的经验,接着才是“读”和“写”的步骤。要达到真正“掌握”语言的程度,则需要积累丰富的“感觉”体验。

首先,需要去“感知”

著有《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敲响环保警钟的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晚年在著作《惊奇之心》(The Sense of Wonder)(对不可言说的神秘事物的感受力)中,做了以下的描述:

我坚信,对那些为孩子或孩子的教育问题伤透脑筋的父母来说,“知道”的重要性还不及“感知”的一半。

如果把孩子们经历的一件件事情比喻成最终会孕育出知识和智慧的种子,那么各种情绪和丰富的感知力则是让这些种子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幼年,正是耕耘这片土壤的最佳时期。

现代人正逐渐失去对不可言说的神秘事物的感知力,孩子让然也无法继承大人已经丢失的东西。“用你的整个身体和灵魂去感知”,这句话也很快变成了被废弃的语言。

《圣经.新约》中有一段著名的比喻——“撒种人”。下面这段话是耶稣对人们的教诲。

你们听啊!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

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

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

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就不结实。

又又落在好土里的,就发生长大,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摘自《马可福音》第四章

我们一直以来所做的事情,就好比在一块“肥沃的土壤”上,没有耕耘就开始播种。这根本不能称为播种,只能说是随便撒出去。绘本与孩子内心世界开垦“肥沃的土壤”,有着密切的关联。“感知”,是耕耘这片土壤的力量之源。

“感知”不是让智力先行,而是让活跃的五感先发挥作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让这些感觉直接和语言联结在一起,即在身体感觉到的瞬间,人可以直接联结到语言。感到疼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是“疼”这个字。觉得好吃的时候,好吃的感觉就成了“好吃”这个词。语言还能把感觉到的微妙差异区别开来。要感受用语言分辨事物时的微妙差异,只有通过实际的体验。

孩子们通过体验来学习这些丰富语言的绝好时机就是在“玩”的时候。在有着四季变化的户外,孩子们尽情地在大自然中玩耍,经历丰富地体验。就能学到活生生的语言。但这些语言并不是用大脑来学习的,而是和感觉联系在一起的。不断培养孩子们的感性,感受越深,孩子们思考得就越深,语言也越生动,并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耕耘可以接受知性语言的良好土壤,甚至能培养出可以敏锐捕捉到事物本质的心理能力,也就是所谓的“第六感”。当印象、感觉和语言合为一体的时候,语言就会带着新鲜而强烈的存在感扑面而来。在绘本中,这种能印刻在心里、余音袅袅的表现力非常重要。

现在的孩子们能说出多少表现下雨情景的词呢?!而大人们又会用多少拟声词、拟态词一类的词语来形容不同的雨呢?!在中文以及各种方言中,有各种丰富的词语来形容不同的雨,但这些像珍宝一样的语言并没有完全传承给孩子们。比如,想凭空让孩子们明白“淅淅沥沥”是什么意思,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在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的情境中对孩子说,“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呢",他们就会在直觉上感受到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淅淅沥沥”“湿漉漉”“蒙蒙细雨”等不同地形容雨地词语,通过视觉和听觉,将印象、声音和语言融为一体,孩子们在感觉到语言地微妙色彩的同时,也能明白其实际的含义。生活中,像这样的语言传承正在慢慢地消失。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这类生活中的词语,就无法真正理解绘本里丰富地语言。重视语言,就是重视生活,就能让生活中的话语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