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什么意思(麻豆是啥)
你认识下面这两张图里的物种吗?
一种植物与一种动物,它们之间有何共性?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左侧是荷兰豆,右侧是荷兰猪,共性是名称中都带有「 荷兰 」二字。
既然如此命名,想必它们都是原产自荷兰的物种了?
完全不是。
荷兰豆和荷兰猪的原产地与荷兰没有任何关系。
它们的名字与荷兰有关,是荷兰黄金时代繁荣贸易的功劳。
17世纪前后是荷兰的黄金时代,那一时期,经过荷兰的全球贸易,原产自东南亚地区的荷兰豆到达了中国东南沿海,原产自南美洲的荷兰猪抵达了欧洲大陆及世界各地。
荷兰豆的原产地存在争议,有东南亚的泰国和缅甸地区、地中海沿海和西亚地区、高加索南部和伊朗地区等多种说法。
不过,一般认为,荷兰豆在泰国、缅甸一带很早就有种植( 那时还不叫荷兰豆,只当作是豌豆的一种 ),后来被欧洲商船带回到地中海区域种植,又从地中海传入了欧亚大陆内部。
但荷兰豆并非是通过这条路径传入中国的,而是经由国内海商和荷兰商船将种子带到了东南沿海。
17世纪,荷兰人凭借强大的海上舰队和贸易实力,以巴达维亚( 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为核心,控制了整个东南亚和南洋地区的海上贸易。
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汇聚于此,荷兰豆自然也包含在其中。
前往南洋经商的闽南、潮汕等地的商人,在贸易中将这种特别的豌豆带回了家乡,并称呼其为荷兰豆,原本不种植豌豆的闽南地区也开始有人种植荷兰豆。
这只是小范围的物种引入,荷兰豆在中国的较广泛种植得等到清代乾隆、嘉庆时期。
荷兰豆(学名:Pisum sativum Linn.),蝶形花科豌豆属植物,一年生缠绕草本,高0.9至1.8米,除了荷兰豆,还有蜜豆、小寒豆、淮豆、麻豆等多种称呼,可用来食用,一般以食用嫩荚为主。
据乾隆年间《台湾府志》记载:
「荷兰豆,种出荷兰,可充蔬品煮食,其色新绿,其味香嫩。」
嘉庆年间广东人刘世馨在《粤屑》一书中也提到:
「荷兰豆,本外洋种,粤中向无有也。乾隆五十年,番船携其豆仁至十三行,分与土人种之,.......。豆种自荷兰国来,故因以为名云。」
此后,荷兰豆在中国开枝散叶,逐渐成为了常见的食用蔬菜。
荷兰豆的故事并未到此结束,还有非常有趣的一点要特别说明。
荷兰豆在中国被称为「 荷兰豆 」,可在其他一些地区并非这么称呼,乃至是恰恰相反。
在外国,尤其是英语国家,荷兰豆时常被称为「 中国豆 」。
荷兰豆的荷兰语写法为「 peultjes 」,在英语中一般写作「 snow peas 」( 直译为「雪豌豆」 ),然而很多人习惯于称它为「 chinese snow peas 」( 中国雪豌豆 )或「 chinese peas 」( 中国豆 )。
为什么要在「 雪豌豆 」前面加上「 中国 」一词呢?
这一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欧洲商人在将荷兰豆从东南亚带回欧洲时,人们知道这种豌豆是从东方带回来的,但大多数人对东方的了解仅限于知道中国和印度的存在,因而便称呼其为「 中国豆 」。
这是荷兰豆的命运。
另一个物种荷兰猪,命运则与荷兰豆不同。
荷兰猪的学名叫豚鼠,这种外表呆萌的可爱动物生存历史非常悠久。
豚鼠(学名:Cavia porcellus)又名天竺鼠、荷兰猪,英文名为「Guinea Pig」(几内亚猪),无尾啮齿动物,身体紧凑,短粗,头大颈短,有小的花瓣状耳朵,位于头顶的两侧,小三角形嘴。取食植物叶子,根和块茎,具有社会性,可群居。
图片来源:Pexel
早在公元前5000年,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 今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等国 )的土著部落便已有饲养、驯化豚鼠的传统。只不过,那时候不是将豚鼠作为宠物,而是作为食物。
后来,豚鼠除了作为食物,还逐渐成为安第斯地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在各类艺术作品中,都有它的身影出现。
在秘鲁和玻利维亚,曾出土过约制作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间的豚鼠雕像。生活在秘鲁的莫切人( Moche ),也在金属器皿上留下过豚鼠绘画,制作过豚鼠状的陶壶。
此外,在社交活动、宗教仪式与巫医治疗中,豚鼠的地位也变得重要。
人们会将豚鼠作为礼品来交换。
巫医视豚鼠为通灵媒介,把它们放在病人身体上摩擦,以此来诊断诸如黄疸、风湿、伤寒等病症,并在诊断后,将豚鼠开膛剖肚,取出其内脏以检验治疗效果。黑色豚鼠尤其被看作是有效的诊断工具。
这一方法传承千年,至今仍在安第斯山脉一带某些难以获得、也不信任西医、西药的原始部落中使用。
南美洲有着历史悠久的巫医文化,秘鲁等地区直到今天仍有巫医存在。
图片来源:网易
到了大航海时代,欧洲人踏入南美后,西班牙商人发现了豚鼠,并带回了欧洲。这种动物迅速成为各国皇室和上流社会的时髦宠物,甚至连伊丽莎白女王也饲养过。
依据新西兰奥塔哥大学马提苏·史密斯( Matisoo Smith )教授的说法:
「在南美的许多地区,豚鼠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食物,人们把它们带到不同的岛上,用来交换其它商品。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豚鼠被西班牙人带到欧洲;在18世纪,由于它在生物学上和人类有很多相似之处,又被作为实验动物应用于医学研究;19世纪初,作为外来宠物贸易的一部分,豚鼠又被带到了北美。时至今日,不论是肉用的、实验用的还是作为宠物的豚鼠都是从秘鲁驯养的豚鼠中选育出来的。」
不过,截止到19世纪初,豚鼠都是名正言顺的豚鼠科动物,从未有人用「 猪 」来称呼它。
它由「 鼠 」变「 猪 」的过程,全要拜荷兰商人所赐。
日本明治时期,荷兰商人将豚鼠作为商品带到日本贩卖。但日本并无把鼠类作为宠物饲养的传统,相反,大多数日本人对会带来疾病的老鼠很厌恶。
于是,荷兰人根据豚鼠与猪相似的叫声,以及其可食用的特点,谎称这是一种特殊品种的猪,由此才将豚鼠引进日本市场。
日本人便将这种荷兰商人带来的生物称为荷兰猪。
当荷兰猪从日本传入中国时,中国沿用了「 荷兰猪 」的名字,直到今天。
「 荷兰豆 」与「 荷兰猪 」名字的由来,大概就是如此。不过,这两种生物的名字其实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在很大程度上,这两个物种象征着荷兰从17世纪初开始走向高峰的海洋贸易。
还有哪些物种的命名与荷兰有关呢?
荷兰这个小国为什么能成为 「 海上马车夫 」?它又是怎么衰落的?
敬请关注我们后续的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