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模板范文(开题报告怎么写模板)
由我们 **中学课题组申报的《**策略研究》课题,经 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被立项为**年度 市校本研究规划课题。得到这个好消息,我们课题组迅速行动起来,集体讨论研究课题的开题工作,开展课题研究,作出开题报告。
一、课题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目的
党的工作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的这样一句话:“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诗情画意的话语,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深深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频发,雾霾天气持续,令人担忧;人们环保意识淡薄,导致环境问题持续恶化,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也成了当前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特别是作为本地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众多,历史文化悠久,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功输水,令**湖名极一时,有着丰厚的乡土文化教育特色。
我校近年来在校本课程教学中,一直坚持课堂教学与教研教改相结合,积极探索校本课程教学的新路子, 特别是坚持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与学生实际相联系,与当地乡土特色相联系。尤其是近几年全国性的雾霾天气不断出现,环境状况恶化,我们课题组结合思品教材中的与大自然和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相关内容,融合当地丰富美丽的自然风光与自然资源,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一直积极参与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并在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组中担任主要工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研理论体系,深受学校重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按照国家新课程计划发展精神,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本地和本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学生成长及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本课题的研究是在乡土生态文明校本课程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家乡乡土生态特色,使二者珠联璧合,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家乡气”,使教师树立起乡土生态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运用家乡乡土生态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二)、课题意义
国家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样把课程的一部分权利放给学校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则成了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诚然,当今的社会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教育天地,无穷无尽的鲜活资源,尤其是本土本乡的特色产业和风俗文化更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个性化的宝贵资源。因此,如何合理的有效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教育服务,便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是一个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我们把实施过程看作为一种学习生活方式,以“乡土生态文明”为主题,螺旋式地向纵深发展,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强调的是新的教学观和新的学习方式,尝试去营造和展示一种与学习生活本身一致的综合课程形态。为此,具有下列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1、中学生是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因为他们今天是国家的小主人,明天将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开展乡土生态文明教育,将使学生增强生态意识、养成文明习惯,建设生态校园;为课堂教学提供鲜活的课例和素材,注入一汪清泉;为**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传承与宣扬提供一方天地;为**的学子知家乡、爱家乡打开了一扇窗口;为我校的校本规划与研究 提供一个范例。
2、促进树立新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通过乡土生态文明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选择开发与利用乡土文化课程资源,使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3、生态教育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象征着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它能通过“环境”的改善,熏陶全体成员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使物化环境与文化气息真正融为一体。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而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的意识,形成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进而感悟人与人之间的文明交往、和谐协作、相互关爱的道德境界,树立一种崭新的自然观、人生观和生态发展观。
4、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深化、扩展。实施家乡乡土生态文明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一次提升、一次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可以明确学校独特的办学方向,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的新课程观。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为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建立对生态环境的正确价值观,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国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在面临环境严峻形势的今天,环境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我国在教育领域开创了“绿色教育”,全国各地有许多学校把“绿色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养和改进校园环境管理的切入点,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通过“绿色教育”,不仅使教师和学生的环境素养得以提高,学校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还通过学生带动了家庭,通过家庭带动了社区,通过社区又带动了公民更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影响了社会,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响亮口号与明确目标。由于各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各不相同,使校本课程开发各有特色。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方分权的国家,国家只是提供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学校,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可以称之为校本课程;而法国、俄罗斯、泰国等中央集权的国家,国家一级制定严密的计划,地方和学校执行计划,在课时安排上只留出一小部分,给学校自主设计课程。 至于国外“生态教育”研究,则要比中国略早一步:1994年,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会开始了欧洲“生态学校”计划。1999年,欧洲有19个国家的4000多所学校开展绿色教育研究。继而,澳大利亚、印度、美国、中国香港等许多国家也引入了“绿色教育”理念,倡导师生积极学习环境知识、校园环境教育与教学、解决周围环境问题、开展节约资源、开展环保行动等交流活动。
从上述国内外这一类型的研究分析,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国各地形成了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热潮。并且涌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编写的面向中学生的乡土读本《贵州读本》。钱教授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这就是失根,会最终导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在这个层面上,乡土教育不仅是爱家乡的教育,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的强调。”“人的精神就是立足大地,仰望星空。要想立足大地,先得认识脚下的土地,保持住自己的根。”这也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认为:“校本的,才是更有发展价值的”。这充分说明,近来利用乡土生态文化促进学校教育研究已经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认同。
我们省校本课程开发做得比较好的有潍坊广文中学的“发现课程”。青岛47中的“顶层设计、系统实施、成就梦想”课程体系。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内容、程度及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大力推进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令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瞩目的成就。
目前对生态教育的研究已不足新鲜的课题,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对教育教学的研究,而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注重于对教学对象及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试图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来深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探究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出带有普遍想律的东西,以进一步的指导实践,促进学生对不同知识的整合、提炼,归一,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全面成长!”
三、课题研究纲要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校本课程教学中的自然生态教育,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积累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从而促进我校课题研究特色形成和发展。主要研究纲要:
第一层次:课题组成立,主持人和主要研究成员组成。完成课题申报评审书的填写,并申报。同时,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落实相应的课题研究工作制度和保障制度。
第二层次:首先课题开题,介绍生态相关理论,充分挖掘相关问题,为课题研究做好调研工作。
其次,初步确立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向,撰写科研论文。 再次,学习、研究相关的理论,理解、内化乡土生态教育教学方式的内涵、类型、适用范围等进行教学实践,完成教学设计。
第三层次:完成课题阶段总结。将课题研究的要义进行宣传和推介,完成关于课题教学现状的研究,撰写结题报告。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与途径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其天赋条件,提高人的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教育空间具有开放性。课堂已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和机械地强化训练的场所,而是灵活安排与适当组合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而是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2、“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他其实要叫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去运用环境的活势力,以培植他自己的活本领。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
3、新课程改革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以达到深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4、学校特色文化建构理论
特色文化是具有稳定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成长的灵魂与标志。学校文化,它反映了一个学校长期被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精神、作风以及对外的一种形象和文化积淀。
一般说来学校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物质文化建设层面、制度文化建设层面、精神文化建设层面,三者互为递进和补充。精神文化建设层面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高层次,学校的形象、个性、风貌往往由此体现出来。实施精神凝聚、点线面一体化是调动团队成员接受、融入学校文化后,推动学校文化的整体变革,形成健康向上学校文化氛围的客观必然、核心内驱动力和最终的价值归宿,也是一种逐步走向成熟的谋略与思考。
(二)、研究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主要采用下列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乡土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行动研究法: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构建乡土文化与学科教学、学校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课程改革的校本课程开发新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是:调查、了解→搜集文献、组织理论学习、统一认识→确立课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申报→组织实施课题研究→收集资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与推广。
五、研究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条件有:
1、课题研究人员教学基本功扎实,理论基础丰厚,具备相应的理论规划设计、探索调研能力。
2、课题研究人员具有信息材料的挖掘、收集与整理经验,具备对问题的分析与演绎、归纳与综合的素质。
3、课题本身有着广阔的社会环境基础和理论现实意义,能为课题研究展开一片天地、搭建舞台。
4、**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枢纽工程;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湖等众多的历史自然文化资源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内涵支撑。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一是让中学生树立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二是怎样让中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三是怎样结合**的乡土资源在教学中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四是本课题的相关理论研究与课程开发。
当前,人们对生态文明的关注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这既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也是人类追求优质生活的需要。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学校教育所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中学生生态忧患意识已产生,但同时学生生态知识匮乏;生态文明习惯尚未养成;生态行为能力不高。分析存在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学校生态教育存在不足,二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体系的空场,三是校本课程部分还没有向此触及。随着生态文明研究教育的深入,有关生态教育的理念似雨后春笋破土欲出,对中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所关注的一个新视点。
六、预期目标和结果
首先形成生态教育的理论框架,包括目的、目标、内容、模式和措施。其次生成校本课程教育的课程资源。再次实施与课堂实践并与之相结合,最后进行实践结果反馈到理论结果,形成理论体系。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形成我校乡土生态教育理论;实现“发现学生天赋,激活人生情趣,促其和谐发展”的校本课程教育教学方法;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提高学生的家乡意识、环保意识,倡导绿色行为、文明行动;促进学生、课程、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校本课程与乡土文化的相结合开辟一块试验田。
1、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并撰写**县**乡土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案 。
2、拟定中学生乡土生态文明教育课题研究的理论体系及编撰科研论文 。汇编**乡土生态文化的教学案例和研究论文集。
3、校本课程教学乡土生态文明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典型课例教学设计形成 。
4、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撰写成结题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内容任务分工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校本课程教学中的自然生态教育,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积累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从而促进我校课题研究特色形成和发展。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主持人: 总体策划,编写方案,组织分工,具体组织落实,并负责在课堂教学中先进行尝试性教学。
组员: 1、负责乡土生态文明资料的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编辑、实践、处理,整理课题档案。
2、撰写我校乡土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案
组员: 1、拟定中学生乡土生态文明教育课题研究的理论体系及编撰科研论文。
2、负责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生态文明知识。
组员
校本课程教学乡土生态文明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典型课例教学设计形成 并收集教学案、课例、论文资料、学生作品等,负责资料的编审、校对、汇编。
八、课题的经费筹措与管理
本课题是市级课题,学校将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抽出4000元作为课题研究经费,本着节约、高效、合理的使用原则,确定下列预算:
小型研讨会务费:500元 图书资料费:800元
调查费(含劳务、交通等):500元
专家咨询:(含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700元 ;数据处理:700元 ;印刷、纸张费:800元 。合计:4000元。
经费开支将在主管领导的监督下开支,合理科学实用,确保课题顺利进行。
九、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 年 月--- 年 月)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开始。所以必须充分做好课题开题前的准备工作,要打有把握有准备之仗。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召开课题组人员总调动会,给每位课题组人员明确分工;(5月底一次、6月初一次)
2、组织课题组成员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信息,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收集、整理家乡乡土生态文明资源,汇编成学习包,完成申请论证;(6月底)
3、与学校领导交流沟通,确定讲座、访谈、参观、指导课题研究等事宜。( 年7月)
4、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科研方法培训,是课题组成员掌握使用科研方法的要领;完成开题论证报告和制定课题实施工作计划。( 年8月)
(二)、实施阶段( 年8月--- 年12月)
这是课题研究的重点阶段、重要过程,决定着课题研究的成败,必须高度重视,做实做好。本阶段主要确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主持人完成制定本课题校本课程总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8月中旬)
2、围绕课题目标,针对课题内容,各个子课题主持人完成撰写子课题实施方案。(9月下旬)
3、利用“地方教材”课堂,对学生进行乡土生态文明教育:首先利用制作好的课件进行课堂授课,在学生有了初步认识后,辅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认识、记忆和搜集资料。汇编乡土生态文明的教学案例和研究论文集。(10月中旬)
4、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展室、革命遗址、纪念馆等,辅导学生解说家乡的乡土生态文明,书写心得体会和相互交流。(11月中旬)
5、注意实施情况的积累和研究,记录实施情况,不断调整,反复实践,总结经验,筛选案例。(11月下旬)
6、师生将自己在研究、实施、学习中的体会或感受写成随笔或论文、作文等办成乡土生态文明专栏,以便师生共同交流、提高和研究。(12月中旬)
7、各子课题举行开题论证会(12月下旬),全部进入实施阶段。课题领导小组加强督导协调,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完善研究方案,确保各个子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完成撰写中期报告、典型案例初稿等
(三)、结题阶段:( 年1月---6月)
课题研究重在过程,妙在取得好的成果。否则,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对校本课程成果进行评价及展示活动。
2、收集课题研究的资料,汇编成册;总结课题成果,撰写课题报告,申请结题。
3、整理实践资料,做统计分析。
4、调查学生的思想认识、兴趣和对乡土生态文明把握的情况及出现的问题。
5、整理教师成果集,形成课程教学课例与模式,并推广使用。 6、撰写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