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唐朝建筑风格特点(唐朝时期建筑装饰风格的特点)

频道:百科问答 日期: 浏览:1229

一、中国古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利用天然崖洞或构木为巢作为居所。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我们北方的祖先利用黄土层为壁体修建土穴,并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南方则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

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营造了很多以宫市卫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的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

秦汉时期,木构架结构技术已日渐完善,其主要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阙和石墓。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石工的雕琢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

隋唐时期,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玻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在建筑技术方面,出现了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木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堵料匠。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合,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唐朝的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欠缺建筑的高峰。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实物位于山西省唐代所建的五台县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和芮城县广仁王庙正殿。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

宋朝建筑的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各工种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较严格的规定,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营造法式》是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的,是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现存宋代的建筑有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和浙江宁波保国寺等。其建筑特征是: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部如钱袋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元朝的元大都按照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建造,是自唐长安城以来又一个规模巨大、规划完整的都城。元代城市进一步发展了各行各业的作坊、店铺和戏台、酒楼等娱乐下建筑。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藏传佛教寺院和塔,大都、新疆、云南及东南地区的一些城市陆续兴建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中亚各族的工匠也为工艺美术带来了许多外来因素,使汉族工匠在宋、金传统建筑布局上进行创造的宫殿、寺、塔和雕塑等表现出若干新的趋势。现存元代的建筑有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等。使用辽代所创的“减柱法”已成为大小建筑的共同特点,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大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形成当时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

明清时期,明朝由于制砖手工业的发展,砖的生产大量增长,明代大部分城墙和一部分规模巨大的长城都用砖包砌,民间建筑也大量使用砖瓦。琉璃瓦的生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清朝于1723年颁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皇家和私人的园林在传统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明末出现了一部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园治》。北京明清故宫和沈阳故宫是明清宫殿建筑群的实例。

二、传统思想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

(1)敬天祀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礼制始终是至高无上的。封建帝王为统治国家,制定了一整套礼制。在我国古代,帝王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万物由天而生,人类由祖宗而发展,所以对天、对祖必须进行祭祀,这样可以得到上天的恩施,得到祖先神灵的荫庇。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历朝历代封建帝王建起了祭天、祭祖、祭社稷的坛庙建筑。

(2)皇权至上。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无不把皇权看成至高无上的,而皇宫就是皇权的象征,因此在皇宫的设计上,充分体现出皇权至上的思想。北京明清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它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3)以中为尊。我国古代崇拜“中”的意识与古代人们对北极星的崇拜有关。人们发现,北斗星座的运转好像总是围绕着一个点——北极星,北极星恒定不动,而满天星斗都拱卫着它,以它为中心永无休止地运动,古人认为它既是神圣的天之中心。由此,逐渐产生了以中为尊的天理之道。在这种“以中为尊”的思想主导下,我国古代建筑亦处处体现出“以中为尊”,中轴线几乎成为我国古建筑群体现神权和皇权的凝固线。

(4)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和“五行”两说的合流。这一学说在我国传统思想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也必然渗透到我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中。在北京城和明清故宫的设计思想中就极其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因天为阳,地为阴,南为阳,北为阴,故天坛必在南方,地坛必在北方。

三、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巧妙而科学的木构架结构

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梁柱式结构以其各方面的优越性,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主流,并由此形成了它的独特艺术风格。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抬梁式”。是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

抬梁式

(2)“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型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

(3)“井干式”。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除山区林地之外,很少见到了。

井干式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节点上。“墙倒屋不塌”这句民间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即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木结构建筑由于木材长度的天然局限性,单体建筑物的规模不可能很大。因此,宫殿、庙宇建筑除了利用高起的地势、巨大的台基烘托外,主要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来取得宏伟壮丽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受宗教信仰或阴阳五行风水思想的影响而改变方向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与组群布局,一般采用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设计。多数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一般将建筑物布置在纵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

3.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单体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构件,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和各构件的形状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

四、古代建筑的等级

1.屋顶

“大屋顶”和飞腾的挑檐是我国古代建筑最具有特色的外观特征。自汉代以来,我国古代工匠设计了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卷棚等多种屋顶形式和重檐屋顶结构,并利用各种屋顶形式的组合创作出了丰富的形象。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庑殿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檐庑殿顶规格最高,如故宫太和殿。

(2)歇山顶。又称九脊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前后两坡为整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

歇山顶也有单檐和重檐之分,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如故宫保和殿、天安门等。

(3)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型,屋面在顶部交会于一点,形成锥形,多在尖端置宝顶装饰。有单檐与重檐之分。


(4)悬山顶。有五脊两坡,屋檐悬伸出山墙之外,并由夏门伸出的桁(檩)等承托。因其挑出山墙之外,故又称挑山顶。

(5)硬山顶。有五脊两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封火墙,其主要作用就是放逐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

(6)卷棚顶。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不作大脊,由瓦垄直接卷过屋脊呈弧形的曲面。有卷棚歇山、卷棚悬山、卷棚硬山等式样。屋顶外观卷曲、舒展轻巧,多用于园林建筑。

根据重檐屋顶的等级高于单檐屋顶的原则,官式建筑屋顶形式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单檐庑殿、单檐歇山、攒尖、悬山、硬山、卷棚。我国古代遗留的建筑精品中,除上述单一造型屋顶外,还有由各种单体屋顶组合而成的复杂形体,如北京故宫角楼。

2.面阔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以“间”作为计数单位,由四根柱子所组成的空间称为“间”。一间的宽度,叫面阔。而整个建筑物正面若干间加起来的宽度,叫通面阔,一般简称面阔。如10根柱子就是面阔9间。建筑物侧面间的深度叫进深。若干间合起来的深度叫通进深,简称进深。

面阔间数越多,建筑物级别越高。为保持建筑物正中开门的特征,所以一般面阔间数为奇数。在间数中,往往以“九五”象征帝王之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3.台基

台基是一种高出地面的台子,是建筑物的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使建筑物显得高大雄伟,并有防潮、防腐的作用。

台基根据材料(汉白玉、普通石头、土)、层数(三层、二层、一层)和结构(须弥座、普通座)的不同来区分等级。材料越好、层数越高的台基级别越高;须弥座台基级别高于普通座台基。

4.柱色

金色的级别最高,其次是红色,再次是黑色。

5.门色

清朝规定:皇宫正殿门为红色,一品至三品官员府第为红色,四品以下官员府第为黑色。

6.彩画

彩画多出现于梁枋、斗拱、天花、藻井等构件上,构图与构件形状紧密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彩画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级别由高到低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种。明代规定,庶民民居不得饰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