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新农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有哪些)

频道:科普故事 日期: 浏览:122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是传统农村共同体的式微和解构,农村人口的流失导致空心村、老幼村现象愈发严重,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因人口外流,陷入了组织涣散和缺乏 劲力 的泥沼。在“再集体化”趋向下,共同利益的勾连使得农村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回流,但如何在共同利益关系的基础上重塑乡村共同体,以达到用内生力量持续发展乡村的目的,是横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当口的一道难题。作如是观,通过振兴乡村文化,以增强广大农村地区的内生凝聚力即推进新型乡村共同体建设,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口。

      

      

新时代新型乡村共同体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传统集体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一定意义上被虚化,人民公社时期获益与积弊共存的乡村生产共同体逐步解体。改革开放前,人民公社是乡村共同体的具体组织形式。农村劳动力一起上工,一起回家、吃大锅饭,共同的利益是社会关系得以维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共同体的认同基础,广袤的农村地区成为了一个极具组织力量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个体利益被集体利益所遮蔽、淹没,个体利益的诉求被扼杀。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利益的分化导致农村集体共同体的衰落,凝聚力逐步下降。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农村,进城谋取更高的收入、体面的工作、现代化的生活方式。40余年来,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失,致使部分农村地区出现若干空心村、老幼村,给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领和扶持,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农村的发展潜力和机会,随着农村经济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逐步发展,“再集体化”作为一种新的共同体动力,作为一种发展趋势,逐步得到了农民积极响应与认同。新型乡村共同体在“再集体化”的浪潮中开始显现和发挥作用。

新型乡村共同体的内涵特征

传统乡村共同体具有血缘共同体的温情,能为社区成员提供帮助和保护。然而,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乡村社会共同体在非农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出现不稳定、不确定等问题,血缘共同体弱化或面临解构。在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再集体化”在市场基础上逐渐把乡村资源组织起来,但是在市场利益中,重塑一个具有内生性发展潜力的乡村共同体却面临着种种挑战。如果说“内生型发展”强调发展以内生为主,把乡土传统、本土资源作为推动村庄发展的重要资源,那么新型乡村共同体则是指具有内生发展力量的乡村共同体。在这种共同体中,不仅不会限制个人的自由发展,而且还会把集体经济作为个人背后的支撑力量;它同时能使人们在文化上产生认同感、凝聚力。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把人们联结在一起,而且还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蓄水池”。在这一共同体中,共同利益的勾连只是基础,在更多时候它的成员将超越经济利益因素,为乡村的振兴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文化建设在新型乡村共同体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乡土文化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文化和精神根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归根到底要靠新型农民。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归根到底要靠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从社会发展史看,文化一直起着一种引导和整合的作用,一个民族有其共同的文化,一个城市有其共同的文化,一个村落也同样具有其共同而独特的文化,共同的文化能使人们产生认同感、凝聚力,能让人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联结在一起,这也是共同体得以存在的基础之一。

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成效的好坏。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既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农民的素质犹如一块地,不种庄稼,就会杂草丛生。只有把地及时耕种了、种好了,庄稼才能枝繁叶茂。以陕西关中N村为例,为使村庄变得更好,N村广泛开展群众活动,在开展孝敬老人的活动中,提倡基础在养,重点在敬的原则,认为养是物质上的保障,敬是精神上的慰藉。在关心老人的活动中,提倡关心身心、关心生活、关心出行、关心爱好。倡导对儿对女一个样,对儿子对女婿一个样,对女儿对儿媳一个样,对 里孙 对外孙一个样。在文化娱乐活动中,组建三队两班,即篮球队、秧歌队、锣鼓队,文化学习班、文艺自乐班。广泛开展立先进树典型活动,村上有什么人什么事,就来找什么活动树什么标杆,由于每一件事都有先进,都有标杆,只要在农村不停地开展活动,把所有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都找来,处处有模范,人人有出息,这样就把N村村民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正能量就产生了。

农村文化总体贫乏,如果不用先进文化占领群众的头脑,打麻将的陋习就会盛行起来,说是道非的现象就会多起来,必须用学习占领村民的空闲时间,用知识和文化占领村民的思想阵地。还以陕西关中N村为例,为充实村民的农闲时间、建设学习型乡村,N村大力培育群众的学习习惯,在五进村学习活动中,请干部进村讲政策、模范进村讲道德、名人进村讲文化、专家进村讲科技、医生进村讲保健。在四学活动中,大力倡导学政策、学科技、学文化、学保健。领导带干部,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在学习型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村里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打麻将和挖坑的人越来越少,“时时都有借书人,处处听到读书声”的“书香村”正一步一步变为现实。通过围绕全面培育新型农民的文化建设目标展开,逐步把传统农民培养成了会生产、会生活、有文化、懂政策的新型农民。

以文化建设引领新型乡村共同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的内生动力,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所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无论是对当前的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同样适用。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终究要靠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人作为构成社会共同体的基本单位,是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是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促进乡村人口的回流、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内生动力须在“再集体化”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以振兴乡村文化为抓手,以重塑新型乡村共同体为目标,把乡村变成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蓄水池”,使广大乡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以人心为力源,以乡村共同体为力束,在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在不断提高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和发挥乡土资源的优势,增强造血功能,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亲霞 吴柏均

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