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白马非马的故事(白马非马的错误在于割裂了什么)

频道:科普故事 日期: 浏览:1222

       名家是诡辩?是绝对?是相对?或许你这样以为,本身就都错了。

       中国哲学史中的公孙龙说:白马非马,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花一周的时间或者一个失眠的夜晚去思考这个问题,估计会对名家的理解有所提升。

       今天哲学诗画就和大家分享下关于名家的思想精华,希望能够克服我们固有的观念,在一个新的层次上理解中国哲学。

      

       庄子和惠施是好友,庄子大家都知道,是道家,而惠施呢,他的思想就属于名家。在《庄子》中曾经很多次提到惠施,比如那个著名的“知鱼之乐”的故事,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中名与实的经典论辩。

       故事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故事译文——

       庄子和朋友惠施出游,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交谈。

       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跃出说:“鲦鱼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跃出水面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我站的位置比鱼高)

      

       这个故事只是个小插曲,惠施的整个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于《庄子·天下》,提炼后分别为:

       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万物受精而存,以待时日以亡。

       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6.南方无穷而有穷。

       7.今日适越而昔来。

       8.连环可解也。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这10条在理解上都不能绝对,而是都有一定的相对性。 惠施认为有限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物体可以是无穷大,也可以无穷小。这些都以观察者经验和角度的不同而变化。

       天地万物虽有差异,但又各有联系,彼此相互依存。如同庄子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以并行而不相悖。事实上,惠施的哲学把宇宙理解为一个互生互荣的整体,万物一体,泛爱万物,这就是爱自己。

       从这10条中,惠施其实已经发展出了中国哲学最早的朴素知识论和逻辑学,以及最早的相对论思想——即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

      

名家代表公孙龙

       后来公孙龙提出了绝对性学说,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名家的思想。

       公孙龙说白马非马,“马”非“白”,“马”更非“白马”,从语言学和概念学的角度区分了二者。即马是一种类概念,而白马或者其他带有形态、颜色、大小的马是一种具体的个体。事物的共相存在是绝对性的。由此,公孙龙在感官认识上建立了中国的认识论。

      

       而且他还建立了“指物论”,所谓“指物论”就是在名家思想基础上的一种认识一般事物规律的学说。这里的“物”指的是具体个别的物,“指”是抽象出来的共相,和柏拉图所说的共相意思基本一样。公孙龙的指物论就是为了让我们在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中,学会发现事物的共相和普遍规律。比如,行星一般都围绕着恒星旋转这个规律。

       名家特别追求概念和言词上的准确,以便详细准确的分割开概念和事实。但在当时,讲究事实的墨家不认同名家,就连荀子和孔子都批判说“惑于用名以乱实”

       无论中国哲学的其他派别怎么看,如何不认同,名家确实独创了属于自己的一套认识体系,拓宽了中国哲学的领域和界限,对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多面性提供了可能的方向和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