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理论骈文(理论骈文电子书在线阅读)

频道:家有妙招 日期: 浏览:1226

       骈体文,也叫四六文,是以对仗、声律、用典为特点的一种文体。 南北朝时,骈文一统天下,独占鳌头。唐、宋时期,是骈文的衰落期。以韩、柳、欧、苏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涌现,以及儒家正统的确立, 散文开始取代骈文。这种情况到了明、清得到了全面改善。

       其中清初是非常关键的时期,由于吴绮、陈维崧的大力创作,加上李渔、黄始等人又编纂了十三种骈文选集,带动了以江、浙为主要阵地的骈文创作浪潮,终于在清中叶的乾嘉时期,迎来了全面的兴盛。 不仅数量多,质量高,文学总集数量大增,骈文的地位也开始上升,迎来了骈文自觉的时代。

《文选》书影,中国第一部文学总集,有《文选》书,秀才足的美誉

      

       骈文作为一种与散文相对的文体,在六朝达到了它的顶峰,当时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用骈文写成的。到了唐朝安史之乱后,韩愈、柳宗元便开始了古文运动,大力创作散文。宋朝建立后,在韩、柳的影响下,又有欧阳修、苏轼大力扶植散文, 骈文就主要应用于公案奏牍了 。元朝的骈文没有新意,应用也不广泛,骈文持续衰落。明朝由于复古思想严重,骈文也以临摹抄袭《文选》为主。

       虽然如此,但也为骈文的再次兴盛奠定了基础。因为《文选》一书中就有大量骈辞俪句。当时文人注释、搜集、编纂《文选》称为风尚。如陈与郊的《文选章句》、胡震亨《续文选》等。这些书目的编纂,都推动了骈文的兴盛。 到了明朝末年,几社领袖陈子龙已经不再主张废除骈文了,甚至还推广六朝的文体,骈文开始出现抬头的趋势。

       清朝初年,文坛上继续明末的发展趋势,但已经有了新的转变。吴绮、陈维崧的骈文创作,新意十足。 此时骈文由明朝的雷同化到清朝的个性化,由明朝的通俗化到清朝的雅致化发展。 其中吴绮的创作注重感情的抒发,避免盲目的堆砌典故,自然流畅。而陈维崧的骈文则结合自身经历,融进了明末清初的文人心态。二人风格迥然不同,各有千秋,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而在骈文选集的编纂方面,李渔、黄始等人编纂了十三种骈文选集,贡献巨大,其中李渔的《四六初征》、黄始的《士林启隽》尤为著名。从这些骈文选集来看,清朝初年的选集以实用性为主,主要目的是为才子们提供可以学习范文,因此也造成了模仿抄袭的创作风气,并没有自觉的艺术追求。从 创作地域 来看,清初作家多分布在江、浙、徽一带,山东、河南较少,而云、贵、两广等其他省份几乎没有名家,可以看作是对六朝江南骈文的对接。

       六朝时期,衣冠南渡,中原地区的文人被江南的山水吸引,诗兴大发,骈文才彬彬大盛。而当时的江南地区,正是清初的江浙一带。 文人们终于在骈文的诞生地,再度聚集,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骈文革新运动,并一直延续到清末,从《国朝松江骈体文见》、《国朝常州骈体文录》等的编纂来看,具有十足的地域特色。

      

       清朝初年,考据学派开始萌芽。 一方面,他们强调文学的本源,注重追溯历史和典故。那么骈文的注重典故,就受到了考据学家的青睐。 另一方面,由于考据的需要,考据学家需要长时间钻研古代的注、疏。而古书的注多完成在两汉时期,古书的疏大多完成于六朝时期,而两汉六朝正是骈文形成的重要时期。

       考据学又被成为汉学,与宋朝的理学是敌对关系。宋朝理学家选择散文,而在考据学家看来,骈文是一种更古老的文体。 前面提到,骈文创作者多为江、浙作家,可谓在空间上与骈文吻合。那么考据学派的支持可以认定,在时间上与骈体文对接。因此,骈体文的萌芽也就不足为奇了。

顾炎武画像,乾嘉考据学派开创者

       此外,明清易代的特殊历史环境,也与六朝骈文盛行的历史环境相同。六 朝时期,衣冠南渡,与清初一样,催生了大批的国痛家亡的文人,文人在感情上处于失落低迷的状态,自然要通过文章来宣泄。 而骈体文恰恰是一种抒情性较高的文体,比如六朝时期的《别赋》、《恨赋》、《哀江南赋》都是伤感离别之作。清初黄始在编订骈体文集时也强调: "元子称诗之流二十有四,而皆本乎情。四六之作,殆合理与情而兼致之欤?" 就说明了骈文重情的特点,符合当时文人的口味,自然恢复了勃勃生机。

       骈文重词采的特性,也吸引了当时的文人。由于宋、明文章都有意追求枯瘦,这种文风已经统领文坛五百余年,就受到了当时文人的抛弃。孙治在《四六初征序》中就说: "若宋元以来,则尘饭土羹。" 同时代的陈维崧则更是将骈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说: "开府《哀江南》一赋,奴仆《庄》《骚》,出入《左》、《国》。" 更是将庾信的作品提升到了与《庄子》、《离骚》、《左转》、《国语》的同等高度。开拓之大,令人咂舌。

       虽然明清易代催生了大批的失意文人,但是也正因为清朝的建立,恢复了战乱时期的经济,天下又回归暂时的稳定,从当时书坊的数量大幅增多就可以得到印证。当时的书坊大多是私人商家,他们编纂选集,可以为学子们提供学习文章,并从中赚取利润,如李渔、周之标等人就是当时著名的出版商。据今人统计,仅就南京一带,书坊就有九十家左右。书商们在金钱的驱使下,在出版图书时,还邀请名人作序, 如李渔的《四六初征》就邀请了当时的内弘文院侍读学士方孝标作序,使得此书风靡当时,学子们争相购买。

清初著名出版商与作家——李渔画像

      

       清朝乾嘉时期,是骈体文的全面兴盛时期,此时的骈文文集如雨后春笋,不胜枚举,如:许裢的《六朝文絮》、李兆洛的《骈体文钞》,张寿荣的《后八家四六文钞》、曾燠的《国朝骈体正宗》、彭云端的《宋四六选》等。并且还出现很优秀的骈体文论著,如陈维崧的《四六金针》、孙梅的《四六丛话》等等。 从这些文集、文论的编纂和创作来看,正是在清朝初年的指挥下,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自李商隐以《四六甲集》命名骈文后,四六变成了骈文的专指。清朝初年也是如此,以"四六"命名的文集超过五分之四。 但乾嘉时期的选本很少以"四六"命名,以"骈体""骈文"命名者占据了八分之七,这体现了文体意识的转变。

《四六丛话》书影

       自韩、柳古文运动后,骈文地位一落千丈。但到了清朝,文人们便自觉的提高骈文地位,出现了骈文自觉的现象。 如清初的陈维崧就认为,《周易》中有阴、阳相对,所以骈偶符合自然。 此外,他还在古代典籍中找出了很多骈句,以此证明骈句存在于上古文体。

       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清朝中叶,并在阮元那里就更加激进。在他看来,古文家之所谓"古文",就是"直言之言",根本就不能算做文学作品,算作文学作品的只有押韵和排偶的文章。他说: "帷以单行之语,动辄千言万字,不知此乃 古人所谓直言之言,非言之有文者也。"

骈文大家陈维崧画像

       由于清初编纂了大量的选集,有效的保存了由于战乱,散乱民间的各种古籍。因此清代中叶不仅创作骈文的作者极多,而且种类十分可观。产生了多种流派,如常州派、宋四六派、自然派、博丽派等。

       自然派。代表有毛奇龄,骈散混用,雄浑道炼。还有纪昀,他是著名学者兼小说家,其骈体情文并茂。博丽派。代表有陈其年,博丽不伤于板滞。还有袁枚流丽生动,喜欢议论。常州派。代表作家有洪亮吉、孙星衍等。当然最著名的是以汪中为代表的六朝派。

       清朝的骈文不仅种类繁多,除了奏章等军国大事外,都可以用骈文书写,也正是由于清初文人的大力开拓。 清初文人集会较多,大家应用骈文互相场合,通信往来,极大的拓宽了骈文的应用领域。这种思潮影响到清中叶,甚至应用在小说创作中,如《红楼梦》、《聊斋志异》,常常用骈文写景抒情。 甚至现陈球的《燕山外史》,是一篇长达三万一千字的骈文小说,大大拓宽了骈文应用的领域。

《燕山外史》书影,中国第一部骈文小说

      

       清朝骈文虽然兴盛,但并不是凭空产生。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宋朝改变了唐朝诗赋取士,以经义八股取士,明清又延续宋朝政策,使得骈文创作者大为减少。 此外,在韩、柳、欧、苏等古文家看来,骈文就是离经叛道,创作骈文更是不务正业。加上"文以载道"观点的提出,更加让骈文失去了市场。但是到了明朝,由于复古思想的影响,骈文开始抬头。在当时文人看来,骈文与散文一样,都是一种文体。

       清朝初年,延续了明朝末年的思想,虽然创作者少,但骈体文总集的编纂显示了很好的趋势。这些总集虽然以经世致用为主,理论研究较差,但这些都为清朝骈文的自觉奠定了基础。 此外,朝廷不单以经义取士,也促进了骈文的繁荣。清代骈文自觉,以作者多、数量大、质量高为表现。此外骈文研究、编纂、理论也十分可观,并且取得了骈文自觉的重大成果。对中国古代两千年的骈文发展,作了一次大总结。

      

       参考文献:

       《骈体文钞》

       《四六法海》

       《唐宋八大家文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