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郑和的故事(郑和的故事400字左右)

频道:科普知识 日期: 浏览:1248

       第八集

       郑和下西洋,和平的远航

       1405年7月11日,大明王朝皇帝朱棣在南京颁旨,下令郑和下西洋。 庞大的船队从南京出发,驶向大海,由此揭开了整个人类大航海的序幕。

       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将郑和起航的这一天, 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 ,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

       郑和与他的宝船

       明朝永乐年间,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了异国他乡,明成祖朱棣为了褒奖他,敕建静海寺。这座位于南京城西北角的寺庙,取名“静海”,寓意为“四海平静、天下太平”。 静海寺曾经珍藏和栽种过郑和所带回的大量珍宝和珍稀植物,晚年的郑和还在这里居住过。

       静海寺“郑和纪念堂”

       据静海寺纪念馆馆长苏真介绍,匾额上的四个字——“超前轶后”,是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郑和的评价,说他的航海伟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际上这句话用到今天仍然非常恰当。

       静海寺纪念馆馆长苏真接受央广记者宋歌采访

       六百多年前,郑和浩浩荡荡的船队在与各国交往中架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郑和下西洋每到一处,都会把中国的历法、冠服、图书等赠与当地,还向他们传播中国的建筑、医学等等。

       南京郑和研究院院长赵志刚:当时,明成祖朱棣曾经给郑和一个圣旨,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宣德化柔远人”,“柔远人”就是和平外交,“宣德化”就是把中国的文明带到海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央广记者宋歌采访南京郑和研究院院长赵志刚

       赵志刚1997年开始参与南京宝船厂遗址的保护与开发,目前遗址公园已经建成。600多年过去了,繁华的船厂早已不见踪影。今天,我们只能从鸟语花香的宝船厂遗址公园,遥想当年的盛世。

       赵志刚介绍,宝船模型是根据当年郑和下西洋使用的主力船型设计的,它的长度是63米,宽度是13.8米,这样的船最多可以装两千人。

       央广记者宋歌在宝船模型前采访

       郑和下西洋,与沿海各国在文化交流的同时,还开辟了通商之路,他所开展的经贸活动是多样化的,其中,“朝贡贸易”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各国朝贡的东西,明朝的朝廷一般都给予加倍的返还。在这样政策的刺激下,形成万国来朝的局面,他们所献的宝物无奇不有,包括今天我们能在动物园里看到的长颈鹿。明朝时,长颈鹿被称为麒麟。

       来到今天的净觉寺,你会看到一幅古画,画中的长颈鹿正是六百多年前,外国使者送给中国的礼物。在净觉寺,记者们见到了郑和的后人郑自海。

       央广记者宋歌采访郑和后人郑自海

       郑自海:郑和怎么会有后代呢,郑和还有个哥哥,在南京他做官以后,皇帝赐他一个大泽,就把他哥哥的小孩过继给他一个,然后就传下来,郑和就有后代了,我现在是十九代。

       郑和出生在云南的回族家族,本姓马,名三保,所以他还有着一个称谓就是“三保太监”,直到现在郑和后人依然信奉的是伊斯兰教。

       郑和七下西洋,历经28年。公元1433年,已经62岁的郑和在他的第七次远航中,因病死于印度西南的古里。船队回国后,明宣宗赐葬郑和于南京牛首山。这个山明水秀的地方也就是今天郑和墓的所在。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记者们跟随郑和的后人郑自海一起来到位于南京牛首山的郑和墓。

       央广记者与郑自海在郑和墓前

       郑和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对海洋的探索,发现了许多为当时中国人所不知道的世界,谱写了人类航海史上崭新的篇章。 回望历史,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壮丽的诗篇,今天的中国仍然需要郑和下西洋那“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精神,重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洋强国。

       大家都在看↓

       策划、编审:赵薇

       采制:宋歌

       演播:苏扬

       图文编辑:郝伊人、杨宇静

       本期编辑:朱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