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六沿河看柳)

频道:百科问答 日期: 浏览:1222

       老祖宗留下的九九歌中,有一句“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说的就是在这一时节通过柳树的变化而迎接春天的到来。

       在我的心目中,柳树一年四季都是美妙的,且不说柳芽春萌、柳叶夏嫩,柳枝秋媚,就是在西风萧杀的严冬,柳树没了叶片,但一条条纤细的柳枝却仍如同满头秀发似的垂荡在路旁水边,依然是满满的婀娜多姿,依然是那么耐看的一道风景。

       不错,春来桃花艳,却仅只让人赞叹十天半个月;而柳枝发芽长叶,却可给人们带来十个月的绿色柔情,满目秀媚。所以,相比之下,我更爱柳。

       “沿河看柳”,就是此时的大地开始回暖,春天就要来临。这对所有的人,都是欣慰快愉的,都想抢先呼吸春天清新的空气,都想抢先拥抱回暖的大自然。可是,春天是谁最先知?清朝的诗人袁枚说:“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北宋的苏轼却笑嘻嘻地说: 春江水暖鸭先知。我却认为,这些都是诗意盎然的话语。实际上,陌间的 小草、河边的柳树,更先听到到春的脚步。桃花是春天的使者,但你细细观察后便知,柳芽绽后桃花才红,却是不争的物候现象。

       在武汉生活时,我喜欢到江滩散步。在万绿拥裹中,放宽心境,远眺浩淼大江,闲看江上行船;仰望跨江长虹,俯视看路畔小草,也忘不了不时撩拨那垂到耳边的柳丝。每当此时,我都会不禁地吟出贺知章的《咏柳》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哈哈,好一把的神奇的剪刀,居然剪裁出柔媚的柳枝和春意浓浓!

       柳是杨柳科柳属植物,是我国的原生树种。其发芽早,落叶迟,枝条婀娜多姿,是绿化美化环境的上好树种。而且,柳树耐旱、耐涝、耐寒、耐盐碱,适应性强,各种地理环境皆可快速生长。栽种方法也简单,只要在有水分之处,扦插下一根带有芽苞的枝条,就可成活。柳树用途广泛,可作建材,可充薪柴,可防风固沙,可固堤护岸,可保持水土,甚至中医还用柳木治疗骨伤,用柳枝诊治风湿痹痛、小便淋浊、黄疸、风疹瘙痒。正因为有了这些特点,使得神州处处柳树成荫。

       自古,不仅百姓喜好种柳,许多明贤志士、文人墨客也对柳树情有独钟。重情重义的国人从“柳”与“留”的谐音中,融入“留情”、“挽留”的涵义,又从谐音中,将柳丝之“丝”推广出相思相忆之“思”;还将依依惜别的情怀寄情于娇柔的细柳,用柳枝的随风飘曳喻示告别的挥手,把折柳、插柳也演绎成对离别依依惺惜的祝愿之情,正所谓“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回首望君柳丝下,挥手别君泪难休”和“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古人不仅吟柳咏柳,也喜好植柳,喜爱柳树长大后洒下的一片柳荫。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宅旁种了成行的柳,并自号五柳先生。他在诗中还曾写道:“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贬谪当时还属荒僻的柳州,体弱多病的他丝毫没有气馁消沉,而是除了兴利除弊,发展教育,还发动百姓在荒野遍地植柳,借植树改变生存环境。他病故在柳州任上后,柳州百姓修建了柳侯祠纪念他,并传咏“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还敬称他为柳痴。

       而唐代诗人白居易无论去往何处,都会带领仆人和家人开渠引水,植柳种花。他在《春茸新居》一诗中写道:“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北宋文章大家欧阳修出任扬州太守时,在平山堂前遍植柳树,他不无得意地写下“手栽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的诗句,留下欧公柳的美名。

       宋朝文坛领袖苏轼在杭州知州任上主持疏浚西湖,带领百姓修筑了西湖长堤,并在堤岸栽种垂柳、芙蓉等,为西湖增添了“杨柳满长堤,花吹路不迷” 的妙曼风光。

       明末清初文人蒲松龄,在山东淄州居住时,宅前植柳成荫。他就坐在柳下,向过往行人搜集民间传说、奇闻异见,撰写出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文人钟爱袅袅依依的柳树,武将种柳的热情也丝毫不亚于文人。东晋大将军陶侃,驻军武昌(今之鄂州)时,就在城内广种绿柳,并命名其为“官柳”。诗人孟浩然为此写下“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的诗句。苏东坡到鄂州,也吟咏出“春江渌涨葡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一时将武昌官柳咏得沸沸扬扬,成为当时文坛的一段佳话。

       《宋史》记载,大臣韩琦在河北驻军防御辽兵南侵期间,带领部下,遍植榆柳于西山。由于柳林稠密,居然使得辽国骑兵无法轻易穿行。明代弘治时期,辽东守将余濂为防女真骑兵,率领军民,从辽阳至三堡七十余里、蒲河至铁岭八十余里的防线上,栽下柳树30多万棵,营建了柳林鹿寨,有效地防止了女真铁骑的突袭。

       清代末年,重臣左宗棠率军西去新疆平定阿古柏入侵。生长在湘江之滨的左宗棠来到西北大漠后,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便有意改变当地的生态。他根据柳树极易成活生长速度快的特点,命令大军在行军之时,在沿途宜林地带和临近城邑的大道两旁遍植柳树、杨树和沙枣,还为之起名为“道柳”。大量种植这些树木,起到了巩固路基、防风固沙、为行人遮凉等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所以当地人们都将其称之为“左公柳”。随行的杨昌濬还曾写诗赞叹:“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时至今日,在西北地区还存留不少“左公柳”,郁郁葱葱,长势茂盛。

       在西藏,民间传说,拉萨原先并无柳。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去拉萨,与吐蕃松赞干布成婚时,从长安带去不少柳苗,栽种在大昭寺附近,人称公主柳。由于柳树生长力旺盛,如今的拉萨,柳树越来越多,处处可见柳枝条随风摇曳,为雪域高原增添了盎然生机。

       不仅百姓爱柳,就连历朝的帝王,也多有爱柳者。西汉昭帝在皇家园林上林苑大种柳树,使上林苑绿荫掩映,景色宜人。《晋书》记载,南北朝时,氐族出身的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北方后,面对战乱造成的颓败凋敝的景况,把种柳植树作为“整齐风俗”的一项大政,率领军民“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

       而最著名的“爱柳”皇帝,非隋炀帝杨广莫属。当初,隋炀帝举全国之力开凿大运河,大臣虞世南建议,柳树根系发达,四处伸展,可以起到保护河堤不被雨水损坏;二是柳荫可为百姓遮阳蔽日;三是在困难时期,柳芽可充当食物,使百姓得以渡过灾荒。隋炀帝便下令在运河两岸堤坝上遍植柳树,使得大运河两岸绿柳成荫。隋炀帝一时兴起,还赐柳树姓杨,使柳树享受与帝王同姓的殊荣。如今,多地百姓仍习惯称柳树为“杨柳”。伟人毛泽东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就有:“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之句。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是踏春,也是一种释放心境的享受。此时,虽仍乍暖还寒,但总归,寒气的霸凌一步步退缩,暖阳一步步走近,柳树的枝条也开始泛青。当你在扑面的寒风中看那下垂的柳丝,或可领悟到柳树傲对酷寒的刚毅,也或可领悟到柳树冷对冰雪的坚韧。而如若当你突然从一株向阳柳树的枝条上发现几粒凸起的褐黄色的芽苞,心中又怎会不突发起一种有如发现新生命时的兴奋。哇,春天来了,她没有姗姗来迟!

       正由于在赏柳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殷切的希望与期盼,所以,每到“五九六九”这个冬春交替的时节,我都会到河边走走看看,放松一下一冬的憋闷。虽然,眼前那低垂的柳枝,还默默不言,但明天,就可能会出现一片生命的勃发和绽放。因为,大地已回春;因为,春天的脚步,谁也拦不住。

       我也坚信,很快,就会“七九河开,八九燕来”,很快,就会“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到了那时,河水潺潺,鱼儿畅游,小鸟啁啾,那时再来,一定是满目的郁郁葱葱,一定是别有一番欣欣向荣的春景和一种轻松快愉的心境……

       春天,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