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地多长多宽(30米×30米等于多少亩)
有一次在晋西北的神池县,我实在憋不住,问了一个老农,这一垧究竟是多少亩呢?老农说,这把我也问住了,我们这里本来就地多,但是地都不好,还是一块一块的,家家按现在说都有100来亩地,老百姓就把一块地叫一垧,把大块点的叫两垧三垧地,一般一小块地也就2-3亩。这下我明白了,是不是两三亩就是一垧地呢?老农说:差不多就是这样,普通一垧2亩地,也有3亩叫一垧的。
我跟老农讲,人家东北的一垧可是一公顷,不过东北人把垧分成了小垧和大垧,一大垧就是一公顷15亩地,小垧就是10亩地。老农也不多辩解,现在都叫亩了,分地的时候都是按照飞机遥测的算,是多少就是多少。
再问老农,这小亩大亩是怎么回事呢?老农说,这就跟以前分地有关了,分地的时候用的是步量,前后两个脚印为一步,一步都叫三尺,其实步子或大或小,亩就或大或小了,一般一小亩就是现在的8分地左右,一大亩就是现在的1亩2分地左右。
看来现在的地里头还真有学问呢。我们从头来看看历史,这一亩地怎么会变成666.66平米呢?我想主要从我国度量衡的几个演变阶段来跟大家聊聊这个“亩”。
“ 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隋唐宋元明清 "。这是我国的简单历史总结,而”亩“的由来我们就从跟今天4000年左右的夏商周说起。
最早对于亩的考究应该是从夏、商两代的井田制而来,当时公有制为主,实为”田“,而后有了私有田产,就以”亩“称。当时以”步“计算,宽一步,长百步,究竟多大,实不可考究了。
我们都知道秦统一了六国,有大小亩之说,”商鞅变法"中,第二期变法就有度量衡的统一,按照240步为一亩,究竟有多大? 据专家称当时的一亩约为现代的0.29亩 。
据吴承洛先生《中国度量衡史》一书记载: 惟中国历代对于地亩之数,本无精密统计,又未经清丈,亦无法确定计亩之单位 。
这也说明,我国古代发明了“亩”这个单位,但真的是各个时期计量不一。但有人做了个记录,都 以240步为一亩,秦汉时6尺为一步,一步大约1.4米,百步约196平米;先秦时6尺4寸为一步,一步约1.45米,百步约210平米;隋唐时5尺一步,一步1.5米,百步约225米。这百步都为一“亩” 。可见,古时的亩确实比现在的666.66平米要小得多。
再说一尺可换算成现在的多少厘米,则各时期也不同。 商周时期一尺约17厘米;秦汉时期一尺约23厘米;隋唐时期约30厘米;明清时期约为32厘米;现代则成了33.333厘米 。
现代人应该明白一亩等于60平方丈,一丈等于10尺,3尺等于1米,1尺等于0.333米,那么60平方丈就是666.666平米,这个6不尽的循环数字实在叫人心烦难受。
可是从古人习惯于以60为计量单位来看,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就如现代我们以10进制计数,以2进制做电脑运算一样,也如我们计量重量的时候古人用16进制一样。
而将1米变成3尺还是在1928年的《中华民国全度标准方案》里确定的,同时将 1尺变成了10寸,10尺为1丈,60平方丈为一亩 ,这也算一次新的统一度量衡吧,主要是为了跟随英国当时的度量制度,以米为单位计算,同时合乎我国度量的平衡过渡。据记载,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并不高,农民买布以尺寸计算,买粮以斗石计算,直到解放以后,在国家又进一步规范了公制度量后,还是有民间广泛使用尺子,也许这种改变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才改变的吧。
从古代到今天,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度量衡的改变都是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而变的,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做出的 田亩制度、度量衡制度 都是在为了使国度更加安稳,方便管理而设定。唐代以后几次更替度量,都脱离不了 亩田换算 ,比如明代南方富庶,亩产比北方大一倍,为均衡南方差异,则将北方二亩折成南方一亩,也算是为平衡产值吧。现代工业下,国际交往增多,为配合进出口,采用米制确实也是一种进步。
在进农村跟农民朋友聊天的时候,每每听到他们说“垧”和“尺”等话语时,总是有一种亲切感,他们也喜欢这样讨论来讨论去。“我是小亩子,用不了4000粒玉米种”,“我是大亩子,一袋种子不够种”,到了东北那种豪爽劲更让人心里痛快“我种了10垧地,今年收成特别好”,“我只有两垧地,跟人家差多了”,这都是农民质朴的表现。
至今我都记着奶奶和妈妈趴在缝纫机上做针线活,用尺子一会儿量量这儿,一会儿量量那儿,而且笸箩里的几样东西就是“ 剪刀、尺子、画粉、针和线 ”,直到大了些才又增加了一卷皮尺,这也许就是农民跟时代接轨的印迹吧。
今天我还专门打电话问了晋西北的一个农民朋友,证实了一下一垧地有多少,他说就是个两三亩吧,不过现在公家量地都是亩,咱也不能那样喊了,再喊连自己都搞不清有多少亩地了。现在量地除了公家在无人机测绘外,老百姓租地时都是用电子测亩仪了,哪还记着那“ 把地 ”的年月了。
却也清晰地记着小时候看着大人们在田里拿着个木质的“ 人 ”字型的工具在一步步地数着,后来才知道那就是“ 把地 ”,( 工具叫木规尺 )一步是1.5米左右,然后计算出来分给村里庄稼人,想想那时候,怎么能够做到精确呢?形成大亩小亩也许跟“ 把地 ”人的手紧手松有关吧,不过也无从取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