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中南大学南校区(中南大学新生在哪个校区)

频道:百科知识 日期: 浏览:1226


中南财大人行通道。张光忠拍照。

行走在中国各大城市中,常常触景生情,而萌发许许多多的感慨。

比如,天津大学的校史亭,展示着中国大学的第一张毕业文凭。

第一张大学文凭,多么的珍贵。

比如,北京大学西门,可能是中国大学文化游的第一摄影机位。

古色古香,装饰典雅,彰显着北京大学的厚重历史、学术地位。

笔者每次回武汉,一定要挤时间到首义校区感慨一番。

在南院田径场,一定要感慨七九年级崔郑获破全国大学生万米田径记录场景。

在陈毅广场,一定要感慨一下一九八八年校庆四十周年,成千上万个校友,眼含幸福热泪的场面。

特别的特别,一定要走走名叫“中南财大人行通道”!

“中南财大”,是个特定词汇。

“人行通道”,也是个特定词汇。

她们成为合成词,当然可以形成了中国大学的第一。

我感慨“中南财大人行通道”,为中国大学第一地下隧道。

她有特别、特别的纪念意义。


中南财大人行通道里的音乐爱好者。张光忠拍照。

第一,是基于她的自然属性。

中原大学从她成立那天起,就开始创造中国许许多多的大学第一。

作为地下隧道,成为中国大学第一。

是从她的功能性说起。

现代大学的发展,常常与城市功能的发展相融合。

在许许多多的大学,我们看到的多是过街天桥。

武汉有:武汉理工大学天桥、湖北中医药大学天桥,等等。

天桥,建筑难度相对低一些。

隧道,建设的难度比较大。

但是,象中南财经大学比较早,建设难度比较大,建设跨度比较长的公路过街隧道,在中国大学,应该是第一。

“中南财大人行通道”,北连蛇山,南接中南财经政府大学首义校区校北门,上承武汉市武珞路的快速双向四车道。

行走在隧道下,头顶上,车流滚滚,隧道里回声阵阵,心头涌动时代车轮的滚滚前行,中南大人行通道,让人们有不一般的感受。

此处,为武汉市交通动脉之一,其自然属性,当然成为中国大学地下隧道之第一。


第二,是基于他的历史属性。

“中南财大人行通道”,可以定义为:

没有文字说明、没有图片展示的中原大学历史博物馆。

走在“中南财大人行通道”上,我们似乎走进了拥有七十五年历史的中原大学时间隧道。

中原大学诞生于河南,腾飞于武汉,所有的历史传承,除了位于南湖校区的校史馆以外,能够承担永久性的纪念物,就是这座名叫“中南财大人行通道”的隧道了。

中原大学在武汉的历史遗址,拆除的拆除,消失的消失,日本人的汽车修理厂只有遗址,湖北图书馆(老馆)还存在,她是中原大学时期主要的摄影基地。

中原大学在武汉的早期照片,统统的表现在“中南财大人行通道”地面上二百米范围内。

中原大学在武汉的第一个校门、中原大学在武汉的唯一的一次校庆、中原大学最早的别墅、宿舍、校园活动,都在“中南财大人行通道”的地面上。

历史上就是这样巧合。

地面上的事情,人们常常不易掌控。

地下通道,似乎就是一个保险箱。

“中南财大人行通道”,悄悄地承担一种功能:中原大学地下博物馆。

“中南财大人行通道”上,有“阅马场”、“大东门”的字样,一般地说,凡有中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血统”的人,大都明白她们的意义。

第三,是基于她的人文素养。

众所周知,武汉为中国最著名的大学城。在校大学生大百万之众。

所有就读于武汉的大学生,他们常常穿梭在武汉三镇的繁荣市区、热门景点及街头巷尾之中。

其中,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阅马场、户部巷、武汉大学、东湖风景区……

行走在这些景点当中,他们的人文素养,一方面是接受时代的熏陶,一方面是读懂历史的传承。

在大东门往阅马场方向行走时,绿绿葱葱的蛇山(历史上曾为学校的外东区),散发着书香味道湖北省图书馆,难以释怀辛亥革命革命红楼,都是人文素质潜移默化的熏陶。

而潜在的人文素质,就是中原大学及其传承人,在蛇山山麓,在首义校园,留给许许多多的读书人的文化自信、文化传承。

想当年,中南财大人行过道的北面,就是学校的外东区。学校许许多多的大教授、大名人,撑起学校的半边天。

从学科学术史上考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经、管理、法学许多分支学科的奠基人、创始人,都可以通过“人行通道”,看到他们的人生轨迹。

学校在发展。

历史的前进。

“人行过道”的人文素质,需要我们在课堂里、书本上,慢慢地重温她。

第四,是基于她的情感属性。

“中南财大人行过道”,充满着人性的情感属性。

为什么要建“人行过道”,是因为这个地方曾经是交通事故的频发地带。

据我所知,学校就有多名教职员工在这个地方不幸遇难。

在这个地方,先后采取了交通信号灯、过街天桥等措施。

所有一切,无法适应交通的大发展。

“中南财大人行通道”,本质上体现的人性关怀。

生命至上。

人民至上。

中南财大人行通道,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例。



中南财大人行通道的音乐爱好者(二)同上。

张光忠,二零二三年。五月十二日。金融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