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采桑子之妻室儿女(采桑子14个子女)

频道:家有妙招 日期: 浏览:1236

《采桑子》正封

       我爱老舍,他是我眼里写老北京中下层民众的生活写得最好的作家。要说写老北京上层民众的生活写得最出彩的作家,那么非叶广芩莫属了。由于特殊的出身和生活经历,叶广芩描摹上层老北京的生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她就是在写自己和家族曾经的生活。曾为局中人又能跳脱出来, “眼界大而感慨深” , “”写没落而不颓放,叹沧桑终能释怀,娓娓道来,不愠不躁,实有大家遗风”。 她小说中的“京味”,“是从生活深层涌流出来的上层老北京的情趣与意蕴 ”,较之一般的 “京味小说”更为浓郁、醇厚。在此推荐她的《采桑子》。

       《采桑子》是讲老北京风土人情和人世变迁的小说,主人公是某位满清贵族的数位儿女或后人,每一章主要讲一个人的故事,每一章都取纳兰词《采桑子》的一句做章名,奇特的是出自纳兰词的章名和各人物的性格特征、命运浮沉非常契合,好像命运密码一早就写好了。

       《采桑子 • 谁翻乐府凄凉曲》

       纳兰性德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电子书目录,第一章是序,第十章算总结,第十一章是后记。中间七章算各主人公传记,各章内容互有映照。

       开篇甚是不凡。《采桑子》第二章叫“谁翻乐府凄凉曲”,讲述的是王府大格格金舜锦的故事。读来惊心动魄,在我心里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一个王府千金和底层琴师相知相惜终归离散的故事,大格格和董戈,类似《如懿传》中如懿和凌云彻,是俞伯牙遇见了钟子期,也不可能彼此相爱而各自不自知。

       之所以念念不忘,乃是因为大格格是个我从未在书里读到过,更从未见过的人物。说她疯魔,她也并未真正离经叛道。只觉得这个女子始终活在戏里,从未进入过人世。

       我总觉得在董戈失踪的时候,大格格的魂就丢了。这世上多的是入世的人,可也有遗世、弃世、厌世的人。到了我这个年纪,已经不觉得不入世是件政治不正确的事情了。虽然人可能遗世、弃世、厌世,但一日不死,肉身就仍在这个世界。而且这个世界总归还有几分可爱和美丽。于大格格来说,听戏唱戏,就是这个世上最有意思最可爱动人的事情了,她本生于高贵门第,一生无所求,一生无所爱,只爱戏,也把自己活成了戏里的人。但是,直到她的故事完结,我还是搞不懂她。不知道她是像《红楼梦》里的惜春那样弃世至绝地,才独爱戏?觉得戏之于她的意义,就像佛门之于惜春的意义。又或者她如黛玉那样至情至性,才独爱戏成痴,才因董戈的失踪而决然厌世弃世?实在不懂。其余各章的人物也时时在我脑子里来去徘徊,但仍不如大格格鲜活和神秘。他们在人世总算有所得,或得情,或得名,或得利,或得义,或得爱,因此,他们的心境始终也能窥测一二,唯独大格格,我弄不懂她,又特别怜惜她。

       大格格不通人情世故,也未解人间情爱。为女为姊为妻为母之道,凡此种种,她皆未上过心。至于娘家婆家是兴旺还是破败,更不是她会关心的事。她的独子长年累月吃不饱穿不暖,面黄肌瘦,尖嘴猴腮,如同乞儿。唯一能证明母爱的,就是他的名字——“宁馨”二字了。他日复一日所食之物,不过是母亲亲手蒸的窝窝头。大格格居然学会了蒸窝窝头,这件事对于娘家人来说,已经够稀罕的了。宁馨是个可怜至极的孩子。然而,还是不忍心怪责大格格为母失职,她始终活在戏里,人世的一切,都和她隔得远远的。

       荐书的好基友娇娇说,大格格情商不高。确实。如此说来,也许她和董戈之间早生情意,只是两个戏痴,根本没有察觉出来。又或者在戏曲的世界里,他们才是相爱的。而在现实世界里,王府格格是金枝玉叶,琴师是下人,根本不该有别的念想。在那个极重视礼义廉耻的时代,大格格和董戈多半是从未有过逾矩的想法的。不仅他们不会这么想,而且大格格的阿玛和额娘以及兄弟姐妹都不会这么想。不然,王府早就容不下董戈了。只有礼义廉耻之心特别淡的大帅,大格格的未来公公,才会想到这一层。董戈和他的母亲,多半是被他派人暗杀了。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大格格和董戈,都是高贵俊秀的人。他们更可能只是另一对俞伯牙和钟子期。一对男女能超越世俗,超越小情小爱,到达知己和神交的地步,那也算不枉此生了。

       《采桑子》曾被搬上荧幕,改编成电视剧《妻室儿女》,演员阵容很强大,主演是张嘉译、娜仁花和陈小艺等。在电视剧里,大格格和董戈的人设是一对因身份地位悬殊而无法相爱相守的恋人。这样的处理,真的是矮化了大格格和董戈。就像说妙玉的痛苦,源于她身为出家人而不能痛快地爱宝玉,也是在矮化妙玉一样。

       人的颖慧程度分三六九等。绝大多数男女会为情爱烦恼,少部分人不会,因为小情小爱就没入过他们的眼里,那就更谈不上能扰乱他们的心智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大格格生性矜傲,也许在她看来,任何人想搞懂她,都是件很可笑的事情。有董戈懂她,就已足够了。

       我有个可笑的习惯,特别喜欢的书,会特意留下最后几页,一直不读。年纪越大,越觉得书是最可交的朋友,就越发眷恋心爱的书了。我不希望《采桑子》和我的缘分断了,就特意不读完它。然而,最终还是读完了。读完了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金家儿女众多,王爷三房妻妾,足足生了14个儿女。除了大格格这个戏痴,还有个戏痴不可不说,他就是老五金舜锫。他的母亲是桐城才女张氏,她和我算是老乡了。有人说老五自作孽,不可活。那是误读了他。他是个聪明绝顶的俊秀人物,是《庄子 • 逍遥游》里的鲲鹏幻化的人物。他一生无所求,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心心念念的就是痛痛快快地去当戏子。可惜事关门楣脸面,他的父母宁愿他死,也不愿意儿子去干下九流的行当。老五悟透了生命本质上的无意义,一生只对戏曲感兴趣。功名,女人,大烟,都是浮云。这么说来,对功名和女人有念想,反倒是福气了。悟透生命的虚无,那种滋味并不好受的。

       现代人活得太糙太入世,很难理解戏曲这种精致幽雅的艺术。这样也好。什么样的人生,都有其合理性和动人之处。

       不疯魔不成活,到底还是疯魔了。金氏儿女,最为疯魔的就是大格格和老五了。

       我,爱极了大格格的故事,爱极了这本书,希望大家也能喜欢它,所以忍不住一再大力推荐。

       这本书太妙了。大半个世纪的人间风雨浓缩在一本书里,作者不急不躁,爱憎都很平和,凭借渊博的家学做底子,将诗词戏曲、古董字画的门道妙处信手拈来,再不疾不徐地讲述百转千回的故事和静水流深的情爱,字字句句读起来真的特有嚼头。我是2017年初夏读的这本书,原是想每个主要人物都写一篇小评的,结果时间久了,很多情节和精妙之处不大记得了。想等到今年秋意更浓的时候,再读一遍《采桑子》,看到时有没有新的感悟。

       比起电视剧,《采桑子》更适合改编成舞台剧,像《南海十三郎》一样的舞台剧。江山代有才人出,会有人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