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姓林的历史名人(福建林氏家族有多厉害)

频道:百科问答 日期: 浏览:1225

       历史上的文登林氏家族,是威海地域颇具文化底蕴的家族之一。据光绪《文登县志》中载,在封建科举制度下,林氏家族先后有5人考中进士,其他如贡生、秀才则数不胜数。这在威海古代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其中尤以蔡官屯(今属荣成市上庄镇)林氏子弟最具代表性。林氏家族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子孙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官声和精进好学、颇有建树的文名。

       林氏子弟通过科举功名走上仕途的不在少数。他们在任上恪尽职守、公廉自持,深得朝野的赞誉和爱戴。

       林洙,字孔源,文登人。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由于家贫,常常在夜间以柴薪照明读书。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林洙中举,次年会试题名,列二甲第四名进士,即殿试第七名。这在文登县整个科举考试的历史上,无人能望其项背。从政后,林洙任户部主事,时正值边关战事频仍,户部奉旨慰劳边关将士的任务十分繁重。林洙作为户部主事专门负责办理此事。他不仅勤勉行事,而且对所经手的饷边财物严格管理,秋毫不染,受到朝野上下和边关将士的盛赞。后又调任清江浦运粮督办。此职在常人看来乃是一项肥差。按常例,那些商人总会拿出一大笔金钱“打点”新上任的主要官员,以便在该项事务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林洙上任后革除常例,秉公办事。为此,林洙得到淮河一带的官员和商人由衷地敬佩和拥戴。不久,林洙晋升户部员外郎,负责征收十库料物,权力非常大。有皇帝身边的宠臣透风给林洙,让他多入料物,从中渔利。林洙不为所动并严格按照规定办理。由于林洙处事公正、清正廉洁,很快升任户部郎中,成为一名举足轻重的高级官员。只可惜天不假年,上任仅一月,林洙即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其棺椁运回家乡时,除一口棺材外,再没有任何陪葬品。林洙的清白之声,令乡人为之叹服。在明代,文登人将官声极佳的太子少保丛兰、郎中林洙、参议宋廷训、知州刘必绍4人,称为“四君子”。其中对林洙的评价是“以清节著”。“四君子”对后来文登学人优良品格的养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初,林氏子弟仍然科甲不断,其中林洙侄孙林起宗的成绩最大。顺治三年(1646),林起宗以举人身份参加京师会试,一举成为清朝开国科考第一科贡士,殿试列三甲第四十五名,赐同进士出身,考授直隶永平府(今属河北省)执掌刑狱的推官。在任期间,他公廉自持,一尘不染,颇有其先祖林洙之遗风。他所管辖的地区为禁军防区,一度纲纪不张、治安混乱,人称“难治”之地。林起宗不畏权势,秉公执法,对那些骄纵蛮横的不法者坚决绳之以法,当地风气为之一清,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担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后,林起宗钦差巡视江南,骑着毛驴便装出行私访,一连三个多月,足迹遍及江南各省,将所探查到的贪官污吏和横行乡里的恶霸,及时上奏朝廷,并全部依法予以惩处。后林起宗升任湖广布政司参议,分守宝长道,因病辞官回乡。

       林氏子弟在任为官时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即使致仕回乡,也低调为人,善待乡里,多行善举。

       林培由(1726—1812),字有蘖,蔡官屯村人。乾隆十五年(1750)庚午乡试“经元”(举人第二至第五名之称),大挑知县,署理江苏金匮县知县。当时有江阴县某人,殴打族叔致死,暗中贿赂家中老仆让其代己顶罪,并与老仆立据签字。常州知府委托林培由审理此案。林培由暗中访查得出真相,将所获字据出示给罪犯看,该罪犯只得服罪。当地百姓为此称林培由为“神人”。

       后林培由调任华亭知县。华亭为松江府首县,以难治理而闻名。林培由到任后,教化孝悌、指导农事植桑养蚕、惩治作奸犯科之人、修筑堤坝抵挡海潮,政务和平民事务处理得有条不紊。任满后他便辞官回乡。

       居乡期间,他每天读书写诗,积极参与家乡文化活动。文登县重修召文台遗迹时,林培由为之撰《文山庙重修记》。原文山庙门两旁山门联“岫起文山,派冲渤海”即为林培由的笔墨。

       林培由对父亲极尽孝道。父患腿疾,林培由在卧榻旁服侍,日夜不辍。林培由性格和善,和睦兄弟,即使对仆人也温和相待,让他们衣食无忧。

       嘉庆十五年(1810),林培由84岁,除了每年按例享受府县“鹿鸣筵”礼遇之外,还获得皇帝颁旨赏赐六品顶戴和“鹿鸣再遇”匾额的殊荣。嘉庆十七年(1812),林培由病逝,享年86岁。

       林培由的孙子林汝谟,字慎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官授安徽铜陵县知县。为官期间,兴水利,重教育,清狱讼,肃风气,全县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因此深得百姓爱戴,有“青天”之誉。每当林汝谟出官邸,老百姓便簇拥道旁,顶礼膜拜,并祝颂道:百姓安居乐业,无过此时,愿一睹青天,以慰民望。

       林汝谟回乡后,积极投身家乡的善事义举活动。对文庙、节烈祠等的修建,他积极捐资。林汝谟还热心参加家乡文化建设。道光年间,积极参与时任知县欧文督修县志的活动,并为之题跋。道光十四年(1834),文登县出现饥荒,林汝谟为灾民施舍衣食,使很多饥民得以活命。此后30多年的时间里,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林汝谟都会煮粥赈济困难者。

       林氏子弟不仅在为官上勤政清廉、为人处事上诚以待人,而且在文化传承上也砥志研思,颇有建树。特别是林体隶书书法独树一时,一部《废铎呓》至今成为人们研究胶东半岛历史的重要参考。

       隶书在清代得以复兴,成就较东汉以降不同时期都高,其时大家辈出。林钟潢便是能汇集汉隶之长,而自出机杼的隶书大家。其书法用笔沉着,结构于谨严中见逸气,故其隶书在清代名重一时,是林体隶书的开创者,与扬州的书法家郑簠齐名,时有“南郑北林”之称。林钟潢(约1639—1717),字西清,号兰溪,蔡官屯人,清廪生。幼承家学,习字善书,尤工汉隶。其隶书融合篆、行、楷诸体,用笔一气,并巧妙运用“蚕头雁尾”笔法,特别是其独特的中间画横竖交接处有意顿按、巧妙留笔的动作,极富金石韵味和艺术感染力。据《文登历代文化名人》一书中记载,“林钟潢注有《碑铭汇编》三卷,为学隶之士必备藏书”。

       林钟潢的侄子林汝助,字季峰,清末秀才。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其书法源于叔父林钟潢的八分隶书,但有着自己独特风格。很多地方的碑刻都出自其笔。1891年,清军水陆两营在威海天后宫建码头义学,林汝助任副教习。民国年间,他被东北张学霖所聘,担任少帅张学良的书法老师。张学良的书风形成,林汝助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

       除了书法成就,在文学著述上,林氏子弟也卓有成就。其中林培玠所著的《废铎呓》影响尤为广泛,有“胶东的《聊斋志异》”“胶东地区的百科全书”之誉。

       林培玠,字焕玖,约生于乾隆年间,卒于道光末年。清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科副贡,曾任阳谷县教谕。为林钟潢的养父。光绪版《文登县志》记载:“林培玠,多读奇书,择其尤雅者,著《览古随笔》四卷。又熟悉邑中故事,凡故家士族,潜德懿行,著为稗乘,以告后来。东海文献多赖以不坠,有《废铎呓》六卷。”

       林培玠的《废铎呓》,原名为《街谈纪闻》,八卷;后改名为《废铎呓》,六卷197篇,13万字。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为序,二十六年(1846)作跋,作者已是古稀之年。书稿先因资金无着落未能出版,后林培玠的侄曾孙在乡人原文山的帮助下,于1917年印刷成书。本书效蒲松龄笔法,所述内容大多为胶东风情,并在有的文章后面点明宗旨。本书题材广泛,内容无所不包,其中有揭露冤狱的,有介绍风俗民情的,有记述达官豪门家庭逸闻的。本书问世后受到文人和史学爱好者的高度评价,也成为研究威海地方史的珍贵资料。

       总之,林氏家族子弟的嘉行懿德和良好的官声文名,都是林氏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威海历史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将给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梁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