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产地(中国四大黄酒)
11月7日,绍兴黄酒节开幕。与前两天疯狂纵情的迷笛音乐节相比,黄酒节的开幕低调许多。
绍兴是黄酒之乡,可有多少绍兴人知道,绍兴的黄酒之乡在哪?东浦?湖塘?是,也不是。因为无论绍兴黄酒历史如何发展,阮社都是绕不过的一个地方,而且更多人认为,阮社才是真正的黄酒之乡。
如今,阮社面临拆迁,这是一个即将消失的地方,是黯然的酒乡,让我们一起再次回望一下阮社!
曾被称为“小上海”
阮社,宋称怀信里,元为十八都,清末归开泰乡,民国时绍兴县建制虽分分合合,阮社均属第八区管辖。解放后,柯桥区公所曾驻阮社办公。1956年3月,第一次撤区并乡,阮社隶属柯岩乡。1958年7月,全县农村建15个人民公社,阮社改称柯桥公社阮社管理区。1961年9月,柯桥复区建制,阮社设人民公社,直至改革开放复称阮社乡。
阮社自古繁华,鉴湖水系环绕阮社静静流淌,两岸均为宅院深深的台门,有以官职命名的大夫台门、司马第;有以建造年头排序的老台门、新台门;有以建筑特色相称的花台门、乌台门;还有冠以姓氏的诸家台门、冯家台门……等等,不一而足。
据《绍兴县志》载,阮社原名竹村,相传晋时“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曾在村居住,故改名阮社。阮社至今保留以阮籍、阮咸命名的南阮桥、籍咸桥、前庙、后庙等古迹。“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两阮”,阮社是祭祀二阮的地方,古代,当地村民先在籍咸桥旁建后庙,尊阮籍为土地菩萨,后来觉得既然厚待叔叔,就不能让阿侄吃亏,所以再建前庙以祀阮咸,形成如今“一村两庙宇,一方两社神”的格局。
阮社历代富庶,据民国资料反映,当时阮社仅酒作坊就有400多家,上海22家黄酒业大同行,有14家是从阮社出去的。这些人在上海风风光光,回乡时,又将上海的生活习惯带回阮社,他们的行为举措,既拓宽了阮社人的视野,也带动了阮社的文化生活,阮社因此被外界称之为“小上海”。
俗话说,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小上海”的风水宝地,自然是吸引人的好地方,解放以后至改革开放初,迁址阮社办公办学的先后有浙江省绍兴师范学校、浙江省绍兴卫生学校、浙江省地质勘探大队、浙江省第二康复医院,期间还有绍兴云集酒厂、绍兴三五仪表厂、绍兴磁性材料厂等单位落户阮社。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特批的绍兴酒陈贮中央仓库,选址在云集酒厂阮社厂区内动工兴建。
与阮社三里之隔的柯桥,那时反而被冷落了。
一缸老酒“擎”起一爿天
不知阮社者,戏谑她是“柯桥贫民窟”;知阮社者,每每提起,心中便自豪感倍生:那些看起来破败的老屋,或许是绍兴师专、绍兴卫校的旧址,曾经代表整个绍兴教育的文理科最高学府,偏偏落户小小阮社;那些看起来狭窄逼仄的弄堂,车行不便,却曾走出过章东明、庄文恭这样的人物;那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石桥,古纤道、太平桥、信公桥、籍咸桥,是一段段沉默的历史。
第四医院 50年代主要收治部队伤病员
绍兴县第四医院原为浙江省军区第一疗养院二所,建于1950年8月。1951年6月,由诸暨迁至阮社,更名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卫生厅第二疗养院,院舍采用章东明酒坊旧房改造,当时主要任务是收治抗美援朝志愿军伤病员。
此后,医院几次更名。随着中国轻纺城的崛起,医院逐步搬迁至柯桥笛扬路,设立轻纺城医疗中心。2008年6月,医院与绍兴华宇医院资源整合后改名为绍兴市中心医院,不再保留阮社诊疗区。
石库台门 绍兴独有
阮社有三湾十八溇。湾是指河道的交汇处,有天然的停船便利,湾四周一般都是大台门。阮社的池湾就有章家台门、大夫第、司马第,等等。溇则是为停靠船只特意挖掘的,旧时大户人家为进出方便,常单独出资修溇,修成后便以姓氏命名,如陈家溇、诸家溇、沈家溇。
阮社的台门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拥有独立厅堂的,二是厅堂与厢房相连的,还有的比较小巧,形式像四合院,没有单独厅堂。台门屋宇乌瓦粉墙,全包围结构,砌有石台阶和石门框,显得古朴、庄严、肃穆。台门内一般三至九进,大门、仪门各一进,厅堂一进,加上正屋、后堂杂屋,至少有五进了。大门、仪门之间有明堂或天井,每进屋宇大抵五至九间,虽没有定规,但必是单数。
阮社最多的是石库台门,两扇黑漆的杉木实榀大门,这是稍有资产的人家。如果是六扇或八扇黑漆的竹丝大门,则是官宦人家或书香门第。台门的石库门有独立在外的,也有直接附在房屋墙面的,还有的在屋宇式大门内第二进,甚至进去还有第二、第三道石库门。尽管绍兴人追求简洁、朴素,但是也有严谨的一面,因为旧时社会对门户是很重视的,所以阮社有不少石库门相当精美,完全可以和徽派、苏派的石库门媲美。
阮社建筑的外墙采用青一色的石萧墙,窗户多用石窗。石窗现多见于浙东,起源却是在绍兴,原因是绍兴在江浙是最早开采的石宕的。石萧墙在国内似为绍兴仅有,即使他处有用了石萧墙,也多是石块实垒的。像绍兴这样台门外墙为石萧墙的,毫不夸张地说,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城市。
酒弄堂 黄酒鼎盛时期留下的烙印
阮社许多大户人家,多数靠经营酒作坊起家致富。绍兴人的传统是“在外闯荡赚钱,回乡购地建宅”,房屋建得多了,户与户之间就形成了弄堂。阮社池湾的酒弄堂,就是绍兴黄酒鼎盛时期留下的烙印。
酒弄堂短窄,长不到百米,宽不足2米,两边都是石萧墙。据传,南侧是善元泰酒坊主人的宅第,北侧原为章东明酒坊院落。南侧是三板萧墙,北侧是两板萧墙,但两板的萧墙做得比三板的还高。曾听人说,三板萧墙是做官人家的,二板比三板做得高,是因为富贵不仕,做得高过比邻,有斗气的味道。
阮社老酒 绍兴三大酒乡之一
阮社是绍兴的三大酒乡之一。
阮社不乏好酒,而且是经常出百年老酒的地方。阮社一带的酒坊业主常常把陈酒藏于夹墙密室内。1946年初夏,在阮社章东明酒坊的楼梯下找到一坛百年老酒。时隔四年,亦是在章东明老宅的楼梯下发现一坛酿于光绪初年的地道绍兴陈酒。文化大革命爆发时,红卫兵在善元泰酒坊业主家里抄出七十多坛陈年花雕酒。这些酒如今成了最古老的绍兴酒。
阮社人做酒十分重视质量,专门派人到江苏采购上等糯米,水源取自鉴湖上游,如章东明酒坊酿酒的水源自秋湖石门塘,为保证水源质量,酒坊委托当地一座小庙的庙祝管理,工人们摇着大船取满水后,得到庙祝那里领一支签,一支签就是一船纯正的鉴湖水,好米、好水加上善釀的好手,便有了名扬海内外的绍兴老酒。
绍兴三大酒乡,东浦出名最早,其次湖塘,阮社后来居上,酒坊数量虽略逊东浦,产量却为绍兴之冠。著名记者曹聚仁在《绍兴酒》中说:阮社村到处都是酿坊,满堤都是大肚子的酒坛,一眼看去,显得这是醉乡了。
清代古桥,信公桥
信公桥,位于阮社先锋村,系清代古桥。
信公桥型制为南北向单孔梁式廊桥。桥面用四块石条铺成,桥板侧面镌“信公桥”三字。石梁桥东侧同跨向并接木梁桥,木梁桥上建砖木结构房屋三间,中间一间宽度与石桥梁跨径相同,屋廊名为文昌阁。屋檐与石梁桥平行,使石梁桥成为风雨无阻的廊桥。
信公桥屋廊解放后曾是缝纫铺店面,改革开放后为阮社综合商店办公室,现系柯岩街道先锋村老年活动中心。
(据柯桥发布微信公众号,原标题:《【越地风情】绍兴真正的酒乡其实是这里——快要消失的阮社!》,原作者:叶红 张富春。见习编辑:干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