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子找太阳教案(小兔子找太阳教育意义)
【 经典绘本导读 】 系列-第168号
一种令人神迷的游戏—《书中书》导读
阅读推广人 石头
尊敬的读者朋友,您看到的是一个深度解读的经典绘本公众号, 每周都有2~3篇文章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本导读的宗旨是为亲子阅读而努力、为父母深度掌握绘本精髓而奉献。请放心关注,并期盼您的回馈!
一、内容简介
小女孩收到了奇妙的礼物,是一本书。书中无限重复的画面,激起了小女孩的好奇心,于是,她试着用浴室镜、放大镜和3D立体眼镜,找出答案……。故事情节诙谐有趣,引导小朋友探索事实与真相,能够满足小朋友内心对富有神秘感的图画的兴趣及偏好。“国际安徒生大奖”得主约克米勒引导读者展开想象力,玩一种令人神迷的游戏。书中流露出的机智、幽默和一种特别的魅力,给人温暖的感受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绘本信息
书名:书中书
文图:(瑞士)约克·米勒
译者:赖雅静
出版社:河北教育版
适读年龄:5-12岁
奖项:1994年获得国际安徒生插画奖。
出版日期:2011-4-1
三、绘本导读
【封面】
解析:
看着这本礼品《书中书》破损的封面,书的护封撕开一角露出儿童头部,在丝带的包扎中,好像是困住了。
撕开封面的一角,才能打开这本书的秘密之门。黄色包装纸的背景是各种姿态的白猫和褐色兔子的造型,撕开上脚露出一个小女孩惊讶的脸部,这是本书的三个关键人物!
猫与兔子可是对比性的存在,画猫和画兔子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图画书创作立场和方法。画家约克•米勒是重视这两个符号的。他将封面设计成包装纸,无疑是想表明,图画书是给孩子们的礼物。而在这一礼物的包装纸上,约克•米勒设计的是猫和兔子的图案。但是,上面的猫和兔子可谓一真一幻。猫为实体,兔子只是个影子(虚幻),米勒想以此表达什么呢?我们往下解开书中书的秘密吧!
【环衬】
解析:
环衬是一扇扇重叠打开的门,亮光从最深处映射出来,显得异常深囧,有迷宫探险的恐惧感,那里深藏着重要的物品还是不可探求的秘密?
背景是黑色的,白色横竖的直线条纹增加了表面的亮度,但不失为晦暗不明的氛围,显得很凌厉无比,严峻的气势凸显出来。
层层叠叠的白色框线似乎深深把宝物拘禁在此,永远不得再现。
大门应该是相同等大的,但视觉给人逐渐缩小,深不可触的悠长感,更加剧了故事的神秘。
环衬的造型预示这是一个用于探索,不断追求内心的故事。
【扉页】
解析:
扉页左侧是礼品书的封面,一重重书像一重重的门:“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书?这么多的门?这些门通向那里?”
书名字号也是逐渐变小,走向深邃。黄色迷乱的背景让人迷惑不解。
女孩背后的兔子又是从哪来的?
《书中书》扉页设计充满了创意!更充满了问题!
【第1画面】
原文:
收到礼物了,你开心地打开。
我很高兴,你急着想知道里面是什么。
你应该早就发现,这是一本书了。
解析:
破损的封面演绎的正是内文中小孩儿撕开包装纸的那一刻,移情入画,读者便成为图画书中的主角,随即展开一场穿梭时空之旅。
在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猫都是最重要的角色。第一页,视角是猫的视角,卧在沙发上看着小女孩撕开礼物的一脚,礼品是本书是必然的,只是不知道是什么书,而想知道也很开心。
【第2画面】
原文:
你把书高举在眼前。
真怪——书上画的就是你呢。
你正在这个房间里,
手上刚好拿着这本书。
可是,你不止出现一次,
而是一次又一次,出现在越来越小的书上。
咦!你心想:有个地方不对劲,
画中的兔子是从哪里来的?
你转过头,瞧了瞧背后,根本没有兔子呀。
你心想:是不是,当你像画面上的自已,专心地看着书时;
当你像照镜子那样,盯着书看的时候,兔子才会出现呢?
解析:
打开是一本精装的图画书,小孩儿收到图画书左看右看,被画面中描绘出自己手捧图书,由大至小、环环相套、依次排列的放射状图样所吸引,由于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这种大小图形的远近排列带来了视觉上的景深感,于是读者便能在平面中获得置身于三维空间的视错觉。
一重重的门打开了,像一重重的镜子,影出了小孩一重重影子,可是镜中的那只兔子是从那里来的呢?小孩儿扭头瞧着背后,也没有啊!既然画面是自己看书的画面,一定背后有兔子出现,只不过何时出现就不知道了,难道是照镜子盯着书看的时候!显然小孩儿很想搞明白。
猫起身朝看书的小孩儿走来,它好奇地绕到小孩儿身后,也想看这本书画了什么。
贯穿全书用第二人称“你”指代的小孩儿,其实泛指阅读《书中书》的每一位读者,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约克·米勒处心积虑满足“你”发现与探索的乐趣,在阅读中,在生活里。
而说话的又是谁呢!肯定是作者了。
【第3画面】
原文:
浴室里正好有一面大镜子。
这么做,你还是没看到背后有兔子啊。
这幅画肯定有哪里不对劲。
解析:
猫尾随小孩儿走向浴室,就在小孩儿举起书去照镜子时,猫却溜出了浴室,大有深意了!不让猫出现在镜子中,书中兔子的位置,这又是为什么呢!
小孩儿收到了一本书的礼物,封面吸引住了他。那上面画的是小孩儿在看书,反复出现,好像没有尽头。小孩儿首先对兔子陪自己看书不认同。自己身边没有兔子。是只有在专心看书的时候,兔子才出现吗?你为了验证这一点,就到浴室大镜子前看书,仍然没有兔子。
但小孩儿认为这幅画画的有问题,执著求真的心态跃然纸上。
【第4画面】
原文:
你仔细观察这本书的封面,
想从一层又一层的封面图画中,最小的那一幅找到答案。
你拿起书桌上的放大镜。
一层又一层,永无止境!
你怎么分辨,哪一本是最后一本呢?
如果一本书,看起来和前面所有的书一模一样,它就不是最后一本,画面还是没有结束。
所以,最后一本书必须画得和其它书不同才行,
不然,它就不是最后一本书了。
看来,放大镜还是帮不了忙......
解析:
书的封面就是一层又一层的相同画面套在一起,吸引读者的目光向更深一层去探究,小孩儿凝视放射图形的中央,试图在视错觉的最远端一探奥秘,入神之余,小孩儿想知道反复出现看书的图里面,有没有尽头。却终究没有办法看到底,于是放大镜就派上了用场,也帮不了忙,小孩儿觉得只有最后一本书(的封面)必须画得和其它书不同才行。
看到这里,就跟大卫·威斯纳《海底的秘密》有了更多的相似点,因为那本书里也曾经出现过一样的情节,类似的经典画面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接连出现,也是一种有意思的巧合。
《书中书》同样还有很多埋伏的点,需要一点点去观察,不能漏过每一个细节,否则,无法读透这本书。白猫就是一个埋伏点,要连续跟踪着它的动向,没准就能发现书中书的秘密啊!
书的尽头即使借助放大镜也找不到,小孩儿索性到书里再寻找了。
【第5画面】
原文:
试试红蓝两色的妙妙镜吧!
戴上这个眼镜,
画面上的层次,一层又一层看得好清楚,
是不是很神奇呢?
解析:
小孩儿又用妙妙眼镜来看,红蓝两色显得立体些、清楚些。真没想到,这本书里还有两处3D(另一处在第14页)的设计,书里也配套了红蓝眼镜。
约克•米勒挑战图画书表现极致的《书中书》,趣味性十足,画家实验性地将视错觉艺术运用其中:在二维纸面上构造出三维空间。约克•米勒将平面与立体、真实与虚幻一股脑融入书中,借助视错觉规则合理表象下的矛盾荒谬,阐明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小道理……
无论何时何地,因为好奇,所以探索。“迷失”绝不是画家创作的初衷,在迷失中鼓起勇气、努力辨识,在纷繁的大千世界里学会观察、思考才能远行万里。“看”绝对是该书的关键词,“看”的行为可解读为“探索”,小孩儿观察书本借助的浴室梳妆镜、放大镜、妙妙眼镜皆是探索的工具与方式。
方式千差万别,不变的是那颗萌动的好奇心、懵懵懂懂孩子水灵灵的大眼睛,小孩儿拿来镜面反射,放大镜放大,甚至戴上妙妙眼镜,进入书中世界,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连续几页,猫也极其好奇地关心着能够从放大镜和妙妙眼镜中看到什么。
这本书实在是太特别了,对于孩子们来说,我想肯定比我看到的多的多,毕竟他们的想像力是无拘无束的。
【第6画面】
原文:
现在,你可以走进画瞧瞧,
最后的那本书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根本没想到,这条路居然这么长。
你累了吗?不然为什么走得越来越慢呢?
你看到前面的光了吗?在前面很远的地方!
解析:
用镜子,用放大镜,用妙妙眼镜都解决不了问题,“镜子为虚,进去为实!”进去看看吧!似乎画家也在鼓动小孩儿走进书中以求究竟。
当小孩儿走进书中时,猫的表情惊奇而若有所思。
发现小孩儿脚步慢了起来,源于路很长走累了吗!但很远处的亮光在吸引着小孩儿还坚定地往前走。因为他的好奇心没有得到化解。
左右两页为小孩儿踏进书和行进中的过程,只是书摆放的角度有一个调整,这样视觉上看书的中心发生了变化,小孩儿的身体和书的比例也在变,变得更小,这是视觉的作用。
小孩儿走进书里,人越走越小。哪里来的一只大灰兔子扒在书沿,眼睛低垂着盯着小孩儿的一举一动。是小孩儿内心的幻觉。
【第7画面】
原文:
哈,你又快步跑了起来——
跑得甚至比刚才还快。
因为,你看到一个人,一位伯伯。
一位不应该出现在封面画里的伯伯。
你心想:他一定是个画家,要不,就是一个绘本画家。
因为他现在画的,就是下一本书的封面。
“嗨,你好!”我打了声招呼,因为那个画家就是我。
“你是绘本画家吗?”你这么问我。
解析:
画外的这个人也就是画家似乎一直在高处跟踪着小孩儿,这时,小孩儿的脚步加快了,因为他发现远处有一个人,一位伯伯,一位不应该出现在封面画里的伯伯。好奇心让他看到了希望。但为什么伯伯不应该出现在此呢!
远处有光,一位绘本画家,正画者这本书的封面呢!
他们进行着交流,难道小孩儿进入一个魔幻的世界、一个想象力的世界,要么怎么出现这样奇特的景象呢!还有开始扒着书页看小孩儿的灰兔子竟然跟着也跑进书中来。
左画面是小孩儿走进书中后的一个场景,作画的画家身边放画笔和颜料的架子上,摆着这部小说《如果冬夜,一个旅人》。《书中书》的写法与这部小说有许多联系和相似。卡尔维诺不仅用这本小说探索小说写作的可能性,而且直接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小说创作观。米勒的《书中书》似乎也是如此。画家是怎么出现在书里的呢?最后他又是怎么离开的呢?
右侧画面为聚焦的画家绘制画面专注的镜头,就是以那只兔子和小孩儿为参照的。
【第8画面】
原文:
“是呀——我想当个绘本画家,完成一本叫做《书中书》的书。
可是,画了封面以后,我就越陷越深,结果——我出不去了!
你没听到,我在向人求救吗?
如果我不能完成这幅画,我的书就完蛋啦。你懂吗?
“我懂,可是,这只兔子要做什么?我觉得猫咪可爱多了。”
“你知道吗,所有真正的绘本画家现在都忙着画兔子书呢。”
“兔子兔子,看都看腻了——你帮我画一本猫咪书,我就带你离开这里。”
“只要我能够停下来,不必要重复画着一本又一本一模一样的书,我就答应你。”
“那就给我你的颜料和画笔吧!”
解析:
小孩儿走进画里,看看最后一本书是怎么回事?重复、重复,路很长。遇到了一位伯伯(作者)在画书的封面,“我”不知道怎么结束这样重复的画相同的封面。被关在了书里出不来了。画家怎么着也从书里走不出来,正在高呼:“救救我!”
画家要完成这本《书中书》,完成了封面的制作后,整个心思就陷入书中而不能自拔,整个身心都投入其中,这是没一个专注的人都能理解的。只有完成书的创作,作者才能走出书的禁锢中,否则就出不去完蛋了。
但小孩儿对画家创作的兔子不满意,更喜欢猫的出现。说:“兔子兔子,看都看腻了——你帮我画一本猫咪书,我就带你离开这里。”
但画家的困惑是所有画家都在画兔子,我也只能如此啊!是一种流行和时尚,还是随波逐流。
在探索书的尽头时,对创作图画书的画家进行了解构,不再是神一样的造物者,而是连结束的能力都没有。不仅如此,连离开图画书世界的能力也没有,需要主角去救。
但小孩儿的开出的条件是书里要有他最爱的猫咪。
画家确实借着小孩儿和作者相遇的过程,巧妙表达出图画书作者的处境,并且表明了自己对图画书的看法。留给我们的问题是,米勒要表达的对图画书创作的看法,是只局限在小孩儿与作者相遇的这一段情节里,还是贯串了整本书的创作,成为《书中书》的支撑呢?
该书在创作手法上依旧遵循着坚实的写实主义,甚至逼近现实,展现出一种超客观的理性态度。画家不厌其烦地将笔触层层相叠,那些丝丝缕缕清晰可见的毛发,斑斑驳驳无限扩张的木纹,星星点点地面瓷砖上的凹凸肌理,甚至画家脸上泛起的点点胡茬儿都被严谨刻画,这些皆是画家模拟真实世界的手段。沉着冷静画家温柔的眼、纽扣般质感十足卡通兔子的眼,更有一副猫眼摄人心魄,仿佛具有参透宇宙奥秘般的魔力……。
书本中的世界为达成与真实世界的反差,色彩被抽离出来,以强烈的黑白铜版画形态呈现,却依旧布满那繁密到极致的重重纹理,丰富了画面细节的同时更呈现出与真实世界唇齿相接的逻辑关系。
【第9画面】
原文:
你要做什么?
“没错,这样问题解决了!”我惊讶地叫道,“我自已怎么没想到呢?”
解析:
于是,小孩儿写下“结束!后面什么都没有了!”画家因此而得救。其实,画家得救的原因是他答应了为小孩儿画“猫咪书”。画与不画猫咪是多么的重要啊。对小孩儿来说,不是画猫咪的书就不是自己喜欢的书;对画家来说,不答应画猫咪就永远走不出创作的困境甚至是绝境。
于是,我们就问自己:猫是什么?对小孩儿这么重要的猫,对画家即《书中书》的作者而言,猫在他的这本书中也是这么重要吗?这样思考着反复读这本书,我发现了很多有意味的细节,感到猫这一存在,对于这本书果然不同寻常。
就像前面描述的猫的形象,第一页,视角是猫的视角;第二页,猫起身朝看书的小孩儿走来;第三页,它好奇地绕到小孩儿身后,想看这本书画了什么;第四页,它尾随小孩儿走向浴室;第五页,就在小孩儿举起书去照镜子时,猫却溜出了浴室!第六页、第七页、第八页,猫极其好奇地关心着能够从放大镜和妙妙眼镜中看到什么。当小孩儿走进书中时,猫的表情惊奇而若有所思。当然还有后续环节矛盾的一些列动作。
《书中书》是最令读者思考,甚至费解的作品之一。对我而言,最初阅读《书中书》,仿佛走进迷宫一样,以后的阅读努力就是想走出这个迷宫。
我在这个迷宫里走走停停,寻找着走出迷宫的出口,当我的眼睛停留在卡尔维诺的那本蓝色封面的小说上时,我想,循此线索,会不会找到走出迷宫的路径呢?
绘本的门是向每个小孩开放的,有想像力,善观察的人才能看到问题。
儿童不仅喜欢探索,而且具有探索所需要的能力。主角帮助画家解决书的尽头的问题,即在下一本书的封面上写字:“结束!后面什么都没有了!”这令画家惊讶和感谢。
【第10画面】
原文:
“走,”我说,“让我们沿着这条路,离开一本又一本的书。我要出去啦!”
“你为什么这样看我?”我问你。
“你变得越来越小了!”
“不是,不是我变得越来越小,而是你变得越来越大——兔子也是。
我本来就不该出现在这本书里,所以我的大小不会变。
可是你和兔子,每经过一本书,你们就会变得更大一点儿。”
解析:
小孩儿在书上写上“结束”,带着画家和兔子,拉着手沿着一页页走,走过了一本书又一本书,小孩儿和兔子的身高随着每页的增大而增高。而画家不属于这本书,所以不变。
画家的意愿是图画书是属于孩子们的,愿所有看书的人得到快乐,得到知识,懂得道理!让所有的人在快乐中成长!
画家不是书里的角色,因此需要离开,但从深处走向近处,主角由小变大,但画家不能变,就显得极小。
【第11画面】
原文:
现在,在你身边,我看起来就像个小矮人,我想请你,把我放到兔子背上。
时间到了,我该从这本书里消失了。
只有绘本里的兔子,才会这么乖。这样最好了。
解析:
这样,小孩儿用手把画家托着放在兔子背上,消失在书外的光亮处。
瞧这兔子毛画的,大师啊!
【第12画面】
原文:
兔子兔子,我可以抓住你的耳朵吗?
请你快快跑,带我离开这里。
“再见!”我大声向你告别。
“我不会忘记答应你的事!”
在我和兔子从书页间消失的地方,你见到了一线亮光。
你猜想:出口一定在那里。
于是跟着亮光走呀走。
解析:
小孩儿把画家放在手里,再放到变大的兔子身上,画家骑在了兔子的背上,从书页间跑了出来。
至此,小孩儿帮助画家走出了图画书世界。当然画家“我不会忘记答应你的事!”了。
画家完成了自己生涯的蜕变,可小孩儿还困在书页中,也想从画家消失的地方走出来。因为小孩儿急于从幻想的世界要回到有猫的现实中,来验证画家的承诺是否兑现。
右页的画面没有看明白,画家伏在兔子身上,而跑的路径又是这个画面。只能期待朋友们点明了。
【第13画面】
原文:
你正想从书里钻出来,
突然一只大怪兽冒出来想抓你。
吓得你急忙躲回书里。
你没发现,那是你的猫吗?
它只是想跟你玩玩而已。
你得沿着原路再走一次——
经过一本又一本书。
如果中途你就钻出来,
身体就会太小,无法恢复原状。
解析:
左图是行走在半路中的小孩儿,猜想出口就在光亮处,想从书缝里钻出来,刚想走出来,却发现一只巨大的猫在看着你。巨大的猫脸和宽宽的书缝是由小看大的反差,就像门上的猫眼一般。惶恐之中没有看清这是自己的猫啊!
右图你要睁大眼睛,猫紧盯的部位,书缝间有一小东西,那可正是小孩儿要中途走出的书缝,看到的也正是这只猫。
因为,小孩儿走进书中以后,猫一直守候在书旁,等待着结果。
小孩儿要走重复的路才能回到原来的自己,这样才能从奇幻现身现实。
慑人心魄的猫眼,仿佛具有参透宇宙的魔力。这魔力,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焕发出重重叠叠探索的可能性,亦创造出重重叠叠的幻想。
现实与幻想几乎是没有边界的。奇思妙想可以给孩子带来想象力,放飞他们的情绪智慧。记不得是哪位名人说过:从某个意义上可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创造着未来并且可以美化生活。
【第14画面】
原文:
为什么不戴上妙妙镜,
这样,你就可以轻轻松松走出这本书了。
解析:
小孩儿被自己亲爱的猫咪挡了回来。只得再走一次,才走了出来。小孩儿戴上妙妙眼镜,清楚地看到重复的路。左右两图二维和三维不同的世界。
作者在处心积虑地满足发现与探索的乐趣,他恰到好处地将平面与立体,真实与虚幻一股脑地溶于书中。他借助视觉错觉规则,合理地表现了表象掩盖下的矛盾与荒谬。
这是一本探索之书,实际上就是儿童想象力的展现。读绘本要反复地看,直到你看懂了,直到你领悟了,才能有所得。
这是一本挑战家长的绘本,《书中书》突破了之前家长对“看懂”绘本的突破,读完之后或许你并不太懂,但是书中设计的所有“机关”都旨在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探索的欲望,不是一本普通平常的书,是一本独特的书。
【第15画面】
原文:
终于又回到了自已的房间,
你松了一口气,把书合起来。
现在,你迫不及待想知道......
我,也就是那个绘本画家,
有没有遵守诺言。
你迫不及待走进浴室。
解析:
“迷失‘的画家与小孩儿,鼓起勇气,努力辨识,学会观察,终于从书中走了出来。小孩儿也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猫在一旁等着他,和小孩儿一起看着书。
小孩儿抱着猫迫不及待走进了浴室,书上仍然是兔子。这时的猫没有选择回避,而是顺从的随着小孩儿走进浴室。
绘本画家有没有遵守诺言,有没有不随波逐流画的是猫而不是兔子,至少这时没有变。绘本画家会遵守诺言吗!我们都在期待。
【第16画面】
原文:
我答应的事一定做到!
解析:
当小孩儿再次拿着书站到了浴室的镜子前,他看到了画家承诺的兑现,小孩儿通过和画家的沟通,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书上的兔子变成了自己喜欢的猫。
这一次,猫非但没有溜掉(回避),反而站到了小孩儿的肩上,而这时,它再一次成了新书中比小孩儿更为重要的角色,因为是它使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至于兔子变成猫,直至图画书的倒数第二页,书上仍然是兔子,只有在浴室镜子前,兔子才消失,猫变成了陪伴者。下面的文字是画家的口吻:“我答应的事就一定做到!”猫取代了兔子的位置,这是书中孩子探索的成果。
你看,这只“猫”不仅帮助书中的画家走出了创作上的绝境,是不是也帮我走出了《书中书》设下的迷宫呢?
经过对文本的仔细观察,发现猫是一个颇有主体意识的存在。当最初书与猫没有关系时,它回避开了,而当小孩儿带着画家的许诺从书中回来,猫主动地站在了小孩儿的肩上,能动地使书中的描写成为真正的现实的反映。
如果《书中书》包含着隐喻,那么猫就是最重要的隐喻性符号。理解作品意涵的关键(也是走出作品迷宫的路径)在于对猫这一存在的阐释。猫是儿童的真实生活或者愿望的象征。没有“猫”,图画书的创作就不能成立。当所谓“真正的绘本画家”随波逐流,去描孩子漠不关心的事物 --- “兔子”时,书是死的,而当书中的画家描写儿童的真实生活或者愿望 --- “猫”时,书才活了起来。
作为最关键、有力的证据是镜中之书。小孩儿第一次拿着书照镜子时,因为描绘的是兔子,镜中书是死的,它并没有反映出小孩儿身后的浴室,小孩儿身后的背景依然是房间;可是,小孩儿第二次拿着书照镜子时,因为描绘的是猫,镜中书神奇地活了,小孩儿身后的背景已经从进浴室前的房间,变成了身处其境时的浴室,也就是说,镜中书变成了对小孩儿身边现实的全息式的真实反映。因此,小孩儿也由第一次的因为身后没有兔子而生出的诧异表情,变成了满意的笑容。
书的封面和封底。为什么封面上的是兔子,封底又变成了猫呢?你理解了吗?
【封底】
解析:
《书中书》的故事讲述了主动探索的乐趣,以及在探索中的想象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的表现从始至终。从第一张图收到礼物起,到最后一页对着浴室镜子看止,作为主角的儿童,探索不息,在探索中获得乐趣。作品中,探索的表现设计有三点:兔子在哪里、书的尽头在哪里、重复的路。书上的读者和女孩自己一样,但陪伴看书的兔子却没有,主角有的是猫。书的尽头即使借助放大镜也找不到,索性到书里再寻找了。重复的路进去时很长,出来的时候突出了和画家相比的大小变化。尤其是书里附加了一个红蓝眼镜(妙妙眼镜,又称3D立体眼镜),图画书中特别设计了两张图供妙妙眼镜使用。戴上眼镜,感受探索的乐趣。
《书中书》是一本既有想象力,又有理念的书。它那现实与幻想几乎没有边界的故事是超越的,但是,这个超越的想象故事却十分贴切地蕴含、表现着一个现实理念,这正是《书中书》的神奇之处。这个现实理念就是成人作家(画家)与儿童读者的关系。书中的画家,是通过被教训、被启悟,才意识到“猫”的重要性、决定性的,而书外的画家米勒本人却从一开始就赋予“猫”以主体性,进行着图画书的创作。
《书中书》的确能满足小朋友内心对富有神秘感图画的兴趣及偏好。无尽之境对于小朋友的吸引力,古今皆然。
约克•米勒的作品远比单纯的写实画作更丰富动人,他作品中的每一样东西都能表现得栩栩如生,而读者们也可以感受到他画作中层次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作者信息
约克·米勒,1942年出生于瑞士洛桑,从事过插画设计工作,后来,全身心投入图画书的创作。第一本作品《挖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1973),获得了当年的德国图画书大奖。其他图画书作品有:《城市的改变》(1976)《彼得与狼》(1987)《坚定的小锡兵》(1996)《书中书》(2001)等,与约克·史坦纳合作的图画书作品包括《森林大熊》(1976)《再见,小兔子》(1977)《太阳石》(1981)等。因其作品具有层次丰富的想象空间,投射出宽阔视野和深刻思想,于1994年获得国际安徒生插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