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力争青岛事出至诚)

频道:科普知识 日期: 浏览:1239

1919年4月29日至30日,参加巴黎和会的英美法三国召开会议,日本代表应邀出席,在中国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议定了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将德国在山东所攫取的权益让与日本,“誓死力争、还我青岛”,这也为成为引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在中国人民巨大压力下,1922年2月4日,中日双方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胶济铁路和青岛回归拉开帷幕。

1922年12月1日,中日在北京签署《山东悬案细目协定》,中国付出巨款后,赎回了青岛主权和胶济铁路。

1922年12月10日,中日双方在青岛举行了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收回青岛主权。至此,被德国、日本强占长达25年的青岛,经过中国人民的努力抗争,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图上方三人自左至右分别为日方委员秋山雅之介、中方委员长王正廷、日方委员长小幡酉吉。

根据华盛顿会议关于处理山东问题的决议,北京政府任命王正廷为“鲁案”善后督办,与日方委员小幡酉吉等组成中日联合委员会,负责解决山东问题相关事宜。中日联合委员会于1922年6月29日至12月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图为中日联合委员会北京会议会场所在地外交部办公楼。

经过紧张谈判,双方签署了《山东悬案细目协定》和《山东悬案铁路细目协定》。根据有关约定,北京政府任命山东省省长熊炳琦兼任胶澳商埠督办,会同鲁案善后督办王正廷办理接收青岛事宜。图为中国接收青岛委员会办公楼原址。

临时督办公署办公场所,地址是日本占领时期的商科大学事务所。

图为鲁案中日联合委员会第一部委员陈干。山东昌邑人,1922年9月5日被任命为鲁案中日联合委员会第一部委员。班鹏志在《接收青岛纪念写真》一书中评论陈干:“陈氏对山东之种种权利问题,誓死力争,不少退让。……故论者谓青岛之接收,陈氏亦居功焉。 ”


行政接收主任梁上栋。山西人,鲁案委员之一,青岛主权回归前被委任为鲁案督办公署行政接收主任,先期到青与日本委员协同调查青岛之公有财产。接收青岛后,被任命为保安处处长兼水道事务所所长。


行政接收副主任王大祯。湖南醴陵人,鲁案公产委员之一,接收青岛之前被委任为行政接收副主任兼代委员长之职,先期与日本委员调查日本在青岛公产,接收完成后被任命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政务科科长。

胶防司令孙宗先。直隶遵化县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递升至山东第五师第十旅旅长。接收青岛前任胶东一带之剿匪司令,驻扎在胶县。

胶澳警察厅厅长程立。安徽人,曾任京师警察署长、鲁案分科委员之一。青岛主权回归前,在坊子创设警察教练所,专门训练接收青岛的警察。青岛主权回归时,程立率领全体学警来青,被任命为胶澳警察厅厅长。

胶澳保安队队长陈韬,江西上饶人,到青岛前任山东陆军第五师二等参谋、骑兵中校。

鲁案公产委员合影。鲁案公产委员属于鲁案善后事宜督办公署,事先到青岛专门办理日本在青岛公有财产的接收。自右至左分别为黄民望、刘颐、殷澐、邵金铎、周象贤、汪国霖、毕原、王大祯、王孝絪、胡睿恒、徐东藩、唐廷章、郭养刚、林澄波、王坷、刘乾一、李见韩、贝寿同、张熠光、皮方中、伍步翔、王家鼎。

图为中日商家停止营业时的状况。

为了给中国接收青岛制造障碍,日本占领当局收买盘踞在岭山的以孙百万和马文龙为首的土匪,帮助其在青岛市内设立两处机关部(一处在即墨路三义栈,另一处在芝罘路中和栈),并唆使他们制造事端,企图赖在青岛不走。

图为改编后设于市内之芝罘路的胶东游击队稽查处办公地点。

胶东游击队总司令孙百万戎装照。

图为市民输送家眷到火车站和用大地排车运走财产的情景。

图为1922年5月2日,日本从胶济铁路沿线撤退的守备军及驻青岛守备军一部,作为第一批归国军人乘坐弘济丸轮船回国。图为赴青岛码头欢送日木军队归国的日木侨民。

图为归国的日本守备军向码头行进。

1922年11月30日早晨7点,接收青岛防务的中国警察从坊子乘坐专车到达青岛,共计1000名,分驻青岛市区、台东镇、李村区。同车到达的还有中国保安队640名,保安队员选自山东陆军第五师和四十七旅;来青岛前,陆军军人先到坊子换上警察服装,到青后驻扎汇泉兵营,担任青岛接收时的警戒任务。图为中国警察抵达青岛在火车站列队情形。

图为中国保安队到达青岛后的临时驻扎地点。

胶防陆军炮队抵达青岛。图为炮队下车后向驻地前进。

图为炮队士兵卸运炮弹。

到达青岛的胶防陆军被分散到各要塞接防。图为向要塞行进的已经换着中国警察服装的陆军官兵。

到达青岛的胶防陆军被分散到各要塞接防。图为向要塞行进的已经换着中国警察服装的陆军官兵。

1922年12月2日,北洋政府命令海军永绩舰(舰长蒋斌),将预先在烟台训练好的116名水上警察,运送至青岛接替水上防务。图为到达青岛的中国海军登陆列队情形。

图为中国海军官兵乘坐小船返回军舰之情景。

图为接收青岛并担任水上防务的中国军舰:自右至左分别为楚同号、海筹号和永绩号。

青岛主权回归前,各国纷纷派出军舰到青岛保护本国公民生命财产安全。远处军舰自左至右分别为英国的阿西米拉号、日本的对马号、美国的阿兹塞比尔号、中国的海筹号。

中方从日方接收的青岛电话局交换室监督台。图片中上部的白斑为拍摄时的玻璃反光。

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图为接收当日胶澳督办公署门前停驻的车辆。

1922年12月10日,胶澳督办公署门前,照片中央近处是列队等待换岗的中国警察,远处人群为前来观看交接仪式的青岛市民。图片右侧岗亭前值勤的是日本宪兵和中国警察。

1922年12月10日正午12时前,负责交接工作的中日高官齐聚胶澳督办公署,就日中交接仪式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图为会议现场。

归还青岛的仪式在胶澳督办公署门前举行。鲁案善后督办王正廷、山东省省长兼胶澳商埠督办熊炳琦与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由比光卫出面举行仪式,在仪式进行之前,中日双方代表在督办公署内,就交接事宜作了最后商定。

接收当天,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由比光卫走出司令部。

1922年12月10日正午,日本将行政权移交中国,青岛市内警察岗亭全部换成中国警察。图为胶澳督办公署(前日本守备军司令部)中日值勤卫兵的岗位交接。

中午12时整,当午炮鸣响之时,日本国旗降下,在军乐声中,中国北洋政府的国旗徐徐升上了胶澳督办公署大楼的上空。至此,被德国、日本强占二十余年的青岛,经过中国人民的努力抗争,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接收当日,胶澳督办公署举行两国国旗换挂仪式,这也是主权交接的最后一个仪式。图为中国警察向高悬的中国五色旗行持枪注目礼。

1922年12月10日,青岛行政接收当日前往观礼庆祝的青岛市民。

图为随风飘扬的中国北洋政府的五色旗。

图为接收青岛后,中国胶防军在胶澳督办公署前执行巡逻任务。

青岛主权回归以后,谣言仍未平息,地方治安状况短时间内未能恢复。为此,中国保安队和警察终日沿街巡逻,强化社会治安。图为保安队在青岛街头巡逻。

1922年12月10日,对于青岛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一百年前青岛主权的回归,使青岛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被收回的城市,这一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本组图文编辑源自任银睦编著《日本侵华图志》,班鹏志《接收青岛纪念写真》。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