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我是怎么来的(我是怎么来的教案)

频道:科普故事 日期: 浏览:1246

文|生生

来源|绘懂你


狼成群,虎独行


如果你留心观察过身边成功人士的人生轨迹,其实不难发现,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段踽踽独行的岁月


作为一名咨询师,有幸能够深潜进人心之中,也幸运的见识过无数张面具下的真容


职业的原因总让我不自觉地去观察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他的表现和特征,或许一经深究,都别有含义



01

前不久,与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闲谈饮茶


杯盏间,那个沉默寡言的少年如今已是风度翩翩,谈吐儒雅随和,逻辑清醒,颇有领袖气质


一问才知,去年他就已经踏足某上市公司的高层,可谓风生水起


我与他又聊了些陈年旧事,宾客尽欢之后,两人便各自离开


回家路上,我不禁想起,曾经无比内向的他,竟是一点影子也看不着了


当年还有不少同窗怀疑他患有自闭症,不愿与他玩耍,若是今日再相逢,谁是英雄?一目了然


回到家里,想起上次看过的一篇报道, 在全球范围内有接近70%的成功人士都来自于话少的内向者,像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股神巴菲特


而在2018年耶鲁大学的一项心理研究中也发现, 人格特征当中的内向性与情绪智力和推论社会心理现象的准确率成正比


疑问慢慢浮现,难道说内向的人的确更容易成功?


接着往下看



02

接触过心理学的朋友想必对卡尔荣格并不陌生


也是他将人格分成了 外向型 内向型


它们分别对应着生活中活泼开朗和沉默寡言的两类人群


两种性格并不存在直接的比较关系,就比如小时候,特别安静的孩子,老师会鼓励他多说话,勇敢一点,而特别外向的孩子,老师则会严加约束


在中国社会,折中才是主基调。所以我们也很难去评价哪一种性格才是最好的


只能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来看待二者,但基于我的职业经验和人生阅历


我会给出一个相对主观的答案,内向的人,并不简单


首先,一个人为什么会内向,排除疾病的干扰,那无非就两种答案


第一,对当下身处的环境感到陌生,无所适从,所以干脆闭嘴,用发呆来过度


第二,受到的教育远超同龄人,已然懂得言多必失的道理,对他们来说,倾听比表达更为重要


通过观察和思考,构架出整体局面,最终做出一针见血式的决策


这也是为啥,学生年代那会儿,班级遇到些困难,总有个沉默寡言的“大神”会站出来搭把手,轻松解决问题


狠狠地刷一波存在感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也是如此,根据他的自传,能看出他是一个相当内向,但精神活动丰富的人


所以他才能够在发布会上侃侃而谈,圈揽全球粉丝


到这我们大概能够推断出,那些平日里不太爱说话的人,其实他们并不一定是缺乏社交技巧


可能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开始一场没有意义的交流



03

再说回外向型人格,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中总会碰到很多外向的人,或许我们自身也是属于外向型


他们会为自己的能言善辩感到骄傲,和谁都能够成为朋友,自来熟便是最为贴切的形容


但如果你跟外向的人保持一个长期联系,有可能在他遇到人生低谷时,你会发现,他的承受能力远没有外表那般充满生命力


英国人格心理学家艾森克曾提出“唤醒理论”


大意为: “我们可以得知相对于话多的人来说,话少的人有更为准确的信息识别和筛选的能力”


换而言之,当你尝试与内向者沟通,却碰了一鼻子灰时,那么对方大概率是识别到你接下来要说的话,全是废话


真相总是刺耳,如果你有这样的遭遇,也请不要介怀


交朋友或者求偶,都需要找到合适的人,强行去掰开和改变一个人,是不可能成就一段关系的


最后不妨再想想为什么全球近70%的成功人士都是内向型呢?


当普通人还在抱怨环境,还在无所事事,还在进行垃圾社交的时候


那些旁人眼里“有病”的人,已经按下了所谓的表达欲,用更多的时间去沉淀,但向内求


也正如此,在做出决策时,才能够清晰分明,找到利益最大化的角度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