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功夫熊猫主题曲(功夫熊猫2主题曲)

频道:科普故事 日期: 浏览:1223

       谷爱凌的“金龙雪服”具有浓重的中国元素。

       奥运盛会,既是参赛运动员挥洒青春的舞台,也是构筑文化桥梁的契机。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程过半,除了精彩纷呈的赛事,运动员们身着的服饰和装备也成为了吸睛热点。

       谷爱凌的“金龙战袍”、麦克莫里斯的“熊猫雪板”、周嘉鹰的“龙腾虎跃明墙盾”、冰舞组合“马达引擎”的“只此青绿”……这些中国风元素既为比赛平添了一份独特的中式意趣,也向世界传递了华夏大地的美学神韵。

       事实上,龙、熊猫、山水写意等文化符号已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频频亮相为世人所熟知,而在此次冬奥会上,它们更成为大批年轻运动员个性风格与时代精神的巧妙注脚,在冰雪天地间熠熠生辉。

       “金龙”为谷爱凌带来好运

       四周半惊天一跃,让18岁的谷爱凌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而她背后的“中国金龙”与北京晴朗天空交相辉映的一幕,也注定将成为中国奥运史上的经典瞬间。

       早在冬奥会开始前,谷爱凌就曾在直播时展示过这套如今被人称为“金龙雪服”的装备,“金色能给人带来好运,因为金牌是我的目标之一。”这套上下身纯黑、背后绣有金龙的滑雪服由谷爱凌亲自设计。为何花费大功夫做一件看似与比赛无关的事,“青蛙公主”如此解释:“在户外滑雪的时候,我们全身都被包裹着,看不见五官表情,服饰就成了传达个人态度、展现精神面貌的窗口。”每年,谷爱凌都会选择一个主题动物,从最初的青蛙到去年家中的两只猫,而在北京冬奥年,“中国龙”自然成了不二之选。

       从头盔、滑雪板,再到外套背后一直延伸至双肩的整条巨龙,甚至雪板上还有用英文写的“人中之龙”,谷爱凌希望能在奥运赛场上增添一些中国元素,将它们展示给全世界的朋友,以此让更多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毫无疑问的是,谷爱凌做到了。

       加拿大选手麦克莫里斯雪板上的熊猫图案成为亮点。

       “熊猫代表我的精神”

       在单板滑雪项目男子坡面障碍技巧赛场上,人们记住了“小栓子”的飞檐走壁,也难以忘记被苏翊鸣称为“偶像”的加拿大选手麦克莫里斯和他的熊猫雪板。在完成了自己的第三轮动作后,麦克莫里斯先是兴奋地将雪板抛向空中,随后又举起雪板,在镜头前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白色雪板上硕大的熊猫图案。

       赛后被问及“熊猫雪板”时,麦克莫里斯表示:“我一直觉得熊猫是代表我精神的一种动物,我非常喜欢熊猫。在雪板上画上熊猫,有很好的视觉效果,而且这样在中国也显得非常特别。”麦克莫里斯坦言,来北京前并不知道本次冬奥会的吉祥物也是一只熊猫,自己的选择是“完全的巧合”。

       事实上,坡面障碍技巧道具区场地“雪长城”与这块“熊猫雪板”确实堪称绝配。当选手们跨越一座座中式房屋的屋顶跃起时,映入眼帘的是由冰雪打造而成的壮观城墙与烽火台。如此巧妙的设计,也难怪不少选手将此称为“滑过最棒的赛道”。

       中国女冰门将周嘉鹰护膝上的金色双龙和头盔上的龙纹图案,与她一起登上了社交平台热搜榜。

       “龙腾虎跃明墙盾”捍卫冰球尊严

       自1998年长野冬奥会获得第四名后,这或许是中国冰球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女子冰球小组赛第三战中,中国队经过点球大战以2比1战胜了该项目亚洲霸主日本队。中国队门将周嘉鹰全场做出32次精彩扑救,点球大战中更是将对手的五次尝试全部拒之门外。与她一起登上热搜的是其一身满满中国风的护具。

       红色护膝上绣着正在翱翔的金色双龙,头盔画上龙纹与长城图案,这套装备堪称“霸气”,被网友称为“龙腾虎跃明墙盾”。由于冰球比赛节奏快、射门多,周嘉鹰一次次将球压在自己身下的同时,也给了这套装备极大的曝光度。她说,这套装备是特意为奥运会准备的,希望能在赛场上展示中国文化,让世界看到强大的中国,因为“龙代表着中国,龙也代表着强大”。

       中国组合王诗玥、柳鑫宇的比赛服将“青峰叠嶂、浮云绿水”的中国风带上了冬奥赛场。

       在花滑赛场绘一幅“只此青绿”

       在今年的虎年春晚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备受好评。而在北京首都体育馆内,被称为“马达引擎”的中国花滑冰舞组合王诗玥/柳鑫宇也用自己的比赛服将“青峰叠嶂、浮云绿水”带上了冬奥赛场。

       在花样滑冰团体赛冰舞自由舞项目中,王诗玥、柳鑫宇身着的比赛服取材于中国山水画。男生衣衫绘以青峰叠嶂,女伴衣裙宛如浮云绿水,在功夫熊猫主题曲《功夫钢琴》的伴奏下,演绎了堪称冬奥至今最具“中国风”的一段表演。此外,金博洋的短节目配乐《卧虎藏龙》、彭程/金杨双人自由滑的配乐《夜宴》等,也在表演中让观众品味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花样滑冰单项赛事的开启,相信会有更多“中国风”的元素呈现在全世界观众眼前。

       作者:郭超豪

       编辑:沈钦韩

       图片: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