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怒江大桥(怒江大桥真实故事原型)

频道:科普故事 日期: 浏览:1270

       中国的陆地总面积有大约960万平方公里,在这广阔的土地上,有很多大江大河,自然就有很多的大桥,如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如世界上保存至今最早的石拱桥——赵州桥,有世界上最美的大桥——广西程阳风雨桥。

       这些或著名或美丽的桥游人都可以拍照,但有一座桥曾经是国内唯一一座不允许拍照并且全天候的武警把守的桥,这座桥就是怒江大桥。

       为什么怒江大桥不允许拍照呢?这需要从怒江大桥的修建说起。

怒江大桥

       怒江位于我国西南部,源起青藏高原,上游除雪山外地势较为平缓,中游处于横断山区,奔流于高山峡谷,山高谷深,水流急,两面高山,中间深谷,很危险,群众想要过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建国前,我国国内各军阀混战,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更没有人愿意为老百姓的出行去修怒江大桥,建国后国家为了改善居住在怒江附近的人民群众的出行难状况并为更好地沟通川藏,进行了怒江大桥的建造工程。

       怒江大桥位于邦达镇与八宿县之间,是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是川藏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川藏公路通行,必须将怒江大桥架起来,由于地势险峻,怒江大桥的建造是非常艰难的,不仅要在海拨4000米的高度建造,还需要克服两岸的陡峭山势。

       建国后,在确定要修建怒江大桥后,国家开始找修大桥的工程队,但是由于建桥难度太大,当时没有工程队可以修建怒江大桥, 因此,怒江大桥是由18军负责修建的。

18军修建怒江大桥

       在数千米高海拔,零下39度的环境,高施工难度的情况下,战士们需要爬过高海拔的陡崖,通过缆绳,肩扛水泥等,将怒江大桥一米一米向前推进。

       18军的战士肩并肩将施工材料翻过高海拔的山峰,克服陡崖地恐惧,用钢铁般的意志力,用最为原始的施工工具,大锤以及铁钎进行高空作业,用铁钎以及大锤进行一点一滴地开凿,凿通怒江两岸的半山腰, 架起了一座奇迹的桥梁,保障了318运输线的顺利通行。

       在修建怒江大桥的过程中,有一名小战士由于疲劳,在查看水泥浇筑桥墩情况时,不小心掉到了水泥里,其他战士试过各种办法也没能将这名小战士救出水泥中,实在没有办法,这名小战士最终被铸在了桥墩里,永远地留在了怒江大桥下。

       每当有士兵经过怒江大桥时,他们都会向桥墩敬礼,以表达对这位战士,以及其他为修建怒江大桥而牺牲的战士们。

       怒江好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挡住了川藏公路的通行,战士们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将水泥浆一点点进行浇筑架起了怒江大桥,保障了后方运输线的顺利通行。

18军修建怒江大桥

       18军的战士们用巨大的牺牲,换来了工程的不断地向前推进,当小战士的身躯与桥墩浇筑在一起时,战士们饱含热泪,将战友的牺牲,化作自己继续前行的动力,前仆后继,舍生忘死,继续肩扛手提,个个英勇顽强,开凿山腰,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牺牲生命,最终才将连接川藏的重要通道,重要的军事运输线怒江大桥建成。

       在18军中有一个排,所有的战士都牺牲了,仅排长一人活了下来,可是面对整个排的牺牲,排长痛苦欲绝,最终也纵身跳入滚滚流动的怒江。

       那副刻在石壁上的排长跳江图,不止体现了战士们为了修建怒江大桥不怕牺牲的精神,更是为了让后来的人们缅怀先烈,记住英雄的壮举,记住这座屹立于高山峡谷间的大桥,是怎样的来之不易。

       现在,怒江两岸都发展很好,怒江大桥全天候都有武警驻守,不允许拍照,这里是英雄安息的地方,那股钢铁般的口号声,仿佛响彻山谷: “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

       排长的纵身跳入怒江的壮举,无不让人肃然起敬,战士们这股钢铁般的意志力,用血肉之躯,一步步的艰难前行,这种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时刻需要牢记,英雄的故事,世世代代需要缅怀。

118军修建怒江大桥

       怒江大桥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战争年代,它是直接关系后方补给,军事价值极其重要的运输线,和平年代它是沟通四川与西藏的咽喉要地,没有它,运输物资的车辆需要绕行很远很远的路。

       由于它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那时建成以后的怒江大桥,24小时都有武警把守。

       一方面是为了行驶在它上面的车辆的安全,武警会要求前后车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桥上每次通行的车辆数也有严格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确保桥的安全,还有就是禁止人员拍照。

       在怒江大桥上进行驻守,武警官兵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首先是日常生活艰难,没有水喝,要从距离大桥好几公里远的地方运山泉水饮用;其次环境恶劣,大桥两边的山上不长草木,十分荒凉;第三,大桥下是水流湍急的怒江,水打石头的声音使人惊惧。

       在这里把守,要克服各项困难

怒江大桥

       在这里驻守的青年官兵,面对的不止有艰苦的自然环境,还有无友可交的社会环境,由于高海拨,不适宜人类居住,这里人烟稀少,未婚的青年官兵想找对象是非常难的。

       未婚的难找对象,已婚的也有着难处,那就是常年不着家,妻子怀孕不在身边,生子不在身边,孩子的成长不曾参与。为维护好怒江大桥,武警官兵付出了很多,他们坚守怒江大桥,不管面临怎样的恶劣环境,无论是暴风骤雨,还是烈日骄阳,他们都不曾退却。

       即使没有现代化的生活,没有热闹的集市,没有温暖的家,没有亲人的陪伴,武警官兵也从未放弃过坚守,官兵们始终坚守“桥在人在,把誓言化作风雨中一个个守护平安的身影,用汗水与执着履行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怒江大桥

怒江大桥对西藏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拉近了四川与西藏的联系,给西藏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1953年,国家开始怒江大桥的建造,后期国家对怒江大桥进行了多次重修甚至再建,其中1972年进行过一次大修;

1988年进行了重建,在重建时,埋葬战士的桥墩,被保留了下来,以此纪念这名战士;

2010年怒江大桥又一次进行了封闭施工,以确保大桥的安全。

如今川藏线全新怒江大桥已通车,那座常年武警把守禁止拍照的老桥也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不管怎样修与建,那个与战士浇铸在一起的桥墩始终保留着,它似在向人们诉说先烈的付出,诉说着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是在时刻警醒着人们,不忘过去,不忘英雄,不忘奋斗。

       作为新中国第一号国家工程,怒江大桥是连接西藏与四川的枢纽,关系两地的经济发展等。18军在修建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那位跳江的排长,还有那位跌入陡崖,与桥墩浇筑在一起的战士,以及无数为修桥付出努力,流血牺牲的战士,需要永远铭记。

       回望50年前的怒江大桥的建设,让人肃然起敬!

       先烈的付出,才换来幸福的今天,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怒江大桥带给人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