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梵高呐喊(梵高呐喊图片)

频道:家有妙招 日期: 浏览:1222

温馨提示:本文共1800字,图片9张,阅读预计耗时5分钟。


毕沙罗回忆梵高: 我多次说过,这个人将来要么发疯,要么超过我们所有的人,而他这两点都占了,对此我没有预见到。


1886年,印象派开山祖师莫奈名声大噪的这一年,33岁的文森特梵高来到了巴黎,这时候距离他自杀还有4个年头。就是在这短短的四年里,梵高开创了现代艺术的一个新的流派。


《吃土豆的人》 梵高去巴黎前的作品,色调黑黢黢的,他不知道此时的巴黎多么的明亮


1、一个新视界


在巴黎,在弟弟提奥(提奥是梵高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的介绍下,梵高认识了印象派的作品。他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多鲜艳明亮的色彩,尤其在阿尔勒,那里的阳光格外的强烈,文森特被深深的震撼。明亮丰富的色彩点燃了他的创作激情,在阿尔勒的14个月里,他创作了两百多幅作品。比如:《阿尔勒的卧室》、《播种者》、《花瓶里是三朵向日葵》等。


《阿尔勒的卧室》1888年,梵高的卧室,为了迎接高更的到来,特意布置的



最大的特点就是强墨重彩,把大量明亮的彩色油画颜料用画笔、调色刀甚至手指厚涂在画布上,他让颜料不仅仅为了描绘某部分,还要成为画面的一部分。


《播种者》1888年,感受下太阳的色彩



他说: 我想做到的是,当人们谈到我的作品时,会说:这个人感受很深。


《红色葡萄园》1888年,梵高生前卖出去的唯一一幅画



2、梵高与表现主义


梵高从印象派中受到启发,但是并没有加入印象派。在他看来,印象派画家力图彰显真实,而 他不仅要描绘所见,还要描绘出他对所见的感受


于是他开始扭曲笔下的形象以表达感情 ,比如要画一颗成熟的橄榄树并突出它的年龄,他会冷酷夸张的扭曲它的躯干,丑化它的树枝,直到看起来像被时光摧残后的容貌。“如果有人告诉我我画的人物形象准确的话,我会绝望的...”。 他用扭曲的形状、非真实的色彩作为他艺术的根本所在 ,这种艺术具有深刻的表现性,这种做法也促成了20世纪艺术史上意义最为深远和经久不衰的运动之一——表现主义。


《星空》1889,梵高割耳之后在精神病院里创作的,被认为是他疯狂的幻觉世界



梵高去世后三年,挪威艺术家蒙克创作了今天很有名的油画《呐喊》,扭曲的形象和梵高的画作异曲同工,用扭曲的形象传递心灵深处的情感,使观者直接领会创作者内心的焦虑。这也说明,尽管梵高在世时踽踽独行,但他并不孤单。


《呐喊》扭曲的线条和梵高如出一辙



3、高更与割耳事件


1887年,梵高和高更这两位自学成才的画家在巴黎相识,两人虽穷困潦倒,但志同道合,都有志于从印象派中脱离出来并不断发展。随后梵高去了阿尔勒,高更去了布列塔尼。梵高极为欣赏高更的作品,十分热情的邀请高更来阿尔勒和他同住,并且一边创作一边像小媳妇似的给高更布置新房,还为高更画了一幅 《花瓶里的三朵向日葵》,作为迎接他到来的礼物。又寄给了高更一幅自己的自画像。(我感觉特别像谈恋爱, 只是梵高不知道,他这种友情也好爱情也罢,不仅付错了人,还差点送了命


《花瓶里的三朵向日葵》1888年,向日葵系列的第一幅,绿色的背景橙黄色的花朵



1888年10月28日,高更来了。梵高是热情的,但高更是冷静的,在62天的相处中,对梵高的艺术、生活都是看不惯的,高更给朋友的信中说:


“整体来说,我跟梵高彼此都看对方不顺眼。特别是绘画上,梵高赞美杜米埃、杜比尼、辛燕和伟大的卢索,所有我不能忍受的家伙。而我喜爱的安格尔、拉斐尔、德加,他都厌恶。他喜欢我的画,但是我一开始画画,他就东批评西批评。他是浪漫的,我却可能更要素朴。”


高更几次提出想离开,这让梵高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在一次争吵中,高更“离家出走”了,就在高更没回家的这天晚上, 梵高用剃须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其实不是整只耳朵,而是耳垂的一部分),并送给了一个妓女。第二天高更回到家,看到满脸是血的梵高,再也受不了,彻底走了。


《自画像》割耳后的梵高



4、在麦田自杀


梵高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病情一次比一次严重,1890年开始需要有医生照顾,反复的病情使他绝望和无助,


“数日来,我的思绪在疯狂的四处游荡,它一定在期望着下一次攻击能够早日到来...我努力复原,就像那些铁了心自杀的人,因为发现水太冷,又游回了岸边”


1890年7月,梵高创作了他的最后一幅油画《麦田上的乌鸦》,在金黄的麦田之上一片黑压压的乌云笼罩,有人认为画面有一种不祥之兆。


《麦田上的乌鸦》,梵高最后的油画



1890年7月27日的晚上去麦田散步时,梵高旧病复发,用左轮手枪朝自己胸部开了枪,两天后,死在了弟弟提奥的怀里。


半年后,弟弟提奥精神崩溃,死于严重的精神病发作。哥哥梵高和弟弟提奥最终葬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