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白杨礼赞课文原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

频道:百科知识 日期: 浏览:1224

跟着《我为什么而活着》,能学什么?练什么?

我为什么而活着

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总起段)

1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至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最终我得到了它。

2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自然万物,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3爱情和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上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过渡句) 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收尾句) (全文约520字)

学什么?

无须扩写或缩写,直接跟着课文原文,可以学它的 “总-分-总”的粗放结构 ,学由三个横式片断并列铺排出的 “一般并列横”式结构 (我也叫它“琐碎横”式结构),学它第1段里用“首先”“其次”“最后”分述“我为什么寻求爱情”的三个理由的层次性,条理性。

练什么?

程度略欠的学生:

学上述特点里的2,写一段话,用上类似于“首先”“其次”“最后”这样的标志词,使表述具层次性,条理性。

程度好的学生:

学上述特点里的1,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题目也是《我为什么而活着》,可分两条、三条或四条,阐述独属于你自己的活着的理由。


跟着《白杨礼赞》,能学什么?练什么?

原文约1200字,需要缩改,才好把它当考场作文来学。

以下是老师的缩改。

白杨礼赞

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绿的是麦田。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 "伟大",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单调"。

2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你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实在不是平凡 的一种树!

3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也像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对抗 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 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 傲然挺立 的守卫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枝枝叶叶 靠紧团结力求上进 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我赞美白杨树,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约850字)

学什么?

缩改时,要把原文里一些冗余的文句(主要集中在第1段)删掉。现在这篇900字之内的文章值得学的地方就很明显了:

1.象征手法的运用 ,从赞白杨联想到赞白杨一样的北方抗日军民,赞他们共有的伟大品质: 靠紧团结、力求上进、挺拔伟岸、倔强挺立、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不折不挠。


2.歌颂人或物的内在品质,要先从善描外形入手,可学本文第1、2、3段的 细描手法的运用 :第1段是用细描铺设场景,便于下文安排主角登场,描写生动,很有画面感;第2、3段描得更细更生动,细描了白杨树的形态、干、枝、高度、叶、树皮……为下文点明树和人的品质精神作准备。


3.歌颂人或物的内在品质,从而引起全文的直接抒情,可以像本文 涂红 的词句一样, 善用议论词句 ,准确精当地用一些合适的形容词点出品质,且这些形容词要和上文描树的形态、干、枝、高度、叶、树皮等内容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如:

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像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靠紧团结


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宽大的叶子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 ——力求上进


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丈把高 ——挺拔伟岸


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坚强不屈、不折不挠


笔直的干,笔直的, ——正直,朴质严肃


4.像标 ** 的句子那样,用重复的独句段间开段落,直接表明“不平凡”,结尾句那样,直接抒情,使感情强烈,有感染力。


5.像文中 标蓝 的句子那样用对比手法衬托主角,表明作者的爱憎。


练什么?

把课文缩改到900字以内,体会上述5个特点。

程度略欠的学生:

抄写老师的缩改示例,在抄写中认真体会文章的特点。

程度好的学生:

看完老师的示例,自己缩改,认真体会文章的特点。


今天要跟着《记承天寺夜游》学写作文。
它不是古文吗?跟它学写作文?
学什么? 练什么?练写古文吗?
当然不是,练写古文课标不支持嘛。当然还是练写现代文。
原文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不足100个字的极短小篇幅,如果不加解说,学生一定看不出如何能跟着它学写作文。

老师把课文一扩,就能教学生学一种叫“ 余五笔 ”的写作技法。

“余五笔”是什么东东?我在本公众号的一些旧文里早就提到过它。

比如点击《 那是“徐五笔”,这是“余五笔” 》,你可以读到,我在那里介绍了,这是余映潮老师从《散步》一文中提炼出来的一种写作笔法:

1.简述一笔 —— 概说事件 (作用是简略地把文章的中心事件立即说出,让读者迅速明其大概。)

2.铺垫一笔 —— 介绍原委 (作用是补充介绍与中心事件相关的一点背景或原因。先写1再写2有利于作者处理好详略。很多学生喜欢先说2再说1,这样既显得平铺直叙,文无波澜;又容易在不知不觉间就把2说多了,而没法给下文留下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导致详略失当。希望有这种毛病的学生由此学会先1后2来处理结构,而且1和2都不必写多,尤其是2。)

3.渲染一笔 —— 烘托点染 (作用是用景描的一段或几句话美化文章,增加艺术性。)

4.巧折一笔 —— 写出波澜 (4的内容从1而来,但不能顺着1的纹路使事情很快就顺利发展,一眼看到事情的结局,而应安排一点意外,使文意出现曲折。可以这样理解1、2、4三者的关系:2顺着1,是1的补充;但4却要反着1,1没有完全按读者预想的那样去发展,这能使文章再次出现波澜,多好。)

5.深化一笔 —— 情理立意 (作用是通过议论句讲理立意,或通过抒情句抒情立意,点明文章主旨。)

这么精妙的“余五笔”与《记承天寺夜游》有关系吗?

有的。老师把《记承天寺夜游》一扩写,你就能跟着我的扩文学习“余五笔”法了。

温馨提示:

为尊重原文内容,扩写时我调换了“余五笔”里3与4的顺序,下文你将看到先4后3,即先“巧折一笔”后“渲染一笔”,让剧情先发生波折,再出现写景美句渲染环境,这样12435的安排,既合乎当时生活场景的真实——因为美景的确是苏张最后才看到的,而且文理与12345一样相通。

我们在实际运用某一种文章之法时,完全可以根据生活的逻辑或自己的需要略作一点点调整,千万不必学得太死板。

以下是老师的扩写文示例:

记承天寺夜游

夜来了,他解衣欲睡。蓦然见 月色 顽皮 入户 ,清清亮亮的大眼睛正注视着他,如有所语。哦,她在提醒,今天是农历十二,再有几天就是完美的月圆,怪不得此时月色如许勾人。嗯,不睡了,不能浪费这美妙的月色, 重又穿衣, 欣然起行 (1.简述一笔:月夜,他不睡,欣然起行。)

这是元丰六年, 他被贬黄州的第四个年头 ;这是农历十月,天开始寒,地开始冻的 初冬时节 ;这是黄州,他被莫名其妙的命运安排,暂以寄身的 他乡异地 (2.铺垫一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命运。)

干什么好呢?就一个人在原地傻走?如此美妙的月色要能找到一个心意相通的人分享,该有多好!要不到承天寺碰碰运气,看看张怀民睡下没有?他与他是同道中人,皆不受朝廷欢迎,也一样被命运莫名其妙扔到黄州,来没多久。无栖身之所,怀民只能暂居于承天寺。 但,这么冷的夜,怀民会像他 一样傻乎乎不睡觉,一见月色便 欣然起 行吗?

哈,还真是找对了人!同道中人果然同道, 怀民亦未寝 !二人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走出了一场闻名千古的夜游。 (3.巧折一笔:寻怀民,竟寻对了,二人相与步于中庭。)

不必说话,听听月亮想说些啥。这十月十二日的初冬之月啊,坦坦荡荡,一白如洗,皎无纤尘,玉洁冰清,照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似有藻、荇交错纵横,原来那是庭中竹树、柏树在“水中”投下了灰影。 (4.渲染一笔,着力描月夜美景。)

自古而今,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缺少他和怀民这样的闲人罢了呀......

今晚的承天寺夜游,确实值得记下一笔,记下那寺、那游;那月、那人,更有那闲——落笔于纸,不足百字,却足以不朽。(全文约520字) (5.深化一笔,议论抒情立意。)

小结:

你看,老师的扩文是这样用上“余五笔”写承天寺夜游的:

1.简述一笔 :月夜,苏不睡,欣然起行想赏月。

2.铺垫一笔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遭遇。

3.巧折一笔 :苏想寻怀民同他一起寒夜赏月。按生活常理推测,不一定寻得到人;或寻到人他也不一定陪你寒夜赏月(太冷了+赏月能当饭吃?)。但竟寻对了,怀民一约就成,二人于是愉快地相与步于中庭赏月。

4.渲染一笔 :着力描月夜美景。

5.深化一笔 :议论抒情,点明本文主旨。

练什么?

把课文扩写到500字以上,用上“余五笔”法。

程度略欠的学生:

抄写老师的扩写示例,在抄写中认真体会“余五笔”法的运用。

程度好的学生:

看完老师的示例,自己扩写,用上“余五笔”法。

至于学用“余五笔”法另写文章,那是另一回事。


跟着《背影》,能 学什么? 怎么学?
★ 我在 《“徐五笔”真的好用》 里详细介绍过一种“五笔法”——徐五笔,即江阴名师徐杰老师提到的笔法。为区别于余映潮老师所提到的另一种五笔法(我在 跟着课文学写作文(“八上篇”之六《记承天寺夜游》) 里重点介绍了),我把徐杰老师说的五笔法取名叫“ 徐五笔 ”。
它由这样的五笔构成: 1.引出一笔 ——指写清事件或事端,引出下文。
2.叙描一笔 ——指放大细描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
3.结记一笔 ——指记下事情的结果。 4.宕开一笔 ——指思路暂时离开本事,去到相关联的他处。这种宕开不是随随便便的为宕开而宕开,必须用意明显,全力为下文即全文结尾处的立意蓄势,作准备。 5.深化一笔 ——指文章勾连起上文宕开的那一笔,在深化处或升华中确立主题。
把朱自清的《背影》改一下缩一下,是可以让学生体会、学用这种 “徐五笔”法 的。
下文是老师的缩改示例:

背影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我跟父亲回家奔丧。事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坐火车回北京念书,两人便同行。 (1.引一笔——交代父亲将送“我”到车站。) 2父亲事忙,本说不送我,叫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去。他再三嘱咐,甚是仔细。但怕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终不放心,还是决定自己送我。我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本没什么要紧,再三劝止,他也不听。 3行李多,得请脚夫,他忙着和他们讲价钱。送上车,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正可铺在位上。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不要受凉。又嘱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暗笑他的迂,叫他快走。 他又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去。他胖,走过去自然费事。我本要去,他不肯。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 5他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铁道时,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来到这边。 (2.描一笔——浓墨重彩描父亲送“我”为“我”做一切时的语言、动作、外貌等,尤其着力细描了“买橘”的“背影”。) 6我赶紧去搀。他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扑扑衣上的泥土,很轻松似的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走几步,又回过头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我的眼泪又来了。 (3.记一笔——记父亲送“我”的结局:他做完了他觉得可以为儿子所做的事。) 近几年来,他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此次丧母,适逢他差使交卸,真是祸不单行。他典质家当还亏空,办丧事都要借钱。同去南京,他本忙于谋事,不必送我,但他还是选择了亲为。老境颓唐的他触目伤怀,常情难自已,家庭琐屑往往触他发怒,他待我渐不同往日。但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惦记着我。他写来一信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4.宕一笔——宕开补写父亲送“我”前的不易与送“我”后的艰辛,为下文抒情蓄势。) 读至此处,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5.升一笔——以抒情之立意收束全文:“我”感恩、想念父亲。) (全文约880字) ★上文第3、4、5、6段 具体、生动的细描 也值得学习。
★全文字里行间 及时穿插“我”的心理活动 即上文标蓝的句段 ,使全文的 抒情立意顺理成章 ,这一点也特别值得学习。
练什么? 把课文缩改到900字以内,体会上述带★句所总结的本文特点:徐五笔法、具体生动的细描、穿插“我”的心理活动。

程度略欠的学生:

抄写老师的缩改示例,在抄写中认真体会文章的特点。

程度好的学生:

看完老师的示例,自己缩改,认真体会文章的特点。


今天要跟着《与朱元思书》学写作文。
又跟着古文学写现代文?是的。只要它有可取之点,就可以学习。
学什么? 练什么?
原文如此: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课文虽短,不到200字,但也可以好好看看它有什么。
1.它有 “对称横”式结构: 课文正文安排的两个横式段落之间的表意关系呈对称状态,两者是从不同角度选材,共同为表现同一个主题服务的:
1材,写水 ;2 材,写山. 两个材料是对称关系要服务的文章主题是:开头段里的句子“奇 ,天下独 ”总领了全文的 材料 主旨 ——山水奇异、独绝,使人忘却功名与政务,流连忘返。
以下是老师的扩写文,加上小标题后,你能从中看出明显的对称结构。
风景(原文题目《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 改写:邹老师
风和烟都消散殆尽,天和山变成同一样的颜色,青苍,清丽。我乘着船顺着江流漂荡,随意地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这一带水路长一百多里,沿途灵异的水与奇异的山所造就的风景,是天下独一无二的风景。
水之语
水都是青白色,清澈极了,似有千丈之深,但深可见底。水里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水流湍急,其速堪比射出去的飞箭;巨浪迅猛,其奔腾之势好像驰骋的骏马
山之韵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又密又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直指高空。这些高山好像彼此在竞争,都尽力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峰竞相高耸入云,笔直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冲荡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的泠泠声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也不住地啼叫
像鸢鸟一样飞上天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那追逐功名的心想必会平静下来。整天忙于处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一定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天空,即使在白天,山里的空间也像黄昏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仅有时可以见到从树缝里漏下来的阳光。
我有幸途经从富阳到桐庐这一带水路,这奇山异水的风景,是我见过的最美的风景。(全文约510字)
2. 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描山绘水,描出了声、色、态等,画面感极强,令人印象深刻。
3.它有很多句子成对出现(即上文中划了横线的句子),表现出“四六文”骈俪工整雅致的语风,值得欣赏与仿效。
4.既有说理立意(即上文中的红色句),改后文又有开头结尾的抒情立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最美),使文章有明确的灵魂。

练什么?

把课文扩写到500字以上,体会本文的上述4个特点。

程度略欠的学生:

抄写老师的扩写示例,在抄写中认真体会4个特点。

程度好的学生:

看完示例,自己扩写(不要做成了逐句翻译,这会很生硬。注意上下句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