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盐风波(中国抢盐事件是哪一年)
(一)
人一旦沉浸于某种“群体性焦虑”之中,典型的反应是,会任凭理性和判断力由情绪所支配。
譬如,近期媒体报道,在恐慌性的哄抢之下,原本600元左右的人血免疫丙种球蛋白,在很多地区一度猛涨到了两三千元,且货源紧张。
第一次注意到这个消息时,我对“免疫球蛋白”是个什么东西完全一头雾水。于是花了十几分钟,找了不同几家信得过的新闻信源,阅读了几篇文章和三甲医院医生的科普,大致了解了这种药品的作用。
做完这些,我脑子里已经形成了一个朴素的基本判断:即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面对新冠病毒的威胁时,并不需要它,所以,我不需要加入这场抢购的风潮。
上面件事,发生在新年伊始,超嫂在“妈妈群”里看到那张曾被疯狂转发的朋友圈截图,立马用美团买药下单买了两盒蒙脱石散之后。
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自疫情政策调整以来,我家里的药已经装满了一个大抽屉,外加一个双层的大药箱。
是的,我也是这千千万万的“抢药人”之一。
后来发布这则朋友圈的当事人被找到,他完全没有任何医学专业背景,竟然真的是个搞打印机业务的。
的确,最近一段时间,“抢”字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关键词。
从抢购连花清瘟、布洛芬到指氧仪断货,从抢囤黄桃罐头到电解质饮料,再到蒙脱石散和免疫球蛋白……
当一个来源不明,认证不清,身份模糊的人,随手发布在朋友圈的一则“小作文”,就可以引发全民性的哄抢和恐慌,我们实在应该以最纯粹的好奇心追问一句:
何以至此?
我想,这主要是焦虑所导致的一种非理性决策,这种非理性决策有时是因为常识匮乏, 有时是因为在群体性恐慌之下,个体因对安全感的迫切渴望,导致了一种盲从效应。
关于公众的非理性,以及由这种非理性而导致的群体性恐慌,一个被人们反复提及的标志性事件,是十多年前的“抢盐风波”。
那一年,日本发生8.9级大地震,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泄露。这一事件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是,在很多地区掀起了抢盐风暴,很多人几十,乃至几百斤地疯抢食用盐。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仅仅是一则过于荒谬的谣言:
“食盐可以防止核辐射。”
由此,“那一年抢的盐吃完了吗”?成为中文互联网上最著名的讽刺梗之一。
现在我看着药箱中的蒙脱石散和诺氟沙星,有点脸红。这些药,大概率要躺在药箱中一直到过期,然后被丢进垃圾桶了。
望着抽屉里那满满登登的各类药品,如今的我,已经没有嘲笑“抢盐大妈”的勇气了。
(二)
从十年前的抢盐,到疫情下的囤药,我想,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很容易以一种浅薄粗率的概括,将其归结为:常识匮乏。
但我如今愈发怀疑,将所有类似的事件都概括为“缺乏常识”,是否也是对所谓常识的一种偏狭式理解?
譬如一个新近的典型例子,是放开之后,人们开始抢购电解质饮料。几乎在一夜之间,各品牌的电解质饮料就呈现全面缺货的紧俏。
随之而来的,则是在多个公共平台的评论区中,出现了一些质疑和讽刺的声音。
但电解质饮料并不是所谓的“智商税”。超哥甚至认为电解质饮料是居家旅行的“必备良药”,实在是每个人家里都应该备一些的必囤好物。
我在认知上重新定位电解质饮料,还是因为6年前老婆怀孕,当时她孕吐严重,孕检的时候医生无意间就提了句:
“吐的比较严重的话,包里可以带一瓶宝矿力水特”。
当时不懂,还以为医生是在给一个饮料企业“带货”。后来不断在各种帖子,甚至知名医院的官方待产包清单中,发现这个饮料的名字,才认真系统地了解了下,什么是电解质饮料,以及它的功用。
人体内的体液主要成分是水,其次是电解质。所以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非常重要,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甚至会危及生命。
所以,如果人体在短时间内水分大量流失,如高温作业、高强度运动、持续发烧、呕吐和腹泻时,就有可能造成脱水,这时简单补水已经不够,需要补充足够的电解质,不仅可以帮助维持体内平衡,还能够迅速恢复体力。
这就是所谓的“体渴”,其实电解质饮料的初衷,就是“缓解体渴”。
比如那个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电解质饮料宝矿力水特,其实它的母公司是日本的大冢制药。
一个药企为什么要跨界做饮料?
契机就是因为这家药企的一名管理人员,在国外出差时遭遇严重的腹泻导致身体脱水,在医院里医生给他挂了生理盐水。这哥们当时就想,“要是能做一款可以喝的点滴液,不就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腹泻导致的脱水问题了吗?”
所以,当发烧成为公共语境下的高频词,人们抢购电解质饮料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是一种“基于常识”理性动作。
感染病毒后会持续高烧,而高烧导致大量出汗,打破身体电解质平衡,电解质饮料既可以缓解体渴,又能让自己身体好受些,我去买两箱,怎么能被讽刺为“缺乏常识”呢?
这其中,可能唯一需要警惕的,是你在电商平台上可能会买到“并不是自己想要购买的产品”,反正我就中招了:
当时下单时没有仔细看,以为它们都是大冢制药出的宝矿力水特,只不过包装口味不同,结果东西到家才发现,这俩货和宝矿力水特就没半毛钱关系。
当时就感叹,咱们需要提防的“聪明人”真是太多了,你一不小心就入套了。后来看微博上好多人都掉坑里了,才了解到,宝矿力水特只有一种口味,且生产商中有“大冢”字样,朋友们在购买时一定要注意甄别,认准5个字的品牌名。
(三)
所以,常识在现代社会,已是一个宏大的概念。随着人类分工愈发精细,知识和信息的大爆发,已经超出了个体所能掌控的极限。
医生群体的“常识”,对普通人而言可能是闻所未闻的新知识;法律人心中的“常识”,甚至常常引发公众的心理地震。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做区分地将公众行为定义为“缺乏常识”,很可能也是一种狭隘,因为它很可能是因为在专业领域内,个体认知的有限性所导致的恐慌和盲从。
比如近来的抢药和囤货,它实际上是糅合了众多效应的集合行为,尤其在经历三年疫情之后,公众在心理上本身就极度渴望获得一种确定性和安全感。
有些谣言有着夸张荒谬的外表,比如家族群里那些常见的“震惊体文章”,我们甚至不用点开内文,只要看一眼标题就可以明确它的成分。
但是面对蒙脱石散和免疫球蛋白这样的“传言”,我们很容易因为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而恐慌地加入到非理性囤药的盲从中。
我想表达的是,我们应该警惕的是一种思维层面的惰性:
即一个人只要稍稍付出一点点求知成本,就能够非常简单、快速地了解到的基本事实,但我们却什么都不做,任由自己盲从于某种流行观念。
是的,简单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却没有去做,或者说,不愿意去做。比如那些抢购免疫球蛋白的年轻人,比如那些同样药品一次性买上十几盒的“进货式囤药”。
如果再来一次类似“食盐可以救命”的刷屏式舆论风暴,你会因为焦虑恐慌,再一次加入到抢盐大军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别人给不了你。能在未来给你这个答案的,是现在的你的行事习性和思维逻辑。
我想,这或许是“后算法时代”,我们每个人面对舆论风浪时的必修课。
这里是 思维补丁 ,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