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儒林外史匡超人(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人物形象)

频道:家有妙招 日期: 浏览:1223

鱼羊史记 . 看新鲜的历史

撰文:刘樱姝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01 .


《儒林外史》是清朝人吴敬梓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写成的一部关于儒林人士的大作。 书中塑造了儒林各色人物,由里到外全面展示了封建科举制度,深挖了人性在科举制度下的扭曲与异化。 其中匡超人被认为是被封建科举制度污染了的单纯青年,但细品其堕落的经过,会发现这个锅并不该“科举制度”来背。


匡超人出场时是一个落魄杭州的穷苦青年,年方二十二岁,以给人“拆字”为生。马二先生在城隍山吃茶时偶然遇到他,而匡超人当时正在看马二先生刚编辑出版的科举参考读物《三科程墨持运》。遇到自己的读者,当然会多看几眼,于是马二先生和他搭话。 当马二了解到青年人是个好学之人后,立刻解囊相助,送他十两银子,不但能资助其还乡,还有了做生意的本钱。


临行时,马二先生发自内心地嘱咐匡超人:“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在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这话成为马二先生被诟病的话柄。 在隋唐之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确实是贫寒子弟逆袭人生的唯一途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虽然录取率不高,但有路总比没路强。马二先生的这番肺腑之言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并无差错。 古人提倡“百善孝为先”,科举制度之前对人才的选拔就是靠“举孝廉”(匡氏后来亦靠孝行美名)。“孝”在《孝经》上的释义为:“显亲扬名”。马二先生也引用此话告诫后生“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


年轻的匡超人很听马二的话,回到乐清老家后,极力孝顺生病的父亲,同时不忘读书。“每日四鼓才睡,只睡一个更头”,然后杀猪磨豆腐做生意。 日日如此,他的学业在长进,老父心情渐好,生意也走上正轨。在待人接物方面,匡超人也十分得体,招人喜欢。 可以说,此时的匡超人就像是个能量十足的“超人”,且不失农家子弟的淳朴风范。



#02 .


也是因为匡超人从里到外释放出的正能量,让他不久之后就遇到了贵人。 有次家中失火,他将家人安顿到寺庙后,仍不忘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奋发读书。正好遇到李知县路过,见此情景,对勤学之人产生敬意,有意提拔。 匡超人以小本生意人的身份考中了秀才,算是“进了个学”。他“进学”主要是靠“孝行”的加分项,博得了知县、学道的赏识。匡老爹临终时对儿子进行了一番“不忘初心”的告诫:“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我看你在孝弟上用心,极是难得,却又不可因后来日子略过得顺利些,就添出一肚子里的势利见识来,改变了小时的心事。”


匡超人因官事前往杭州躲避。在杭州,他托马二先生的关系在文瀚楼编辑科举参考书,六天赚银二两。他靠知识赚钱,比之前杀猪磨豆腐的买卖不知强了多少。他因学问还结识了一帮不入流的当地名士:景兰江、支剑锋等人,经常作诗会友吃席。


再度入杭州的匡超人已不是当初那个靠拆字谋生,衣食不饱的底层人士了。他此时生活得优哉游哉。有次和朋友们讨论:像赵爷那样当个子孙满堂的布衣好呢?还是像黄公虽中进士但儿女全无好?匡超人这时的想法是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他宁愿像赵爷,中进士不是必选项。 友人景兰江也推崇赵爷,认为如果说中进士是图“名”,那赵爷这种会写诗的也博得了不少知名度,不也是曲线求名吗?这让匡超人“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也促使他第一次对“名利”进行深入思考。


如果说在遇到潘三之前,匡超人可能还做着当名士的“求名”美梦,但潘三带他尝到了“利”的甜头后,匡超人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发生了变化。


潘三和匡超人同乡潘保正是兄弟,潘保正一向认为匡超人是个富贵命,对他青眼相加,让他来杭州投奔自家兄弟。潘三是个布政司的吏员,靠诉讼官司赚得盆满钵满。 他江湖气重,看不起读书人的酸迂,因此劝说匡超人不要和名士们“混缠”。第一次和潘三见面,匡超人就见识了潘三的赚钱手腕。 他帮写了一个“婚书稿”,就得了二十两银子,这比批三百篇文章赚二两银子来钱快多啦!于是匡超人下定决心和潘三混,“潘三一切事都带着他分几两银子,身上渐渐光鲜。”在银子的滋润下,他对昧良心的事越干越得心应手,对那群清高的名士们表示不屑,来往渐少。



#03 .


潘三重义气,待匡超人确实不错,还帮他寻了门好姻缘,“生了个女儿,夫妻相得。”后来他又考上贡生,已有了在故乡“挂匾、树旗杆”的资格。这时潘三被人告发了,他怕受牵连,赶紧把老婆送到乡下,自己跑路了。


这次他来到京师,找到恩师李给谏(以前的李知县)。李看匡小子有前途,要给他提亲。匡超人隐瞒已婚,娶了李大人的外甥女,而且还自我安慰“戏文上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 他已忘却匡老爹那番寻亲事“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的遗言。之后的匡超人继续朝着面目可憎的方向发展。还没参加考试,就已经摆起官架子,牛皮吹得面不改色心不跳。 当妻子去世后,他开始搞什么诰命,画上凤冠霞帔的像,把众人忽悠得“眼花缭乱”。当故人潘三想见他“叙叙苦情”时,他一派冠冕堂皇的话回绝,无半点人味儿。当朋友们说到编撰参考书的事,他诋毁与他有恩的马二先生,吹嘘自己的选本才是名播天下。


至于匡超人的前途是不是真像他牛皮吹的那样当了三品官的老师,书中没写。可匡超人从一个淳朴的乡村青年跌落到一个油腔滑调的吹牛货,就如一股清泉变成了一潭浊水,令人不禁扼腕叹息! 匡超人堕落的原因不能单纯归于“科举制度”害人,这和他个人的修为有关。他是个对改变命运极具野心的人。 在逆境中,他读书与尽孝两不误,因为孝行也是改变命运的敲门砖,他也确实从中获利。当生活步入平顺后,他便忘却读书人的初心,开始对名利不择手段地追求,无论是帮潘三捞钱,还是攀富贵隐瞒婚史,都是朝求名逐利进军。


推荐阅读:

中山靖王,果真生了120多个儿子,史官漏记了关键二字

他战功赫赫,却惨遭活刮剥皮,人皮还送给其女儿作纪念

诡异的饭局:皇帝赐宴却不给筷子,重用或赐死就在这一刻决定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