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社会实践报告模板(个人社会实践报告1500字)

频道:百科知识 日期: 浏览:1225

回乡土壤质量调查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乡村地区的土壤质量备受关注。中国矿业大学本科学生团队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调查回乡地区的土壤质量,并结合个人体验,探索土壤质量问题对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调查目的

调查回乡地区土壤质量现状,了解污染程度及影响因素;

分析土壤质量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回乡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调查内容及方法

调查内容

土壤质量参数: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氮、磷、钾等);

土壤重金属含量;

土壤微生物活性;

农田施肥情况和农药使用情况。

调查方法

采集土壤样本,并利用化学分析仪器测定土壤质量参数;

进行土壤重金属含量测试;

运用土壤酶活性、呼吸速率等指标评估土壤微生物活性;

结合调查问卷和农田施肥记录,调查农田管理和农药使用情况。

四、调查结果

回乡地区土壤质量参数调查显示,土壤的pH值普遍偏酸,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养分含量存在不均衡的情况,部分养分过剩或缺乏。

重金属含量调查发现,部分土壤中超过国家标准的重金属含量,如铅、镉等,这可能与过去的工业活动、农药使用和污水灌溉有关。

土壤微生物活性调查结果显示,整体上土壤微生物活性较低,这可能由于农药使用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

农田施肥情况和农药使用调查发现,部分农民存在着施肥不规范、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情况,这对土壤质量和环境造成了潜在的风险。

五、个人体验感悟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深切感受到了土壤质量对乡村地区的重要性。我亲自参与土壤采样和测试过程,通过化验仪器测定土壤质量参数,进一步了解了土壤的酸碱情况、有机质含量和养分状况等。同时,我也参与了农田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了解了农民的施肥习惯和农药使用情况。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对乡村地区土壤环境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意识到土壤污染不仅仅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从工业活动到现代农业,再到农民的管理习惯和意识问题,都对土壤质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通过与当地农民的交流,我了解到他们往往缺乏对农田管理和环境保护的系统认识。因此,在改善土壤质量的过程中,除了科学技术支持和政府政策引导外,宣传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意识教育,让他们了解到正确的施肥和农药使用对土壤质量的积极影响。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土壤质量调查社会实践,我们得出了回乡地区土壤质量偏酸、有机质含量偏低、养分含量不均衡、重金属超标和土壤微生物活性较低的结论。为了改善土壤质量,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科学施肥指导: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减少过量施肥情况,通过合理轮作和农作制度改善土壤质量。

定期检测土壤质量:建立土壤质量监测网络,定期对回乡地区的土壤进行检测,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

推广有机农业: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的方式,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农产品质量。

加强环保意识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他们改变农田管理习惯,减少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综上所述,回乡地区土壤质量对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至关重要。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深切意识到改善土壤质量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希望相关部门和农民能够共同关注、采取行动,促进回乡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六安市森林资源调研

利用裕安区2004年与2013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分析了森林资源

现状特点及十年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全区林地比重较高,占土地总面积的

36.31%,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低山和中部丘陵岗地地区,北部平原区相对较少;

林种、龄组结构比较合理,树种结构有所改善。2004~2013年10年间林地面积、

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均实现了增长。裕安区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

工程、森林增长工程、森林长廊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使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生态环

境安全得到改善。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维持生态平衡

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森林具有提供林产品、涵养水源、土壤保持、

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防风固沙、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森林游憩

等多种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森林有着自然生长和枯损的发展过程,由于人们的经

营利用活动,以及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森林资源的分布、数量和质量都在变化的

过程中。全面、准确掌握不同阶段森林资源发展变化的动态数据,深入分析

这些资料,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利用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有许多研究者利用森林资源调查成果对不同时空区域的森林

资源发展变化进行分析评价,对促进区域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起到了积

极的作用。本文利用裕安区2004年与2013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成果数据,分

析2004~2013年间森林资源变化,以期了解森林资源的特点和动态变化规律,

促进裕安区森林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

裕安区全区土地总面积188 558hm2,其中林地面积68 466.6hm2,占总面积的36.31%,非林地120 091.4hm2,占总面积的63.69%。林业用地分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辅助生产林地等类型

全区森林蓄积量2 754 861m3,其中乔木林蓄积2 339 169m3,占总蓄积量的 84.9%,疏林蓄积19 757m3,占 0.7%;散生木蓄积 10 647m3,占0.4%;四旁树蓄积385 288m3,占14%。全区森林覆盖率31.3%。依据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农则农的土地利用原则,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低山和中部丘陵岗地地区,北部平原区相对较少(图1)。从优势树种(组)看,中南部低山丘陵岗地以硬阔和松为主,在淠河、汲河沿岸及北部平原则以杨树为主。

从权属看,集体林地8 021.5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1.72%。其中,乔木林5

858.0hm2,占集体林地面积73.03%;竹林143.8hm2,占1.79%;疏林地面积773.8hm2,占 9.65%;灌木林 203.5hm2,占2.54%;无立木林地426.1hm2,占5.31%;宜林地616.3hm2,占7.68%。国有林地 1 579.0hm2,占林地总面积的2.31%。其中,乔木林1 387.2hm2,占87.85%;竹林地28.9hm2,占1.83%;未成林造林地62.8hm2,占3.98%;苗圃地86.7hm2,占5.49%;宜林地8.4 hm2,占0.53%;辅助生产林地5.0hm2,占0.32%。个人林地 58 548.4hm2,占林地总面积的85.51%。其中,乔木林39681hm2,占67.77%;竹林10 663.4hm2,占18.21%;灌木林1 178.2hm2,占2.01%;未成林造林地301.5hm2,占0.51%;无立木林地119.1hm2,0.2%;宜林地6 351.4hm2。占10.85%;苗圃25 380.8hm2,占0.43%。其它林地317.7hm2,占林地总面积的0.46%。其中,乔木林305.8hm2,占96.25%;灌木林11.1 hm2,占3.49%;无立木林地0.8hm2,占0.25%。各类林地面积变化

与2004年相比,森林资源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资源总量稳定增长,林地得到增加,

有林地面积增幅较大,竹林面积增长明显,灌木林地减少,疏林地面积相对扩大较多,经济林有所增加,非林地大幅减少林地增加的同时,非林地相应减少,林分质量随之提高,森林覆盖率则由2004年的24.06%增加到31.3%、林木绿化率由2004年的28.64%增加到35.5%。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的大幅提升,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森林蓄积变化。活立木总蓄积持续增长,年均增长88 744.6m3。乔木林蓄积增长了1 006 320m3,其中硬阔和杨类蓄积大幅增长,而杉木、松木、国外松等针叶树种蓄积

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树种结构得到改善森林蓄积增加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生态公益林建设特别是国家公益林建设试点以来,广大农民对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以前随意砍伐林木、毁坏森林的案件已急剧下降,森林得到有效保护。第二,能源性耗材减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村即使是边远山区,液化气、燃煤代替了烧柴,加上山区的农民大量外出务工,使能

源性耗材大幅度减少,减少了森林资源的消耗,使许多原来灌木化的乔木树种又重

新生长为乔木以及原来的许多荒山荒地通过流转重新披上绿装。第三,上期未成林造林地的成林。上期调查,全区共有未成林造林地584.7hm2,现均已长大成林。第四,由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原来的针叶林天然生长许多混交树种,有许多林分中已经达到了混交林标准,本次调查将混交林放在阔叶林统计,相应的杉木林、松木林面积减少,蓄积也随之减少。此外在各项建设征占的林地中,杉松林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也是针叶林蓄积减少的原因之一。

裕安区林地比重较高,占土地总面积的36.31%,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低山和中

部丘陵岗地地区,北部平原区相对较少;林种、龄组结构比较合理,乔木林以马尾松、硬阔类、杨树为主,与2004年相比,优势树种结构有所改善。裕安区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均实现了增长。2004年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为55465.5hm2、1 867 415m3、24.06%、28.64%;2013年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为68 466.6hm2、2754861m3、31.3%、35.5%。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净增长量分别为13 001.1hm2、887 446m3、7.24个百分点、6.86个百分点,增长率分别为23.44%、47.52%、30.09%、23.95%,年均分别增长2.34%、4.75%、3.01%和2.4%。乔木林面积和蓄积均呈现出增加的态势,森林资源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由2004年的34.8m3/hm2增加至2013年的49.5m3/hm2,净增量和净增率分别为14.7m3/hm2 和42.24%。林地生产力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些变化是裕安区大力发展林业的结果,在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森林增长工程、森林长廊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使裕安区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改善。




松坡林植被上植物多样性调研

7月31日,为响应2023年全国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国矿业大学生赴四川省大竹县松坡林植物多样性调研,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初次步入松坡林观察植物多样性。

对于本次初次实践活动,团队制定了具体的计划,首先要选取松坡林地区的几个典型地点进行树种调查和样本采集。其次,队员要利用专业工具测量各个样点的海拔、坡度和坡向等环境因素。然后,安排队员进行物种调查(主要观察其形态特征和生存环境),记录每个样点出现的植物物种和数量。最后,采集一些植物标本,用于后续的科学研究。

在今天此次初步调研过程中,观察到细叶美女樱,杜鹃花,红花檵木,花叶青木,麦冬,八角金盘,常春藤木槿等植物,并在观察的过程中了解其植物学形态特征以及生活环境。此外,队员与当地游客沟通交流,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同时也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了解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真正意义上响应生态文明教育政策。

生态文明教育政策是指中国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学校教育、公民教育和公众宣传。政府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形态引导,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生态文明教育政策的目标是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推动人们的环境行为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该政策鼓励在学校、社区和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环境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在学校教育方面,政府加强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质量。他们要求学校将环境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各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此外,政府还鼓励学校组织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在社区和社会层面,政府鼓励各类机构和组织积极参与环境教育。例如,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参加环保讲座、志愿者活动和绿色倡议等方式了解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政府还支持各种媒体和公众平台,传播环境保护的知识和信息,促进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和参与。

除了教育方面的努力,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以支持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例如,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鼓励环境科研和技术创新,推动绿色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等。分别从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对松坡林植物进行考察。安排两位队员分别从近和从远的视角观察植物,拍照或者考察植物生存环境。另外,各个队员可以就植物的植物学形态特征展开讨论

这次的调研活动较为艰苦,顶着头上火辣辣的太阳,忍受这林里蚊虫的叮咬,带着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此次的初步调研任务圆满结束,期待着明天新一次的调研任务,希望能将这个活动做得越来越好!

就个人感悟而言,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还体现了个人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擅长拍照,能抓住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诸多细节;擅长观察,能精准地找到代表性的植物;体能很强,可以帮忙观察那些生存环境较为艰险的植物。最后每种能力代表不同的植物绘制成今天多彩的植物多样性。带着自己的热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展现出自己的才华。

图为队员取土壤样本


图为队员对植物进行取样


实践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带给人们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忽略的破坏。近年来,虽然我国环保工作得到加强,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得以改善,但是环境保护仍然是我国面临的巨大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上下保护环境的氛围中,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无论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场景,亦或是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静谧环境,都表现着人们对绿色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力做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推动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

狮子和蚂蚁一样伟大,小草和人类一样重要。得益于大自然的滋养和馈赠,人类的历史才能延续至今。正是由于有适宜人类居住,生存的环境,人类才有了立足的根基,才得以丰衣足食,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生命。整个人类文明都建立在自然之上,我们理应珍惜、爱护这一切。 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方是相处之道,和谐方能行稳致远。只有始终对自然心怀热爱,对生灵心存悲悯,以尊重和保护作为行动理念,我们才能诗意地栖息于大地,将清风揽入怀中,将胜景长存心底。

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如何守护生态环境改善的不易成果无疑是生态文明建设路上的难题,而全民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就是对生态建设成果最大的保障。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是只要我国十四亿人民都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加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奉献与努力,当绿色观念成为社会共识,当绿色生活成为社会常态,美丽中国才能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