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成人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频道:百科问答 日期: 浏览:1226

分享一个过去的案例。那个案例对我的触动在于,母亲以默默的支持,陪伴孩子经过人生很关键的一次考验。

挫折和痛苦是人生的必修课。在孩子的关键时刻,父母少护航,多托底,有助于让孩子完整地体验走过痛苦、战胜挫折的过程,获得心理上的成长。

一则往事

因为家庭际遇,我这些年一直反思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教训,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并成为 心理健康公益组织“渡过”的社群负责人和陪伴者。

2020年10月3日上午,在我开车回老家探望父母的路上,一个群友不断地给我发微信,打电话,直到我接通电话。

电话里,我感受到这个妈妈的惊慌失措。

对话内容如下。

       家长:

盛老师,我是一名群里的妈妈,因为孩子生病的事情,在“渡过”的家长群学习了很久。孩子慢慢恢复了,我也就不怎么发言了。现在孩子的病又复发了,怎么办??

我 :

怎么了?你具体说说?

家长:

孩子真的不容易,XX大学(注:国内TOP5名校)读书时发病,边治疗边学习,好不容易大学毕业,成绩优秀,还获得学校的保研资格。

没想到这个节骨眼出问题了。她一直心心念念考北京某大学的研究生(注:国内TOP2名校),却不知道怎么回事,报名没报进去,很受伤。

孩子不吃饭,关在屋里,不去办理研究生入学手续,就想去国外读研,怎么劝都没有用。

国外疫情这么严重,怎么办?

这几年,我接触过大量有过心理创伤和情绪障碍的青少年和他们的家长。

哪怕是已经逐步走入正轨的孩子,在受到某些刺激时又发生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诱发病情复发,并不是个案。

因此,我很理解这个妈妈的焦虑。


思考一番之后,我和这个家长继续开始对话。

       我 :要是你受到这种打击,你会不会很难受?

家长:肯定会!

我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难受多久?

家长:(迟疑)至少几天吧!

我 :我也差不多。

我 : 你觉得孩子现在最好的选择是什么?

家长:保研了,就继续上吧!她现在的学校也只是比她想去的学校名气差一点点,挺不错的!

我 :我也同意你的观点,读保研的学校挺好的。保研入学手续的截止日期是哪天?

家长:10月19日。

我 :

我给你两个建议。

第一,孩子遇到这种打击,短时间过不了心理的坎,很正常。

你现在去劝她,说不定更刺激她,所以建议你暂时别去打搅孩子,让她自己释放情绪,平静下来。

第二,父母该帮的忙还得帮,晚一点再说。要是有用的话,3天也够了。

所以,我建议你在10月15日左右才去和孩子聊聊她的选择,心平气和地沟通。然后,无论她怎么选择,都尊重她的意见。

现在,你就安心过日子,别着急,天还没塌!留一点时间让孩子消化情绪。

通话到此为止。随后,我们没有进一步的交流和接触。

10月16日,我意外地接到这个妈妈的电话,是充满喜悦和感激的。


       家长:盛老师,谢谢你了!

我 :怎么了?

家长:

昨天晚上,正好是15号了,我去和丫头聊聊她到底打算怎么办,她却平静地告诉我,她已经去学校办理了入学手续了。我很高兴!她就在母校读研挺好,做得很对!

我 :

我为你们感到高兴。

但我建议你的喜悦不要表现得过于强烈,不要用力过猛,那会使孩子觉得你特别在意她的选择,产生心理波动。

而且,对于孩子,重要的不是她“做了正确的决定”,而是她“勇敢地做出了决定”。太关注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就会畏手畏脚,徒增内耗。

很多时候,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面临一些艰难时刻。在这个时候,“敢于做出决定”,比“做对选择”,价值更大。

因此,对于这些处在十字路口的孩子,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只要是在底线之上,我们都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并鼓励他们沿着选择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两点启示


一年多过去了,我时不时会回想到这个往事给我的启示。

第一点启示,孩子有麻烦,父母要克制住“护航”的冲动,学会延迟出手帮忙。

可怜天下父母心,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少走弯路,少受痛苦,能有平安幸福的人生。

所以,我很理解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随时出手帮忙的冲动。

但是,在这种时候,家长延迟出手,好过没有任何准备的随时干预冲动和太频繁的干预。

这就可能给孩子一些机会,独立体验痛苦、战胜痛苦、走出低谷的机会。

一次这样的考验,只要孩子熬过去了,心理素质就会跃上一个台阶。

因为,一个人一辈子铭心刻骨的记忆,也许只有那么少数几次。

一个深刻的成功战胜挫折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度过很多人生的至暗时刻。


心理学有一个词汇,未完成事件。

有的时候,孩子对于战胜困难也许有了模糊的方向,只是需要时间和沉淀强化这种方向,一旦时机到了,他们也能走出勇敢的决定,并获得心理上的成长。

如同本案例中女孩的际遇。

但假设,这一次,孩子在妈妈的影响下,很早就做出了同样的选择。那么,她这次的心理体验,就又是一次心理成长的“未完成事件”。


第二点启示,对于有心理创伤的孩子,父母的托底,具有巨大的价值。

回到这个案例,我让这个妈妈关注10月16日这个时间节点,是因为以我的经验,三天时间足以让孩子和父母做出冷静的思考,然后做出决定。

从10月3日到16日的这两个星期,即使父母不去劝说孩子,他们依然可以做很多事情。

比如,观察孩子的情绪波动,准备寻找合适的干预时机。

比如,梳理孩子的过往经历,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和线索,适当地鼓励孩子。

比如,帮孩子守住时间的窗口,尽量为他们留住珍贵的机会。

这些,都是父母可以为孩子做的。


在这段时间里,如果当孩子开始稳住心神,向父母进行沟通或寻求帮助时,试想一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父母早有准备,拿出合理的方案,并很契合孩子的思考方向,更加坚定了孩子的信心。

第二种情况,父母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思维混乱,进退失据,给的建议甚至和孩子的完全相反。

那么,第一种情况,很可能给孩子带来的,是爱的力量,是信任,是勇气。

相反,第二种情况,很可能给孩子带来的是失望、伤害、不信任。

我们当然希望看到第一种情况。

这就是托底的价值!


一则寓言

下面是我很多年前在一个读物上看到的文章,大概率是《读者》,记不太清楚了。

文章大概意思如下:

       有一个人过得非常不顺,颠沛流离,痛不欲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路上。

他回望一下走过的道路,泥泞的路上只有一双形单影只的背影,以及一行孤单的脚印。

他愤愤不平地骂道:上帝啊,我一直都在向你祈祷,希望得到你的帮助。

但是,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怎么只有我一个人孤独地走?

耳旁传来一声温和的声音:孩子,当你只看到一双脚印的时候,那是我托着你在走!

在孩子的至暗时刻,我们父母也许可以默默地当好为孩子托底的“上帝”。

网络图片

八字建议


这几年,我渐渐地接触到上万有过心理创伤的孩子及其家庭,深刻地体验到孩子们的茫然、痛苦、无助。

这时,我很担心家长们鲁莽而武断的判断、毛毛躁躁的介入,会加剧孩子的身心痛苦。

同时,我也担心父母们的焦虑、惊慌失措、进退失据,会使得他们失去托底的力量,使孩子们失去他们最后的心灵避难所——家庭!

这几年,我在自己管理的“渡过”社群苦口婆心地给家长提过八个字的建议:

——“ 不求不助,有求必应”

不求不助。

父母少一些随时纠偏的护航思维,多给孩子一些自我调整情绪和认知、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有求必应。

父母多琢磨孩子的情况,积累知识,寻找方向。

在孩子开口的时候,父母随时能给孩子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以及方向上的指导,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力量。


面对众多在青春期痛苦挣扎的孩子,我真挚地希望,父母们能以自己的心理能量和人生智慧,成为孩子们走出低谷的定心丸。


人生是一场磨砺,一场修行,对青春期的孩子是,对孩子的父母亦是。

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