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写字漂亮的三个小技巧(20天练一手好字)

频道:家有妙招 日期: 浏览:1235

古今之成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境是像诗中描述的那样,站在高楼上,远望天涯,感受无限的广阔和未知。这是创作初期的阶段,充满了憧憬和探索的欲望。


第二境是在不断的努力中,逐渐发现了自己的才华和激情所在,开始专注于自己热爱的领域。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也不会后悔选择这条路。这是创作中期的阶段,需要坚持和付出。


第三境是在经历了种种艰辛和磨砺后,终于找到了真正的突破和突显自己的机会。在众多的选择中,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创作后期的阶段,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


书法艺术创作也是如此,书法家需要经历这三个境界。刚开始时,他们对书法充满了向往和追求,希望能够达到高水平的境界。然后,他们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学习和练习,不为外界的评价所动摇。最后,当他们有了一定的积累和突破时,能够在作品中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和独特之处。


无论是成就事业还是追求学问,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书法创作,都需要经历这三个境界。只有经过了不断的努力和磨砺,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机会,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成功。这也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表达的深刻道理。


书家在深入研究前人的艺术经验,并广泛阅读各种书法作品后,最关注的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象。他希望创作出理想的书法作品,但往往在古代优秀书法作品的风格中寻找自己的风格和技巧,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挑战和困扰。以楷书为例,他希望创作一幅庄严正大的作品,他的脑海中可能首先浮现出颜真卿的《东方朔画像赞》和《颜氏家庙碑》等作品。接着可能会想到北齐时期的《文殊般若经碑》和《吕望表》等作品。


宋代苏东坡、元代耶律楚材,以及清代的何子贞、钱南园、翁同龢等人的作品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他的思维中。这些雄健庄严的书法作品激发、启迪并激发了他的灵感,促使他以雄强浑厚的风格追求完美。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创作出以颜鲁公的艺术风格为基础的全新楷书作品,而不仅仅是模仿颜真卿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既不是颜真卿的作品,也不是完全照搬颜真卿的风格,而是颜派的又一支流派。另一方面,他希望创作一幅清新秀丽、洒脱不羁的楷书作品,这时他可能会在王羲之、王献之、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裴守真等大家的艺术风格之间游刃有余。同时,赵佶、李建中、张即之、赵孟頫等人的作品也会对他产生有益的影响。当他挥毫染翰的时候,也许他已经忘记了晋唐时期,甚至宋元时期,因为他的作品已经超越了这些时代的限制。


在书法创作中,传统的法度和程式既是书家的美的范例,也限制了书家个性的表达。然而,明智的书家们意识到他们只是古人的延续,怎么能在作品中体现出自己的风采呢?于是,他们开始寻找自我,完善自我,冲破古人的束缚,追求新的境界。这是书法创作中最具挑战性的过程。


李骆公先生曾经说过:“做人不能过河拆桥,搞艺术一定要过河拆桥。”这句话意味着只有通过否定古人,冲破传统,才能创造出划时代的艺术作品。实际上,古代那些具有创造力的书法大师们都是善于“过河拆桥”的。比如王羲之的行书和草书摆脱了魏晋时期隶书和楷书的规矩,他的作品笔意流动、联绵,点线之间流露出逸气、静气,实际上就是对前代书法的否定和突破。他被誉为东晋时期的书法革新大师。


米芾在宋代通过临字和集字的实践,极力“刷字”,他的《多景楼诗》等作品就是他冲破古人束缚,寻找自我并不断完善自我的艺术成果。郑板桥在清代创作了“六分半书”,也是对传统规则的冲破,追求自我表达的产物。明末清初的倪元璐、黄道周、傅青主、王觉斯、朱耷等大师们也都追求自我书法意识的体现。我们应该承认,他们找到了与古人不同的自我风格,并努力完善它。


在书法艺术的境界中,书家们需要超越古人,同时也要不断否定自己,摆脱传统的负担。就像于右任先生早年的书法风格,他融合了赵孟頫和郑板桥的笔意和字势,试图寻找自己的独特书法语言。随后,他又在魏碑中寻找灵感,继续探索自己的书法风格。终于,《右任墨缘》等作品出现后,他找到了自己行书的语言,展现了宽广、有力和阳刚之美的个性。然而,他并没有停止进取,他还在草书方面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通过对大量古代草书作品的筛选,他首先找到了与古人相通的书法语言。然后,他在草书的笔势、字势和气韵美等方面不断提炼和升华,最终在60岁前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草书风格,被国内外书家称为“旷代草圣”。


历史上的书法大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代书家,不仅要勇于在传承传统之后突破传统,还要勇于否定和超越自己,在新的基础上完善自我。因此,我们必须拥有王国维所提到的精神:“纵然为了某个目标付出艰辛,最终不会有遗憾。”


张旭和怀素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们曾经达到了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能够完全忘记自我,投入到书法的境界中。张旭的书法被形容为“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在他挥毫染翰时,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心思和技法,纯粹地表达出天真自然的境界。怀素也曾有过类似的体验,他在创作时能够完全投入,忘却一切,达到了忘我的状态。他的书法被形容为“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在他写字时,笔触如电流般激发,字成之后又如盘龙般流动。怀素描绘了自己寄兴笔墨时如醉如痴的情态,这是创作的最佳境界,是忘记传统的技法和自我,达到纯粹的创作状态。


当一个人对书法痴迷到了极致,他将进入第三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他的笔下孕育着无尽的创造力。在进入第三境界的时候,他会完全沉浸于书法之中,忘却一切外界的事物。他可能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但他已经达到了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书圣、书仙、书魔、书狂、书怪、书癫,这些称号正是因为这些人进入了第三境界而产生的。就像孙行者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成为了正果一样,他自己还以为自己只是花果山的猴子。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艺术创作,只有当一个人达到了极致,他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