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逃出俱房间(密室逃脱100个房间下第13关)

频道:科普知识 日期: 浏览:1252

题解

关门捉贼。捉:捉拿,捕捉。贼:盗贼。狡猾的盗贼进屋偷东西,要关上门使其无路可逃,才能人赃俱获。此计中的“贼”一般指为数不多而机动灵便的小股敌人。在军事上指对那些行动诡诈,出没无常的小股敌人,采取包围歼灭的计谋。

原文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注释

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剥》。剥卦为坤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岳,故卦名曰“剥”。“剥”,落也。剥卦的卦辞说:“剥,不利有攸往。”意思是说:当万物呈现剥落之象时,如有所往,则不利。此计引此卦辞,是说对小股敌人要即时围困消灭,而不利于去急追或者远袭。

译文

对弱小的敌人,要加以包围、歼灭(如果纵其逃去而又穷追远赶,那是很不利的)。这是从剥卦卦辞“剥,不利有攸往”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按语

捉贼而必关门者,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诱也。贼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

注释

逸:逃亡、跑掉、隐藏。逸者不可复追:逃走的敌人不可再追。 《李卫公问对·卷上》:“法曰:佯北勿追。”又:“奔北不追,则敌有谋矣。”这里仅从避免中敌埋伏而言,实际上,古代兵家都是主张跟踪追击的。如:《吴子·料敌》:“众来则拒之,去则追之,以卷其师,此其势也。”贼者:这里是指诡计多端的盗贼。奇兵:使用偷袭战术的部队。《百战奇法·奇战》:“凡战所谓奇战,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游兵:机动灵活的游击部队。

译文

捉贼所以必须关门,不是怕贼逃走,而是怕贼逃走后被别人去加以利用。并且,对逃走的贼不可再追,怕他是诱兵之计。所谓贼, (从军事上说)是指突然来袭、出没无常、诡计多端的敌人。他们是要疲劳我方,以便实现他们的企图。兵书《吴子》写道:“现在让一个要拼命的贼,隐藏到广大的原野里,纵然派出一千人去追捕他,人们也会视而不见,顾虑重重。这是为什么呢?是怕遭遇突然袭击而受伤。因此只要有一个人不怕死,他就可使一千个人恐惧。”追赶盗贼这事,如果盗贼发现还有逃脱的机会,他必然拼死格斗;如果截断他的去路,盗贼就非被擒住不可。所以,对付弱小的敌人,必须包围、歼灭。如果办不到,暂时任他逃走也未尝不可。

传世典故

古代兵法十分重视关门捉贼之计。《孙子兵法·谋攻》说: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大意是: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分散敌人。《尉缭子·制谈》:“一夫仗剑于市,万人无不避之者。臣谓非一人之独勇,万人皆不有也,何则?必死与必生固不侔也。”大意是:一个亡命之徒持剑冲入集市,万人无不躲避他。我认为并不是唯独他勇敢,大家都不如他。为什么呢?因为不想活命和希望活着,本来就是不相同的。孙子所说的“十则围之”与 “小敌困之”的意思基本一样。《尉缭子》所说的众人不惹亡命之徒,说明追寇勿迫、围歼则胜的道理。

战国后期,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赵国。秦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受阻。长平守将是赵国名将廉颇。他见秦军势力强大,不能硬拼,便命令部队坚壁固守,不与秦军交战。两军相持两年多,秦军仍拿不下长平。公元前260年,秦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用离间计让赵王怀疑廉颇。赵王中计,调回廉颇,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到长平与秦军作战。赵括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主张与秦军决战。秦将白起起初有意让赵括尝到一点甜头,使他的军队取得几次小胜。于是,赵括果然得意忘形,派人到秦营下战书。这下正中白起的下怀。开战前,他分兵几路,抄赵括的后路,隐秘地形成对赵军的包围。第二天,赵括亲率四十万大军,来与秦兵决战。赵括因秦军几次交战都打输了,志得意满,哪里知道敌人用的是诱敌之计。他率领大军追赶假败的秦军,一直追到秦垒。秦军坚守不出,赵括一连数日也攻克不了,只得退兵。这时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后营已被秦军攻占,粮道也被秦军截断。秦军派精骑五千突入赵营,将赵军分割为两块,分别全部包围起来。一连四十六天,赵军绝粮,士兵杀人相食,赵括只得拼命突围,白起已严密部署,多次击退企图突围的赵军。最后,赵括中箭身亡,赵军大乱,可叹四十万大军都被秦军杀戮。这个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在真正的战场上,一下子就中了敌军“关门捉贼”计,被秦军断绝后路,如同瓮中之鳖,只得坐以待毙。赵国损失四十万大军,从此一蹶不振。

用计锦囊

关门捉贼是实现歼灭战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全部或大部杀伤敌人,彻底剥夺敌人的战斗力。在实施过程中,事先布下一个口袋阵,等敌人进入口袋后,堵其退路,扎紧口袋嘴,是常用的一种方法。紧紧包围住敌人的驻地,不准其逃跑,聚而歼之,也是一种方法。但不管哪一种,都要注意“关门”之后,部署兵力准备打援。此计先“关”后“捉”。 “关”法百种,“捉”法千样。“关”有早关和晚关、急关和缓关、明关和暗关。 “捉”分惊捉、疲捉、诱捉、困捉、斗捉。确定哪种“关”法和“捉”法,要根据敌人的情况和具体环境而定。

含义

关门捉贼之计有以下几个含义:

一、“关门”的地点既有利于全歼敌人,又有利于我集中优势兵力。

二、关弱不关强。关门所捉之“贼”一般是弱敌。如果强贼围在“屋”里,一定会把家里闹得天翻地覆、墙倒门破。

三、关牢大门。“贼”在被关在“屋”里之后一定会拼死抵抗,而大门肯定是其重点突破的目标。如果关门不牢, “贼”会撞开逃走,岂不前功尽弃?四、抓准时机。无论是“关门”还是“捉贼”都有个时机问题。正如 《兵法圆机》中说: “盖早发敌逸,犹迟发失时。”要把“关门”和“捉贼”的时机把握准,这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策

对付关门捉贼之计,可采用如下防范对策:

一、先探虚实。在同敌人作战之前,要详细准确地探明敌人的虚实,然后才能进入战地,这样才不致因情况不明而误入敌人的包围圈。这里特别强调了知战之地,知战之日的重要性,探清虚实可用“打草惊蛇”之法,也可使用间谍侦察。

二、留有退路。“狡兔”尚且有“三窟”,以便于逃避灾祸,何况我们对敌作战之时呢?那就更要多准备几条退路。一旦情况紧急,便可以找到退逃之路。在拟定作战方案时,一定要准备上、中、下三策,往最坏处打算,往最好处努力。

三、及早回头。如果万一误入敌人的埋伏之内,就一定要及早退出,千万不能陷入过深,不能自拔。及早回头的决心来自于对敌情的准确判断,而对敌情的准确判断又来自于对敌人的敏锐观察。只有对敌人的一举一动,都了解清楚才能尽早发现敌人的意图。

用计范例

黄巢关门捉贼

唐朝后期,政治愈加腐败,人民苦不堪言,只有反抗才能生存。当时,农民起义纷起,而黄巢义军则是其中实力较强的一支。黄巢义军纪律严明,深得群众的拥护。义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穿州过县,犹入无人之境,不费吹灰之力,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在京城人民的夹道欢迎中从春明门进入了长安城。黄巢入京以后,做了大齐皇帝,改元金统。此时,僖宗逃到成都,召集旧臣商量反扑。他们训练士卒,补充武器,调集军队,积极准备反攻;又千方百计暗中收买黄巢手下的将领,唆使他们叛离;又派使臣请沙陀(西突厥别部)李克用部增援,共同对付起义军。公元881年5月,唐军的军事部署已经完成,形成了对长安义军的包围圈。

这时,黄巢派尚让进袭凤翔(今陕西凤翔)。唐将郑畋事先伏兵要隘,自带诱兵,出阵高冈。尚让以为郑畋不懂军事,就率兵进攻。哪知刚到龙尾陂,唐朝伏兵突然杀出,将义军截击成数段。尚让一看上当,只好退军,但已损失过半。凤翔一战,唐军得胜,并乘胜追击尚让。尚让带领残兵败将撤回长安,禀报黄巢凤翔失败经过。此时唐军已集于长安城下,形势很危急。黄巢与诸将分析了唐军的阵容之后,即定下了以退为进、“关门捉贼”的策略。于是黄巢突然于五月初六向东退出长安,露宿于坝上。唐军程宗楚、唐弘夫、王处存等率军杀进城去。入城的官军,看到城内早已没有一个义军了,就松弛下来,大肆抢劫财物、强奸妇女,尽情享乐,把个长安城闹得乌烟瘴气。当天半夜,义军迅速回师,衔枚急走,直趋长安城,义军在孟楷率领下,人人争先,奋勇冲杀。而官军士卒,金银财物满袋,包袱沉重,哪里顾得上打仗。此时,城中的诸军如同瓮中之鳖,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都统程宗楚等人,半夜突闻黄巢义军进城,慌乱之中不分东西南北,无法召集、指挥士卒,只得单枪匹马,与义军部众鏖战,最后力不能支,被义军杀死。长安城又回到黄巢义军手中。

梁红玉击鼓围金兵

宋朝皇帝徽宗和钦宗被金兀术俘获,解往金国。宋高宗南渡,建都临安。金兀术乘机挥军过江,要一举把宋朝灭掉。他发动几十万雄师,兵分两路,一路进攻江东地区,自己则率军向江西地区进发。兀术军渡过长江,势如破竹,陷临安,破明州,却捉不到高宗。高宗此时已逃往临海之温州了。兀术以战线拉得太长,恐怕深入后,被宋军拦腰截击,便迂道回军北返,十万大军逼近常州镇江一带,准备渡江。当时镇守东线的是宋将韩世忠,他早就料到金兀术会走这条路,已布置好攻守计划,准备来一次拦江截击。虽然他手下只有八千精兵,但部署周密,沿江封锁,令敌人插翅难渡。这天,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陪着韩世忠到金山察看地势。她认为敌军声势浩大,只宜智取,不可力敌。宋朝军队不与金兵正面交战,他们尽量利用埋伏,并用“火箭”攻打敌人。梁红玉亲自挥旗击鼓,指挥士兵作战。韩世忠率领战船,在瓜洲口扎好水寨。这边刚刚布好阵势,探子就飞速来报:“金兀术带兵渡洪江口了。那就是金兀术带领的五百条战船。”韩世忠听到金山那面传来的一通鼓声,立即指挥水军,扯帆迎敌。韩世忠听着鼓声,指挥战船,变化成人字队形,且战且退,转眼间便隐进了芦苇荡里了。金兀术一看,连忙带着金兵跟在后面,紧紧追赶。梁红玉站在金山顶上,看得一清二楚:金兀术已经中计,追进了鲇鱼套芦荡。她随即把令旗一招,敲起三通鼓。随着震天动地的鼓声,只见芦荡里事先埋伏好的战船,如同离弦的箭一般,“嗖嗖”地都飞了出来。梁红玉平时十分注重操练水军。宋军个个都惯熟水性,有的钻进深水,用凿子把金兵的船底打通;有的拦住敌船,用火箭、火炮,猛轰金兵,对金兵形成了“关门捉贼”之势。金兀术的十万人马,一下被打死、淹死、伤了一大半。这场由梁红玉领导指挥的战役,是中国军事史上一场战绩辉煌的大胜仗。

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两个割据势力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1351年,以刘福通为首的元末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在刘福通起义影响下,长江、淮河流域广大地区农民纷纷起义。当时,南方各个割据集团中兵力最强、势力最大的是占据江西和两湖大部地区的陈友谅,其次是建都平江(今江苏苏州)的张士诚。朱元璋根据谋士刘基的建议,确定了先陈后张,统一江南,然后北上灭元,统一全国的方针。正当朱元璋准备攻打陈友谅之际,陈友谅也积极策划消灭朱元璋。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在中国水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战前后历时四十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从双方兵力对比来看,陈军号称六十万,朱军仅有二十万;陈军的战船大多是新造的,形体高大,装备精良;朱军的战船主要是收编和缴获的,以小船居多,但机动灵活,进退自如。两相比较,陈军占居优势。但交战的结果却是朱军以劣势兵力战胜了优势兵力的陈军。朱元璋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署得当,指挥正确。朱元璋在进入湖口之初,就在武阳湖与鄱阳湖、长江与鄱阳湖各隘口,层层派兵扼守,一则切断陈军归路,二则限制陈军兵力展开,阻止其发挥兵多舰大的优势,然后,集中兵力,逐次打击陈军。陈军战船高大,稳定性好,载兵多,可以居高临下地打击朱军,但其致命弱点是机动性差,加之又联舟布阵,这就更加不利进退了。朱军船小,机动性好,便于灵活地打击陈军,但有佯攻困难,不耐冲击,难于正面突防等弱点。针对这一情况,朱军采取扬长避短,以长击短的战法,先是以分队多路进攻,连续突击陈军,后又火攻破敌,充分发挥火器作用。在康郎山水域一战,毁陈军大舰数十艘,首战告捷;湖口一战又毁陈军大舰数百艘,使陈军大部就歼。关门捉贼是对敌采取四面包围,一举全歼的战法。朱元璋在这次战略决战前就关死了鄱阳湖战场的北大门,并在侧翼部署了重兵,防止陈友谅逃跑。陈友谅则以为自己兵多、船大,盲目地与朱元璋决战,根本没想到后路,结果战败后走投无路,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