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萌芽投稿(萌芽杂志官网)

频道:百科知识 日期: 浏览:1232

(本文转载)

LinkedIn的一项调查显示,90后第一份工作的对口率只有30%,在职时间只有19个月。

这意味着,迷茫是常态,绝大多数人在进入社会的时候,都无法把握“养活自己”和“从工作获得乐趣和成长”的平衡。

所以,大多数人在工作的头几年,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到底是把兴趣当工作呢,还是用工作来养兴趣呢?

我们模拟了一下这两种选择会引发的情况:

N0.1 把兴趣当工作,我却丢失了兴趣

从小我就很喜欢写作,幻想有一天成为作家,为此我没有少努力。

中学时给《萌芽》投稿,大学时在豆瓣知乎发表自己的作品。

现在我是一名编辑了,我一天能写一万字,写出来就是十万加。

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文思泉涌,读者也都很喜欢我。

我感到很幸福。

我很喜欢写作,现在是一名编辑。

上学的时候我一直在向这个目标努力。

给杂志投稿,无人问津。

自己写公众号,没有人看。

在知乎认真回答问题,0赞。

随便从网上找了张好看小姐姐的照片回答“拥有一双大长腿是一种怎样的体验?”1000赞,后台收到100条要求加微信的私信。

但我好歹成为了一名编辑,我离梦想越来越近了。

这些日子我总是睡不着,因为我一直在为明天写什么而焦虑。

是的,虽然表面做着喜欢的事情,但是我的内心充满焦虑。

以前的我,熟读100本名著,熟练使用100种修辞技巧。

现在的我,熟读100篇公众号爆文,熟练使用100中在标题中加入性暗示以提高打开率的技巧。

我丢失了我的兴趣。

要自由还是要面包是人生面对的永恒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大多数时候没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

最重要的就是心态。

第一步:明确自己的爱好,问一问自己是否愿意在这方面投入极大的感情与热忱。

第二步:了解行业讯息,具体到这一行某个工作岗位是做什么的。

爱好和工作毕竟不同,工作中大部分时间你是一颗螺丝钉,为了一个伟大目标默默努力。

要问一问自己是否能忍受寂寞、劳累、徒劳无功,问一问自己是否愿意承担这方面的代价。

第三步:认清理想和现实的距离。

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坚持,坚持,坚持。

量变引起质变,理想不会遥远。

第四步:继承远方亲戚的千万遗产。

这样你就可以开心地把爱好当工作了。

N0.2 用工作来养兴趣,我养不起兴趣

我是一个肥宅,我的兴趣是躺家里看动漫玩手办。

我早早就意识到了“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这个道理。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饭,喜欢什么,都要自己去争取。

所以,虽然我很讨厌工作,但我还是出门上班去了。

并且,我做得很好。

我工资很高。

赚到的钱都拿来买手办了。

每天下班回家看着那些手办,我感到幸福。

上个月迟到两次,感冒发烧请假两天。

应发工资五千,实发工资四千三。

房租扣一千。

水电费扣二百。

大学寝室哥们结婚随份子六百。

恰饭一千。

空调坏了,修空调六百。

没钱买手办了。

成年人追求兴趣爱好要量力而行,尤其是那些对经济条件要求较高的爱好。

但此处也并非没有捷径可走。

第一步:做好职业规划,如果涨薪肉眼可见,投入到兴趣中的资金自然是越来越多的。

第二步:学会节流,当代年轻人大多不懂如何省钱,都说钱不是省出来的,但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钱就是省出来的。

第三步:学会开源,做兼职,并且设立一个兴趣账户,这里面的钱就专门用于兴趣爱好。

第四步:没事多上网,结交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

上班的时候趁领导不注意打开朋友圈,打开论坛,看他们晒自己的心爱之物,看他们玩你这辈子都买不起的东西。

望梅止渴,养成云玩爱好的习惯。

这样你就能开心地用工作养兴趣了。

--

绝大多数人都在兴趣,自由,养活自己之间挣扎,而这份挣扎注定要持续很久,也许是一辈子。

我一直记得十几年前,那时还很叛逆的韩寒说过一句话:人到十八岁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是教育的失败。

年幼的我非常赞同,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这其实不是什么失败,而是生活的常态。

所谓的喜欢,常常来源于天赋,你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能轻松地比大多数人都优秀,自然会获得激励,然后喜欢上这个事业,并且通过它养活自己。

韩寒便是这样例子。

可是,这条路只对那些有天赋的幸运儿们有效。

所以,教育的失败,在于它没有帮助你发现你的天赋所在,或者阻挠你发挥自己的天赋。

但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不是教育的责任,也没必要操之过急。

一提到“兴趣”,人总是要把它和“工作”联系起来,而且仿佛只有两个选项,不是对立,就是结合。要不就是用工作养兴趣,要不就是把兴趣当工作。

这其实是个思维误区。

兴趣最大的作用,是你能够从它本身获得乐趣,并依托兴趣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

基于兴趣的工作可能会让你丢掉兴趣,但基于兴趣的友情和爱情却往往是最持久的。

喜欢同一个游戏能开黑的情侣是最不怕异地的。

喜欢同一个歌手能一起去看演唱会的朋友是最不怕毕业后断了联系的。

哈佛开过一门“幸福课”,给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最能给人幸福感的东西,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以兴趣确实是一个通往幸福的好手段,但是是通过构建人际关系实现,而不是赚钱养活自己来实现。

不要让“工作和兴趣是否兼容”这种讨论限制了自己的思维,这从来不是问题的重点。

希望再难的生活也改变不了你对兴趣的热爱,也希望你对兴趣的热爱不会影响你对工作的热情。

你不是一个人,这里没有末路,你一点也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