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四年级下册)

频道:百科问答 日期: 浏览:1227

现代人有太多紧急的事情。

我们永远在赶路,在和时间博弈,在筹划将生命的痕迹铺满整个24小时,甚至溢出24小时。

坐地铁还要低头多看几篇热点文章的强迫症,手机上二倍速的电影播放,游击战一般拍完就走的网红书店打卡风潮——我们老想做得更多,仿佛将日程表上的一个个填满就是人生最终的意义。

“一个没有计划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面对种类繁多的任务,如果不制定计划,可能会陷入“不知道该先做什么”的拖延陷阱。

那该如何制定计划表呢?把要做的事情写下来,并分别标注好优先级和紧急程度。

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事,重点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尽量减少不重要但紧急的事,避免做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

提前规划、分清优先级,不但能合理地分配时间和资源,还能提升行动力,降低做事的盲目性。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

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离娄下》

子产 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贤相,曾担任 郑国 的执政。

在他担任执政期间,郑国气象一新,国泰民安,发展得很好,他本人也深受百姓爱戴。

郑国境内有两条河交汇,一条溱河,一条洧河,这两条河可能都不深,但水涨之后,老百姓仍然过不去。

子产看见了,就让百姓坐在他的车子上,再把人一车一车地运过河去。

按说这是一件值得人们传颂的好事,可孟子却不这么认为。

孟子觉得,子产虽“惠”,是个贤人,但河上没有桥是谁的责任?

自然是子产的责任。

他要做的,不是用自己的车去一车一车地渡人,而是直接在河上修一座桥,这才是他作为国家管理者应该做的事。

相反, 如果领导者个个都像子产这样去讨百姓欢心,让百姓高兴,帮百姓解决他们遇到的每一个小问题,那时间是根本不够用的,问题也是解决不完的。

所以孟子认为,子产的行为看起来很亲民、爱民,其实有作秀之嫌,不过做给别人看而已。

真正明白事理的领导者,就不应该让无桥渡河这样的事情发生,而应该早早地把桥修好。

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延伸来思考,它所反映的恰恰是每个人如何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问题。

现实中有很多人,在处理工作时习惯于事必躬亲,什么事都想自己上手,当然有时也并不像孟子说的那样,是在刻意作秀,只是因为不会统筹安排自己的时间而已,弄不清到底哪些是自己这个职位或这个身份应该做的更重要的事。

我之前读过史蒂芬·柯维的《 与时间有约 》这本书,它里面提出了时间四象限的观点,我十分认同。

柯维认为,一个人在做事时,应该 按事情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划 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为既重要又紧急的事,第二象限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第三象限是不重要但很紧急的事,第四象限是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

大部分人在做事时,都习惯先做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事,也就是很紧急的事,不论这些事是不是真重要。

但实际上,我们应该先做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

从成果角度来说,这样的事才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外部成果,是最值得干的,而且能避免后期很多紧急情况的出现。

对于子产来说,修桥、铺路就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

说它重要,是因为它可以解决老百姓渡河的问题;

说它不紧急,是因为在河水没涨之前,有足够时间架桥。

一旦河水涨起来,你就发现,不得了了,老百姓想过河过不去了,这时修桥就变成了一件既重要又紧急的事,处理起来必然会遇到更多的麻烦。

子产调动自己的车子帮百姓渡河,作为个体,他很有仁心,是个“好人”,但作为国家管理者,他的做法完全不值得提倡。

就像孟子说的那样,你在十一月时修一座能让人走路的独木桥,十二月时把这座独木桥扩充成能走车的桥,也就是舆梁,问题就解决了,这不是比用自己的车子运百姓渡河更有效率吗?

这是孟子的为政观,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做事时应该借鉴的思想。

现代管理学之父 彼得·德鲁克 就曾经说过,在管理者面前摆着许多需要做的事情,但管理者的时间有限,很多管理者习惯按压力的轻重来决定事情的优先级,就像救火队长一样,被事情追着跑,结果常常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不说,还必然会牺牲许多要务。

相反, 如果能经常把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提前做好,你会发现,你的工作中可以减少很多需要临时应对的紧急情况。

这又让我想起了 淳于髡 和孟子的那段对话,淳于髡认为,“ 今天下溺矣 ”,孟子应该伸手援助。

但孟子觉得,天下陷入困境,要用“道”去救援,他不可能用“手”去解决天下的所有问题。

这也是孟子一直以来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管理者不一定事事都赤膊上阵,天下事那么多,你干得过来吗?

所以,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用更高效的办法去抓问题的主要矛盾 优先处理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减少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发生

能够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才是君子平其政的方法,也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最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