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饮水思源的意思(用饮水思源的意思写一句话)

频道:家有妙招 日期: 浏览:1245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有名的文学家,庾信出身在一个标准的书香门第,史书记载他的家族是“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意思是从祖宗八代开始都是比较有名的文人,这就厉害了,在古代,能有书读的家庭,本身就比一般人家占有先天优势,而且智商这个东西,也得靠点遗传因素。

庾信从小就聪明,又有机会博览群书,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标准的文二代、富二代,但是上天对他太过恩宠,不仅给他聪明的头脑,还给他魁梧的外表的,据说他身高八尺,腰长达十围,搁在现代,绝对可以在影视剧上秀肌肉力量,演个动作大片什么的。

关键他还有个好老爸——庾肩吾,跟太子、皇帝都走得很近,所以十五岁的庾信进入宫中成为太子萧统的伴读小书童,成了太子从小的玩伴,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后来萧统不幸去世,并没有影响父子二人的美好前程。晋安王萧纲(梁简文帝)被立为太子,庾肩吾任太子中庶子(太子的侍从官,铁杆跟班),主管文书,十九岁的庾信也担任东宫抄撰博士(给太子、父亲负责打打下手,抄抄写写)。

庾信年纪轻轻就达到别的文人一辈子都难以达到的高度,因为从小就顺风顺水,没有经历过多少波折,所以写出来的文章虽然才华横溢,但是文风特别浮夸艳丽,但当时的文人都争相模仿他的文体,毕竟他是成功人士嘛,成功人士说的话、写的文章往往会有更多的人听跟学。他每写一篇文章,都能在京城传诵。

可是南北朝整个大气候就不稳定,人的命运也跟着如浮萍,随时不知道飘到哪里。后来,庾信奉命出使西魏,就在他到达长安(西魏都城在长安)后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死了梁朝的皇帝萧绎,庾信从此有家难回,一是他名声在外,西魏人也知道他比较有才,二是他长期在梁朝的宫廷任职,深受梁朝皇帝的重用,德高望重,一旦回去,可以一呼百应。于是西魏皇帝把他留在长安,反正国都没了,家也难回,不如在新的地方发挥才能,造福一方,在找机会回到南方,没想到,这一呆就是一辈子,官是越做越大。

有人说,他为何不殉国?在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大家都习惯了,忠诚的观念没有那么强。

后来,西魏被北周取代,北周皇帝宇文觉登基后,又是很重用庾信,做了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

庾信能在各个不同的国家与朝代做官,而且能如此顺畅,除了早年在宫中陪太子,熟知官场上的一切规则外,与本身的才学也分不开,如果一个平庸之士再怎么会拍马屁,也不可能赢得那么多皇帝的信任与重用。

庾信通晓旧时的不少典章制度,为政简要清静,不喜欢搞政绩工程,也不喜欢劳民伤财,管辖范围内官民都很安宁。有时不为就是最大的有为,搞形式主义、浪漫主义、花架子,只能让百姓疲于奔命,下属疲于应付。

庾信的作为赢得皇帝的赞许。

然而有家难回,总是会思念,毕竟南方是他的老家,虽然现在梁朝已经不在。当时南方的陈朝与北周互通友好,寄居他乡的南北人士,都允许回归故里。陈朝就请求放还王褒、庾信等十余人,周武帝宇文邕只放还王克、殷不害等人,留住庾信、王褒不肯放。不久后,庾信被征调为司宗中大夫(掌管朝廷礼仪的制定与执行)。

北周武帝宇文邕很喜好文学,庾信更是受到特殊的恩宠礼遇。当时北周诸位王爷都跟庾信有深厚的友谊,估计是北方的那些野蛮民族,对文学功底深厚的庾信非常仰慕,北周王公大臣的墓碑墓志,大多拜托庾信撰写。当时在北周只有王褒与庾信文才相当,其余的文人,没有能比得上他们。

但是庾信身居高位,又备受推崇,他活成了人人想要的样子,可是庾信在夜深人静之时,望着明月,时常感叹:宝宝心里苦啊!

因为他常有思乡之情,便作很多诗词歌赋来寄托情感。

《徵调曲》就是其中一个作品,《徵调曲》一共六首,第六首中写道:“黎人耕植于义圃,君子翶翔于礼园。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意思是吃到树上结的果实,便想到了结果实的树,喝到河中的水,便想到了河水的源头。这就是成语“饮水思源”的由来。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

庾信身处异国他乡,虽然过上了每个文人都想要的生活,但毕竟不在故土,自己的文才本领都是在自己的家乡习得,每次写起文章,总能想起在故乡学习读书的事情,那里有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风景,熟悉的家人。他始终都没能回去,最后在六十九岁的时候病死,北周外戚杨坚(后来的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后,庾信的儿子庾立世袭爵位。(如果你喜欢我的作品,请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