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哪里人(赵本山第三任妻子是谁)
01.
在上春晚前,赵本山闹出过一个笑话:买了一箱茅台要给央视送礼,这是赵本山第一次到北京,找了12天结果连央视门朝哪开都没摸到。
没找到也就算了,赵本山一个人借酒消愁,恰好手里有茅台,一天一瓶。喝完直接回东北。别人笑他:是不折不扣的土包子,赵本山没说话,因为打记事起,他从来就没有“洋”的概念,甚至,连自己多少岁都不知道。
上世纪50年代,老赵出身东北铁岭农村。5岁丧母,父亲独自跑到北大荒,他只能与瞎子二叔相依为命。二叔会拉二胡、吹唢呐,却也养不起赵本山。当别的小孩在课堂读书时,赵本山在放牛种地、砍柴喂猪,靠和二叔学的一点把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虽然也上过几年学,不过是认识几个字拉倒。
铁岭,一座号称宇宙尽头的城市,在年幼的赵本山眼里如钢铁一般寒冷,又如山岭,无法逾越。
02.
70年代,赵本山小有名气被选入铁岭文艺宣传队。扭秧歌、二人转,在某贵公子眼里上不来台面的东西,老赵演了一遍又一遍。
最有名的是和潘长江,两人合作一出《大观灯》,全东北演了500多场,连轴转,累到吐绿水。赵本山不管舞台在哪,城里的剧院也好,乡村的棚子也罢,哪里需要笑声,哪里就有赵本山。
87年,姜昆来到铁岭,讲完一出小品,竟然遇到冷场,底下观众唏嘘:这人还不如赵本山。姜昆面子挂不住,赵本山是谁?说曹操曹操到,下一出刚好有赵本山的戏,只见角落里走出来个弯腰驼背,头戴一顶褪色破帽的老农民。
三五道具一摆,几位主角就绪,起初姜昆还抱着看笑话的心态:看一半,点心也忘吃了,茶水也凉透了,什么原因?鼓掌根本停不下来。
03.
姜昆是个老北京,人脉多、路数广,他把赵本山推荐给央视。从1990年起的整整20年,赵本山几乎成了春晚钉子户。90年《相亲》,讲的是传统乡村婚姻观念,95年《牛大叔提干》,用诙谐语调讽刺腐败官僚,98年《拜年》,体制内外,有钱能使鬼推磨。
千禧年之后,忽悠三部曲《卖拐》《卖车》《功夫》:可恶的不是大忽悠,而是伪君子。还有很多无法一句话总结,像《钟点工》、《送水工》等等。
赵本山的小品有一个特点,他不讲大人物,全是老百姓,其中农民又占了一大半。哪怕是《乡村爱情故事》,《刘老根》系列也绕不出这个规律。
有人问赵本山为什么,老赵这么说:“我坚持的作品,始终是我的生活,始终没有离开农民圈子,我有一个破帽子,一直戴着不敢扔,扔了就没力量。”
03.
其实赵本山说的破帽子,不仅仅是一个简单道具。它代表的更是一整个中国农民群体。赵本山最火的2000年,12亿国人,有8亿农民,1亿农民工。
他们出身农村,城市里的都市爱情太遥远,城市里的人际关系太复杂,他们看不懂、也不想懂,这时有一个同样农村出身的演员,用他们最熟悉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家长里短、逗他们开心,哪怕被打成“三俗”,哪怕被舆论攻击,又有什么关系?
农民们喜欢赵本山的小品,恰恰是因为赵本山够“俗”,大年三十,人们不是来听说教的,更不是来找意义的。如果能在“俗”的基础上,讽刺讽刺不良风气,那就太棒了。
刘老根之后,你有多久没看过以农民为第一视角的电视剧了?很多导演想拍,很多演员想演但拍不出来,也演不好。因为就像隐入尘烟里的马有铁一样,一个人干没干过农活通过一两个动作一看便知。更不要说演的有多深刻、有多风趣。
但很可惜,我们只有一个赵本山。现已年过花甲,不在公众露面。但娱乐圈不会忘记那个每逢春节,带给无数80、90后欢乐的“大忽悠”。
因为赵本山代表着一个群体,也映射着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