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米奇妙妙屋人物(米奇妙妙屋第一季的人物介绍)

频道:家有妙招 日期: 浏览:1244

       两只圆圆耳朵的小家伙,凸出的鼻头和嘴巴,我家三岁的儿子看到,马上开始“M—i—c—k—e—y M—o—u—s—e,跟我一起唱!”原来,它很有“米老鼠”的雏形?

       小孩子的直觉真是厉害了,南方+记者查阅了一下,迪士尼米奇老鼠的生日是1928年11月28日。作为迪士尼的代表性人物形象,米奇是一只有着圆滚滚大脑袋、圆滚滚大耳朵、通体柔软的小老鼠,它随和、乐观、充满奇思妙想,每天要陪儿子一遍遍看米奇妙妙屋的南方+记者,不想在120年前的这条佛山石湾瓦脊上,与“米奇”不期而遇。

       石湾瓦脊上的这个“米老鼠”宝贝,年龄可比米奇还要大,因为这条瓦脊上写明是光绪甲午年造,熟知历史的朋友会脱口而出1894年。 没错了,这条石湾瓦脊价值连城,是当时知名店号——均玉店造。如今,这条花鸟瓦脊就收藏在佛山一间私人艺术馆淘陶居里。和它在一起的另一条瓦脊,年龄更大一些, 造于咸丰七年也就是1857年 ,是一条人物脊,这两条瓦脊是佛山建筑陶瓷鼻祖——石湾瓦脊的典型代表,他们一般用于建筑的屋顶上。

       面对面和它们平视,南方+发现,咱们的“米老鼠”,尾巴其实更丰腴,表情更张扬。悄悄告诉你,别被我儿子带沟儿里去了,咱们中国人是绝少会把老鼠放在房顶瓦脊上的,其实它们是蝙蝠,倒挂的蝙蝠,“福在眼前”嘛。

       平视这条百年前的石湾瓦脊

       走进熊孩子们的世界

       “石湾瓦 甲天下”石湾瓦脊名头很大,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香港和东南亚诸多建筑上都有它的身影。看似高高在上,但它其实并不冰冷,更不会板起脸孔,当南方+零距离走进它,发现它其实还好有爱。

       平视这两条石湾瓦脊,记者的视线始终离不开一群熊孩子,一百多年前,虽然没有电视机、没有Ipad,但是有烟花炮仗、有小伙伴、有小吃货的世界,可以大胆下个结论,一百多年前的童年,同样很美好!

       楼下的孩子:黄从豫,快下来玩——!

       楼上的孩子:罗凯枫,你骑——小——车了吗?

       看到这个场景,耳边就响起了小区里熊孩子们的声音。这才早上7点多,邻居娃又来招呼我家娃了。

       还有更夸张的,再来看看咸丰七年的这条人物瓦脊上熊孩子们的这出戏,快憋住了别笑出声。

       脑补一下配音

       点炮仗的娃:“妈妈,这次我一定要自己去点炮仗!”

       后面的妈妈:“去吧去吧,真是禁不住你这家伙软缠硬磨,那一定小心点哦!”

       注意这个时候众人的动作和表情,第一次自己点炮仗的孩子姿势很是夸张,炮仗快要点到了,快了、快了,这个瞬间吸引了一众街坊的注意力。左边挑担子的姐姐、手捧盒子的阿姨、右边拿着衣服的阿姨……“What?”反正大人们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了。

       快看这个时候熊孩子们的反应!

       熊孩子们可瞅准时机了,左边的娃个头相对小,拉着妈妈的左胳膊趁机喊:“ 妈,我要吃!我要吃! ”右边阳台上的鬼机灵,已经快要把手伸进盒子里了:“ 嘿嘿!机会来了,趁麻麻不备,我先来一个!

       啊呀,我说麻麻你手里拿的究竟是啥宝贝?让熊孩子们处心积虑至此,那咱们权当它是一个食盒吧,谁让妈妈打包了好吃的呢?!

       “ 嘿嘿,看我眼疾手快! ” 左边的小机灵鬼,可真有你的!趁挑担的姐姐不注意,打开看看里面是啥好吃的?想必即便是姐姐发现了,你也不怕的是吧,“ 小姐姐,我饿了,我馋了! ”这个超级卖萌的娃,会让姐姐的心软到骨子里吧!

       怎么样?要说会玩,我只服你们了!话说这些熊孩子们,你们合演的是三十六计的哪一计啊?

       嗯,还有啊,不管他们多熊、多皮,历经百年风雨,垂髫小儿的发型可不能乱。再仔细看下,怎么样?这发型,妥妥的!

       这出戏演了一百多年

       特想跟百年前的“设计师”握握手

       120年后,当南方+记者站在这条石湾瓦脊前,特想跟120年前的“设计师”握握手,因为我知道,你家一定有跟我家黄从豫一样难搞的熊孩子。

       而且我还知道,130年前的这位“设计师”,一定超爱孩子,平时喜欢观察小孩子。各位看官可以注意一下,这条瓦脊上的小朋友有好多个呢!那小表情、小发型,各个不雷同。

       言归正传,这些瓦脊是智慧的佛山人用来安放在建筑屋顶上的,为了适应人们从下往上看的视角,瓦脊上人物都有适度的前倾,头部比例适当放大,这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视觉美学,让人倍感亲切,真是艺术源于生活的典型写照。而在四季轮回风雨变幻的百年间,瓦脊设计师的情怀依旧,瓦脊工匠们匠心犹存,让我等后来欣赏者肃然起敬。

       事实上,一段石湾瓦脊并不会像写小说一样,非常细致地交代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而只能大刀阔斧地以夸张手法显示剧情,这最考验“设计师”和陶工们了,必须要精挑细选出可以精准再现的元素,捕捉最传神、有趣的一瞬间,用留白的手法,为一百年后的你留足想象空间。

       再补一句, 熊孩子们和“米老鼠”的这两条瓦脊,年龄可是比人们熟知的佛山祖庙前殿的瓦脊还要大 !祖庙博物馆上那条瓦脊的生日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里面的剧情更多是粤剧曲目的场景内容,八仙过海、郭子仪拜寿等等。而淘陶居里咸丰七年和光绪甲午年的两条瓦脊,明显更有生活的味道和生活的情趣。果然是时代在发展,以咸丰七年的熊孩子们为起点,过了十多年、几十年,到了光绪二十五年,石湾瓦脊果然更“工”、更标准了。

       不过,这种变化正暗合了当时时代潮流的变化,也记录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石湾陶研究者纪文瑾就向记者表示,清代是石湾瓦脊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正遇上广东粤剧的大流行,瓦脊题材从原来具有装饰性的岭南花果、吉祥图案,转向更具文化内涵的地方传说、历史故事内容。佛山作为粤剧发源地,大部分石湾瓦脊师傅对粤剧非常熟悉,瓦脊故事的人物服饰、功架造型、楼盘布景等,大多取材自当时的粤剧内容了。

       ■后记

       佛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那些悠远绵长的传统文化因子已然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之中;佛山又是一座制造业强市,从家电、瓷砖、卫浴到窗帘布艺家居用品,全方位服务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采寻佛山强大工业设计与流行趋势的链接,发掘科技世界与工具本体中的诗与美,在妙悟之间为每日忙碌生活工作的你,发掘生命的力量与人生的情味,这就是城市生活美学家栏目要为您带来的美文、美感与美境。

       金秋十月,生活美学带各位走进佛山石湾瓦脊,聆听石湾瓦脊上的系列故事,如果这期您还喜欢,那就请继续随我一起,用当代人的眼光,审视石湾瓦脊这个永不落幕的舞台上的一出出戏剧、一幕幕生活,欢迎继续关注系列文章。

       【记者】阎锋

       【摄影】戴嘉信

       【作者】 阎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