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围城推荐理由(围城给我们的启示)

频道:家有妙招 日期: 浏览:1227

       《围城》发表与1946年,是钱钟书先生生唯一一部 长篇讽刺小说 ,被誉为"新儒林外史"、近代中国的经典之作。

       书中所展现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抗日战争背景下,主人公方鸿留学四年,一朝回国之后,在爱情、事业、婚姻等方面 屡屡碰壁的人生经历

       方鸿渐如同"围城"一样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折射出时代背景下,一部分知识分子 无聊可鄙的生活形态和病态的精神世界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钱钟书先生是如何利用这一形象深刻地批判了这部分知识分子个性与道德方面的弱点;又是如何借助"围城"的象征意义 揭示出人性的复杂 ,并对人生的意义、生活的意义进行了振聋发聩的思考。

       钱钟书先生利用这一形象深刻地批判了这部分知识分子个性与道德方面的弱点,并借助"围城"的象征意义向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如同当头一棒般让我们对人生的意义、生活的意义进行振聋发聩的思考。

       书中多次提到"围城"这一意象。如书中人物所说,"围城" 来源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 结而离 ,离而结,没有了局 。"

       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意象一方面象征了徘徊、茫然、不能自主的人生困境,另一方面也 寓意了人生中期望与失望的永恒循环

       生而为人,无数的欲望构成了我们对生活的热情,一个个的欲望就是困住我们的围城,求而不得会让我们痛苦,求而得之后往往发现 事与愿违 ,会让我们更加痛苦。

       于是我们又寄希望于下一个欲望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如此循环往复,恰如"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构成了永恒的人生困境、灵魂困境

       方鸿渐的人生经历就是对"围城"这一意象的最好诠释。他自己因为欲望一次次地冲进围城,却又因为 自身的迂腐、懦弱 一次次地想要逃离,反反复复,却始终摆脱不了被围困住的命运。

       1. 作茧自缚的"围城式"爱情

       方鸿渐的爱情观最初体现在他对自己包办婚姻的态度上。方鸿渐的父亲是前清举人,在本乡颇有名望,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同乡开银行的周经理, 两人从朋友攀谈成亲家。

       方鸿渐彼时正在上高中,并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直到进入大学,看着自己身边一对对的自由恋爱,才 对自己的包办婚姻有了厌恶之情

       可是这厌恶之情还没有来得及转化成据理力争,就被父亲的"停止几款、休学回家"八个大字吓退了回去。 连忙讨饶和解 。之后又用阿Q精神自欺欺人,借叔本华之名,宣扬恋爱不过是生殖冲动。人物本身的怯懦与摇摆暴露无疑。

       在回国的船上,方鸿渐结识了鲍小姐,面对鲍小姐这样的情场老手,方鸿渐只能是案板上的鱼肉, 任其宰割

       在与鲍小姐有一夜之欢后,方鸿渐还没有来得及细品"爱情"的滋味,就 被鲍小姐下船的冷漠伤了自尊与骄傲 。在自以为精明的算计一番之后,得出结论"自己并没吃亏,也许占了便宜"。

       之后是 与苏文纨、唐晓芙和赵辛楣多角的恋情纠葛 。苏文纨对方鸿渐抛出了橄榄枝,然而方鸿渐却对唐晓芙一见钟情。

       在苏文纨多次的示好中,方鸿渐并没有勇气直截了当表明自己的态度,甚至还半推半就的吻了苏文纨,之后又对自己的所为懊悔不已,继而想方设法找理由为自己开脱。

       被动接受苏文纨的同时,方鸿渐与唐晓芙的爱情也在慢慢滋生。然而不幸的是,唐晓芙太过任性,认为 "爱是又曲折又伟大的感情" ,轻易简单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唐晓芙的任性与方鸿渐的优柔寡断使他们都不能平静而果决的处理种种的误会和巧合,最终两人分手,方鸿渐的爱情也惨淡收场。

       所谓"围城",是方鸿渐对爱情的追求没有冲破自身的软弱、求全。在这座围城中, 他既是被困的对象,又是围城的铸造者。

       2.自欺欺人的"围城式"事业

       方鸿渐留学四年,辗转换了三个大学,期间并没有发奋苦读,学习全凭兴趣,一点心得也无,更别说拿到博士学位了。

       为了替自己开脱,他痛骂博士头衔毫无实际。但在收到父亲和丈人的两面夹攻后,又悻悻的要为自己弄个文凭。在知晓函授文凭的骗局之后,反安慰自己 "撒谎有时并非不道德" ,于是便买来一个博士学位。

       有意思的是,当只有自己知道这是假文凭时,方鸿渐心安理得,而当这个假文凭有被别人看穿的风险时,他才会觉得羞愤难当。 人性的虚伪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回国之后方鸿渐也并未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丈人说银行有职位,他就去了银行。之后与周家失和,赵辛楣说三闾大学有职位,他就和赵辛楣去了三闾大学。

       在三闾大学这个环境中, 面对一次次的挫败和失意,他甚至毫无招架之力 。他鄙视顾尔谦的谄媚,但也尝试着对汪处厚曲意逢迎。他厌恶李梅亭的势利,但也算计着要获得与韩学愈一样的地位与待遇,因为韩学愈与他一样,都是拿了假的学位。

       方鸿渐被欲望驱使,在三闾大学这个派系林立的环境中的东奔西走,希望找到一条康庄大道。可事与愿违,最终落得一个 "谁知道他思想有问题 ,下学期只能解聘" 的结果。

       离开三闾大学,方鸿渐又借着赵辛楣的关系,找了一份资料室的工作。可不久之后却因华美新闻社被敌伪军收买 ,方鸿渐便第一个毅然离开了报馆。

       用书中的话说: "资料室最不重要, 随时可以换人。" 方鸿渐在离职之后,想要去重庆,那谁又知道,那是不是另一座似曾相识的围城。

       方鸿渐在事业上的不断碰壁,是他无法突破的"围城"困境。在事业的这座城堡里,他像极了一个蹩脚的投机者,顺从命途安排的同时,又期待优渥的境遇,一旦不如意就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 等自己词穷之时就陷入颓丧、绝望的境地。

       3.亦步亦趋的"围城式"婚姻

       方鸿渐的婚姻要从孙柔嘉说起,杨绛先生在注解《围城》时曾说, 孙柔嘉是一个没有目标、没有打算、却有自己的想法的人。

       所谓的想法就是她的心机,这个长于算计的女子,把目标锁定在方鸿渐身上之后,略施小计就让方鸿渐和她一起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在婚姻问题上,方鸿渐又延续了爱情与事业上的被动与无主见。两人并非爱情而走到一起,在面对婚后的一地鸡毛时,自然就 迎来了无休无止的争吵

       方鸿渐的原生家庭从没有让他感到温馨,虽然父亲号称开明,但他在骨子里却很惧怕这位封建制的家长。弟弟虽然与自己是血缘至亲,但实际上却毫无手足之情。

       在经历了爱情与事业的失败后, 方鸿渐在孙柔嘉那里找到了男人的自尊 ,以及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存在感。

       然而婚后的生活却让方鸿渐大失所望。 方鸿渐的失望源于他的矛盾 ,也源于她与孙柔嘉各自原生家庭的极大差异。

       他一方面希望孙柔嘉像自己的母亲那样对丈夫唯唯诺诺,为家庭全心付出,一方面自己所受的西洋教育又让他极其看不起这样的女性。

       在原生家庭方面, 孙柔嘉的家庭洋味十足 ,姑母将自己的丈夫管制的服服帖帖,孙柔嘉耳濡目染,认为自己以后的家庭也理当如此。

       而方鸿渐的家庭,则是还保留着按照传统封建礼数跪拜祖先的规矩,自诩开明的父亲也不过是个主张包办婚姻、蔑视外来文明的 传统家长

       这样的 家庭差异与方鸿渐自身的心理矛盾造成了一个无解的困局 ,方鸿渐在局经历由失望到希望,再带失望的往复。

       书中的方鸿渐以一个失败者的形象演绎了自己带有悲剧性的人生经历。但若究其根源,就会发现,人物的悲剧并不是"围城"本身造成的,而是 他身处围城中对生活的悲观态度。

       纵观方鸿渐的爱情、事业、婚姻,他一直缺少一种理智、果断、拼搏的勇气,有的只是懦弱、犹疑、虚伪以及煞有介事的糊弄和郑重其事的逃避。

       方鸿渐并不是个例,也不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例。跨越时间与空间,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也时常遭逢围城中方鸿渐的际遇。 欲望是困住我们的围城 ,人类追逐欲望的过程就是冲出一座围城,进入另一座围城的过程。

       "围"城式的人生,是"中性的" ,并不没有悲剧色彩。真正悲剧的是我们以绝望的态度去面对求而不得的际遇。就像方鸿渐一样对现状不满,却没有勇气改变现状,沉沦在现状与欲望之间的沼泽地带,一直期待被救,一直抱怨没有被救,却一直没有想办法自救。

       在围城式的人生中,我们需要认清自己:在求而得之时是否还需要继续追寻?在求而不得时慎重思考:是依然拼尽全力不枉此一生的去求,还是如释重负的与自己和解,释怀种种的挫折与碰壁?

       尽管人生如围城,可我们也不是城中的刍狗。正如罗曼·罗兰所说 :"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陆文虎,《围城内外•钱锺书的文学世界》

       钱钟书,《围城》

       钱钟书,《管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