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列(世界上全部的长度单位)

频道:百科知识 日期: 浏览:1231


从民生领域的“水表、电表、气表”,到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的精密仪器仪表,计量守护着百姓生活,支撑着高质量发展。


2023年5月20日,我们将迎来第24个“世界计量日”,作为今年计量日系列活动之一,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特开设 #计量之窗#科普专栏 ,选取2014—2023年间10个世界计量日主题,在5月10日—19日期间每天更新与历年主题相关的计量科普知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计量、拥抱计量、共促计量!


回溯到2018年,

那一年的世界计量日主题是

“国际单位制(SI)量子化演进”




计量单位制是测量体系的基石,1875年“米制公约”的签署,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制,并确立以实物基准向各国传递量值的基本计量制度。国际单位制(SI)逐步建立,为其后100多年世界各国测量量值的溯源和准确一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可靠的计量保障。


随着量子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国际单位制将基于物理定律,消除SI与基于实物原器的定义之间的最后关联。遵循这一发展,千克(kg)将不再如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批准的那样与国际千克原器相关联,而是直接与普朗克常数的精确值相关联。




本期计量之窗的科普主题

与“‘米’的定义”有关

1791年,法国科学院决定采用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分之一的千万分之一为长度单位,选取古希腊文中“metron”一词作为这个单位的名称,后来演变为“meter”,中文译成“米突”或“米”。


从1792年开始,法国天文学家用了7年时间,测量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并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了米的铂质原器,这支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档案局里。


1875年5月20日,法、俄、德等17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署“米制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然而实际上米原器给出的长度并不一定正好是1米,由于刻线工艺和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在复现量值时总难免有一定误差。


光谱学的研究表明,可见光的波长是一些很精确又很稳定的长度,有可能当作长度的基准。19世纪末,在实验中找到了自然镉(Cd)的红色谱线,具有非常好的清晰度和复现性,1927年国际协议决定用这条谱线作为光谱学的长度标准,人们第一次找到了可用来定义米的非实物标准。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激光的出现,人们又找到了一种更为优越的光源,可以使长度测量得更为准确。只要确定某一时间间隔,就可从光速与这一时间间隔的乘积定义长度的单位。


1983年10月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路程的长度”。


从此光速c成了一个精确数值。把长度单位统一到时间上,就可以利用高度精确的时间计量,大大提高长度计量的精确度。


自此,长度基准完成了由自然基准向用基本物理常数定义基本单位的过渡。

-END-

——————————————————

素材来源:计量处、省WTO/TBT中心

编辑整理:广东市场监管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