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新课标2卷数学试卷2023)

频道:科普故事 日期: 浏览:1227

课堂是学校教育实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为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及国家、四川省有关文件精神和我省初中数学教育实际,制定如下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研究是开展教学的前提。教研组、备课组应在教师个体深入分析研究课程内容、明确课标要求、明晰学生学习实际等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为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一)学习课程标准

要对《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作细致的研读,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性质。掌握数学学科研究的内容及其区别其他学科的独特性质,理解初中教育学段的数学课程在培养公民素养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方面的价值。

2.基本理念。认真领会数学课程在面向全体学生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设计思想;要把握课程内容呈现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深刻理解教学活动是"师生相长"的过程,把握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关系;明确学习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3.设计思路。深刻理解初中数学课程在小学已有的知识技能、活动经验、思想方法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基础上的设计思路。

4.内容标准。从总体学段的视角理解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标准及体系结构,分析初中学段各内容板块与其他学段内容的关系,要建立"大单元"认知观念。

5.实施建议。要认真理会课标中对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加以实施。

(二)研究教材教法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是实施教学计划的前提,既要上接《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理解教材编写,又要下联班情学情以制定具体教学方法。

1.研究教材。领悟教材编写意图及特点,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体会教材的呈现方式及其教学价值;能根据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改编、拓展、补充等,发挥教材功能价值的最大化,使数学课堂丰盈而充满活力。

2.研究教法。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结构特征及所教班级学生实际,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适宜的教学方法,如讲练结合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活动法、问题式教学法、反馈训练法、复习总结法等。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强调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凸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的教学环节。

(三)分析教学实际

1.分析学情。强化"以学定教"的理念,准确定位学生"最近发展区",精准分析学生"已有基础"和"达成目标"之间的纵向差异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横向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明确教学重难点,找到突破的策略,确保所有学生学有所获,促进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分析学法。根据数学学科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上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认真总结等学习习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为目的。

3.分析教学过程。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重视情境创设,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对"预设"外"生成"的教学资源,要及时把握,因势利导。要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四)制定阶段计划

1.制定学段教学计划

根据《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内容的整体设计和区域教学规划,结合学校工作年度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段教学计划,学段教学计划应包含课程目标要求、学情实际分析、阶段推进任务表等。

2.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学期教学计划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学段教学计划任务,在厘清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在各学段、各册的分布情况下,合理划分课时,并依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①学生情况分析。主要分析本班各层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情况。

②教学具体措施。依据教学内容及学情,结合上学期教学对象的质量分析,提出全面提升质量的教学具体措施。

③教学进度表。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教师要写出各单元、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数、课时分配和时间安排。

3.制定月、周教学计划

根据学期教学计划及本期教学时间实际,统筹制定月、周教学计划,本计划的制定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①关注学情及内容实际。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及学生基础水平的实际设定计划,目标设定要可达而非简单的内容划分。

②月、周计划要有整体关联性,要"服务"于学期教学目标,即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以整体实现学期教学目标及课程目标为目的。

(五)开展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科书的课时建议以及学生学情实际开展研讨,以数学学科育人价值挖掘为目标,从课程、教材、课时、教法、学法、作业、测评等方面进行备课。在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研讨中,强调教学结构性改革,增加学生课前预习时间,减少学生课外作业时间,增加学生课内自主时间,减少教师讲课时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采用单元式备课、问题式备课,项目式备课等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对课后测评环节的研讨中,要有依据课程标准研制测评学生学情的具体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年级备课组应每周开展至少 1 次集体备课,教师个体要运用集体备课成果,结合学生实际和自身特长进行二次备课,形成具有教师个性特点的教案。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确定和师生活动方式选择以及教学结果测评的依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需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有机整合,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科学、清晰、具体、可测。

1.落实立德树人

教学目标必须体现初中数学课程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宗旨,体现教材等学习资源的综合价值。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遵循教育规律,切实提高育人水平,致力于培

       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

2.聚焦学科素养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当聚焦数学学科素养,聚焦对学生发展或后继学习具有重要价值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

       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结合学生实际

教学目标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具体确定教学目标,必须基于学生已经具备的数学认知基础,分析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确定"已有的数学基础"和"需要的数学基础"之间的差异,分析哪些差距可以由学生通过努力自己消除,哪些差距还需在教师帮助下消除。

(二)确定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确定,要根据《课程标准》中阶段目标与任务、教材内容,以及该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明晰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内容可以是学科领域具有核心地位的概念、原理、方法或具有重要价值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上,要有整体的"格局观",从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视角设计教学活动,克服"碎片化"和学科本位倾向,以重要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等为主线组织单元教学。

2.融入思想方法

注重以知识为载体、及时引入和适时建构数学思想方法。全面体现抽象、推理、模型等基本思想,注重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消元法、公式法、换元法、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化归与转化、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等数学思想方法,努力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思想方法相结合,形成基本活动经验。

3.联系生活实际

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实际生活、科学及数学的角度,创设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问题情境。通过"综合与实践"等内容的教学,利用项目式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方案,使学生产生深入体验、探究、理解、应用的兴趣和行为,培养学生能从实际的情境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意识和能力。

(三)明确教学策略

根据课堂教学规律,分析各种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式的利弊和适切性,按照教学目标、学情、内容、课型等的需求,明确教学策略,指导学生选取合适的学习方式。

1.选择教学方法

精准分析学情,分析各种教学方式特点,根据不同课型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应注重因材施教,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的应用,以学情、学段、内容、课型等实际需求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注重学生学法

加强学法指导,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依据数学课堂呈现的不同问题,采用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等多种学习方式,注重观察、试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和实践探究,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

3.丰富教学手段

不同的教学手段会达成不同的教学效果,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益。比如,可以在发挥传统的板书、板画、教具,实践、数学实验等常规教学手段优势的同时,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到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测评效益、建设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自然融合观察、比较、练习、展评、合作、现代媒体辅助等教学手段和方法于整个教学过程,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三、课堂教学实施

(一)开展课前预习

明确预习任务,有效的开展前置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明确预习任务

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基于问题导向,形成前置学习"问题串"与"任务单"。学生在完成"问题串"与"任务单"遇到困难时可借助课外书籍、网络等资源。

2.指导预习方法

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对教材进行研读,试着解决问题;未能解决的问题能借助查阅资料、互助研讨等手段进行研究;让学生带着预习的成果走进课堂。

3.检测预习效果

预习效果的检测反馈是课堂"预设"实施的关键,检测方式多样,一是学生预习后可自行选择课后练习、习题试作,看是否能够解决;二是新课前教师可出示问题,用 5 分钟左右小题测试检验学生预习效果。

(二)推进课中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应体现预设的有序、生成的灵动。教师要规范、准确地运用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深入理解数学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重视优质的数学课堂教学逻辑的构建,上好每一堂课。

1.运用预习结果

教学要充分运用预习结果,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从学习任务分配、目标确定、方法指引、过程监管、行为调控、活动设计等方面充分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具体落实教和学双边活动。

2.明确目标任务

课堂教学目标要科学、清晰、具体、可测,既要注重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也要强调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形成。课堂教学目标可表述为:通过(经历)什么样的数学活动,能(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显性目标,主要是具体知识、技能目标等),提高(培养)什么样的数学关键能力,发展(感悟)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隐性目标)。

3.创设学习情境

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教学任务及其蕴含的数学学科素养设计合适的情境和问题,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领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设计学习情境时,要使情境与问题契合,需紧扣问题中心,围绕主题,要体现数学的本质,学习情境还需符合关联性、简洁性、灵活性、参与性的总体原则。

4.开展师生活动

要注重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把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上,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要将讲授与练习与引导学生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机结合。学生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理解概念、把握本质,明晰算理,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

5.检测学习效果

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检测学习效果,检测内容需注重数学知识、技能、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方法的达成。检测方式多元化,可以是当堂题单过关式、也可以小组间互动提问式等,原则上一节课需有 5-10 分钟的检测活动。教师要根据检测结果诊断出的问题,及时改进后续教学计划。

(三)优化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布置要注重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与拓展功能,要强化设计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以求实效性。作业习题可从课本中精选或自行设计,要体现"适量、灵活、针对性强"的原则。

1.注重作业设计

要紧扣学段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情况,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学以致用的数学作业观。从开放性、层次性、灵活性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课后作业设计,促使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综合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课外书面作业以 40 分钟内

       为宜。

2.加强批改辅导

教师对规定的作业要全批全改,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原则上当天批改完毕。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准确、细致,应明确错误,留有批改痕迹,要求学生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题,并重视作业的二次批改,对学困生应坚持面批。作业评价宜采用等级制度,以激励为主,除了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有针对性地写上激励性评语。在批改作业时要重视对典型错误地摘录、归类和整理,建立学生错题册,分析原因,改进教学。对作业中有共性的错误,应在全班讲评,指导纠正。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

四、课堂教学评价

运用全面、多元的方式进行课堂评价,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业质量水平,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一)确立评价主体

要树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评价主体的意识,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评价环境,使学生有足够安全感进行自评和他评,增强评价的互动性。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元互动过程来提高教师与学生对"教"与"学"效果的内省,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二)确定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方法的掌握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提升情况,以及学生是否具有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以及坚毅的意志力和进取心。评价内容还应包括教师是否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目标等。

(三)选择评价方式

在对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果进行评价时,应准确把握"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应依据"经历、体验、探索"不同层次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在对问题解决能力提升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在对情感态度方面进行评价时可采用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等方式。

(四)呈现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应显现出评价者鲜明的态度和立场。评价目的要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评价结果要更多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得到了那些提高,具备了什么能力,还有什么潜能,在那些方面存在不足等,要尽量避免简单地依据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标签式"评价。

(五)发挥评价作用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要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由此,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